"兵仙”韓信之四~楚漢爭雄(第三局)

有人把世人的人格分為五個等級,說最高人格等級的人並非一統天下的帝王,而是那種畢生追求"以實現自身最高價值"的人才是最高等級人格的人。孔子也把人分為五等(類),即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像韓信這種把打仗玩到極致的軍事指揮者,像馬雲這種把電子商業帝國玩到極致的商人等等,我以為單從"實現自身最高價值"而言,他們無疑是作得最好的。這種人不一定能統御一國一世界,但在業界絕對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存在。而這種人或許在其它方面很"低能",甚至近乎於"白痴”;或許在道德修為各方面並不出眾,但在他所經營的領域絕對是一流人才。

要這麼論的話,韓信在領軍打仗方面絕對是天才級,也是能實現自身最高價值的頂級人格那一類人,但他在政治方面絕對是白痴,這也決定了他最終的歸宿。

韓信影視形象


接上一篇


韓信伐齊

齊王田廣得知漢軍將要攻齊的消息後,把齊軍主力統一部署在山東歷城一帶,由相國田橫統一指揮,伺機與漢軍決戰。

就在韓信東進平原津的時侯,突然接到探報,說漢王已經派酈食其說服了齊王降漢,韓信於是命令部隊就地駐紮,準備回撤。這時,謀士蒯徹向他進言,表示:

將軍受詔伐齊,而漢獨髮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餘)乃下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

這番話激起了韓信爭勝的念頭,決定繼續進兵。在韓信不顧酈生繼續攻齊這一問題上,《史記》只做了以上記載,可能有些片面。因為韓信作為每戰必勝的卓越統帥,很有可能看到齊軍因為降漢而疏於戒備的情況,是個千載難逢的一戰成功的有力戰機。況且齊國不同於燕國,齊國幅員遼闊,國富民強,而且與項羽的楚國接壤,一旦有所反覆,漢軍從側翼包圍項羽的計劃就難以實現。當然,從後來韓信邀功請封齊王的情況看,韓信滅齊應該還有建功立業,裂土封王的個人功利目的。

韓信利用齊國疏於防備的有利戰機,揮軍突襲的歷城,一下就殲滅了齊軍主力,使得齊王喪失了同漢軍抗衡的根本。然後他又指揮大軍直取齊國的都城臨淄。齊王田廣見勢不妙,馬上煮死了前來勸降的酈食其(倒黴的說客啊)。田廣隨後率領殘兵向高密撤退,同時派人向項羽求救,希望楚軍能幫助齊國解救燃眉之急。

項羽接到齊王的求救信以後,對韓信席捲北方從側翼包圍楚軍的策略同樣感到十分恐慌。因此,派出了剛剛率軍擊敗九江王英布的大將龍且,率領周蘭,項冠等將指揮20萬楚軍救齊(項羽就輸在義氣上啊)。這支部隊是楚軍當時除了項羽親自指揮的成皋地區部隊之外的最大一支機動力量,是楚軍的絕對主力之一,並且龍且所部跟隨項羽多年,能征慣戰,久經沙場,在對漢軍作戰時屢立戰功,是項羽所倚重的嫡系部隊。由此可見,當時項羽對韓信這個執戟侍衛出身的大將的重視。

項羽影視形象

龍且在結到命令後,行動迅速,很快就搶在韓信之前和齊王田廣在高密會師。當然,這也是楚軍騎兵機動力量強的優勢所在。隨後,龍且馬上率領齊楚聯軍反攻臨淄,在濰水地區遇上了正準備阻擊的韓信。於是,決定楚漢戰爭走向的一場關鍵性戰役,就此展開了。

韓信,龍且大戰濰水

韓信不愧為千古名將,他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指揮的漢軍不僅在數量上和楚軍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而且在兵員素物質上同樣存在極大的差距。當時韓信率領的漢軍雖然在破齊之後有所增長,但是也沒超過10萬人,而且有一半左右是新招募的士兵。而龍且統領的齊楚聯軍多達25萬人,且都能征慣戰,士氣高漲。韓信於是就利用楚軍倚仗人多,急於決戰的心態,秘密派遣部隊趁著黑夜帶著大量的沙袋,趕往濰水上游去堵塞水流。同時,在天亮後利用為河水水位降低的時機渡過濰水,向楚軍進攻。

龍且看到漢來攻,馬上率軍出擊,雙方在濰水東岸展開激戰。韓信看到誘敵目的已經達到,馬上組織部隊撤退,並且這回也不在河邊反擊了,而是直接涉水逃回了西岸。龍且見到漢軍不堪一擊,大喜過望,對部署表示"韓信膽怯了”,同時,指揮大軍涉水渡河繼續向逃至濰水西岸的漢軍追擊。

當韓信看到龍且指揮的楚軍有少部分已經渡過濰水的時候,命令埋伏在濰水上游的部隊扒開阻水的沙袋。結果,湍急地河水順流而下,水位暴漲,楚軍轉眼間被濰水分割在東西兩岸。隨後韓信率領主力漢軍轉身殺回,利用人數上的優勢,對少部分渡過河的楚軍發動了圍攻。結果,楚軍統帥龍且被漢軍曹參所部當場殺死,副將周蘭則被灌嬰活捉,被河水阻隔的楚軍東岸主力看到西岸楚軍被全部殲滅後士氣全無,整個部隊開始潰散。這時,韓信在統帥獲勝的漢軍強渡濰水,隨後掩殺逃竄的楚軍。~這主將一死,其餘散兵乃一群烏合之眾,毫無戰力。

經過濰水一戰,龍且的20萬精銳部隊遭到全部殲滅,剩餘的齊國殘餘部隊再也無力阻止韓信的進攻。很快,齊國的剩餘城池被漢軍接連佔領。齊王田廣也在城陽地區被活捉,只有齊國宰相田橫帶領少數部隊逃到梁國地區。至此,齊地全部被韓信指揮的漢軍平定,對楚軍主力項羽部隊的北面包圍完全形成。

楚漢勢態圖

韓信被封"真”齊王

韓信在濰水作戰勝利後,決定向劉邦邀功,希望能受封齊王。為此,他還尋找了一個理由:

齊偽詐多變,反覆(復)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正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

韓信對王位的渴望應該是他人生理想之一,也是他認為對自己成就的一種肯定。是多年努力所應該得到的獎勵。憑良心說,就韓信所建立的功業來看,封一個齊王真不算什麼,因為他一個人幾乎為劉邦打下了半壁多江山。不過劉邦可不這麼看,他內心對這位才華橫溢的將領充滿了恐懼!因為韓信幾乎是無敵的。像這樣的人一旦反叛自己,那他劉邦想必以後就難以睡著覺咯。同時,劉邦認為韓信請功的時候也不對,因為現在他正被項羽在成皋打得焦頭爛額,韓信不但沒有主動前來幫自己,反而想邀功稱王,簡直是在仗著有兵,威脅領導嘛。因此,劉邦在看到韓信的來信後,勃然大怒!表示"吾困於此,且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這時候的謀臣張良趕忙踩了劉邦一腳,同時低聲對劉邦說:"眼下這種情況,根本沒辦法阻止韓信稱王,還不如順勢封了他,反而能使他盡心竭立為漢王出力。”劉邦馬上恍然大悟,接著說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這X裝的沒誰了,說劉備虛偽,他老祖宗才是"虛偽王")就這樣,韓信"齊王"的待遇就被定下來了。

劉邦,張良影視圖

韓信受封齊王以後,並沒有認識到這是劉邦的權益之計,相反,他對劉邦還感恩戴德。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後,更加努力的招募士卒,訓練新兵,為破楚做著積極的準備。~這傢伙在這方面咋這麼純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一篇"楚漢爭雄(第四局)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