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韓信之五~楚漢爭雄(第四局)

韓信雖然打仗一流,但在對人物本性的瞭解還差太多,在信任劉邦這事上,他犯病了,而且一根筋到底,一條道走到黑。

周總理曾對張漢卿說過這樣一句話:"蔣先生歷來只許文人反對他,決不允許武人反對他,鄧演達被殺就是一個證明。”他再一次告誡張:政治是鋼鐵般的無情!~這話用在韓信身上也合適,儘管他到死也可能沒想過要反劉邦。

韓信雖然沒有反對劉邦,但他卻是"頂級的武人",對劉邦而言,威脅大著呢!當劉邦被項羽按在地上摩擦的時侯,他有"救主不力"現象。再者,他滅齊之後要挾劉邦封他"假齊王"這事就是一活脫脫政治白痴的表現!按劉邦的尿性,恨不得馬上砍了他。幹什麼啊?正打仗呢,還沒一統天下呢,就想裂土封王了?若如此,與項羽冊封的諸侯王有何區別?所以,劉邦如鯁在喉!沒辦法啊?誰讓自己打仗這麼草雞,韓信又打那麼好呢?忍著!給你個真齊王,你該好了吧?

在韓信看來,自己橫掃北方,封個齊王又算啥?自己確實也想有個比較牛氣的"身份"來證明給人看,該得的榮譽嘛。而韓信手下與對手項羽也有謀士勸他,說劉邦這人就一無賴出身,言而無信,不可信也。可他總覺得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一者出於報恩,不能反;二者,他不相信自己這麼賣力,劉邦會殺他!這就是他最終死在一群女人手裡的宿命了。

劉邦項羽影視形象



項羽也使反間計

上一篇說到韓信殲滅了項羽派去援齊的大將龍且所部二十萬人馬,韓信向劉邦討要封"假齊王"的事。韓信並沒有認識到這是劉邦的權宜之計,相反,他對劉邦感恩戴德,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後更加努力的招募士兵,訓練新軍,為破楚做到積極的準備。

項羽對韓信殲滅龍且二十萬人馬感到非常震驚,這使得一向對遊說不感興趣的西楚霸王被迫派出盱眙人武涉去勸說韓信叛漢,聯楚,擁兵自立。這位武涉先生非常的能說會道,而且言辭中肯,切中要害。他清楚地向韓信指出:劉邦這個人根本不可信,而且始終對韓信抱有戒心,韓信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被劉邦殺害,全是因為項羽的存在。武涉的勸說確實說對了劉邦想法,只不過韓信始終是個知恩圖報的君子,他對武涉的說法嗤之以鼻,嚴詞拒絕的表示: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話不用,故倍(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看到沒有?韓信的意思就是我在你項王那裡,他鳥也沒鳥我。我跟劉邦了,人家授我上將軍,而且言聽計從,沒吃的,他吃什麼推給我吃,沒衣服穿,他穿什麼解給我穿。就這樣的主子,打死我,我也不背叛他。可惜的是,韓信對劉邦的忠心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劉邦這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統治者對任何有可能威脅到他統治地位的人都是不會放過的。

韓信素描像

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勸韓信說客們

武涉對韓信的勸說沒成功,他只好離去。不過,又有一個叫蒯徹的齊國人不信邪,繼續跑來勸韓信自立為王。這回這個說客更厲害,言辭更加精闢,而且還為韓信舉了很多例子,蒯徹對韓信說:

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傑)建號一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櫜鵷,熛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矣。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縣(陷)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原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叄)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願)足下孰慮之。

這司馬遷累死我了,還別說,這古文讀起來有種厚重與時代感。可是,韓信聽了蒯徹的這番推心置腹勸他"三足鼎立"的話確實比那"假齊王"強多了哈?然鵝,韓信一根筋的毛病又犯了:

漢王待我甚厚,載我以其車(勞斯萊斯),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這段話可以看出韓信重情重義,不是小人作派。

蒯徹影視形象

蒯徹見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馬上指出韓信所託非人,以韓信立下的赫赫戰功,劉邦根本不可能容忍韓信全身而退,他表示:

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勁之交,後爭張黶,陳澤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馭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魘,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句踐也。此二人者,足下觀矣。原足下深慮之。且臣聞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就問你們,這蒯徹說的正確否?

蒯徹這次的話語確實打動了韓信。畢竟韓信也不想落個"兔死狗烹"的下場,不過,思考良久,最終韓信還是認為這些辨士只不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固執的認為劉邦不會加害他。於是,他最終還是拒絕了蒯徹的建議。這位蒯先生看到一片好心被當做了驢肝肺,很覺得寒心,同時又非常害怕以後劉邦對韓信下毒手時會牽連到他,於是從此就開始裝瘋賣傻,希望能夠逃脫災禍。~這就是先知啊,難怪後來韓信蒙難時大呼"悔不聽蒯徹之言"!

楚漢戰爭示意圖

劉,韓合兵為最後滅楚作準備

公元前202年九月,劉邦撕毀了和項羽簽訂的《鴻溝協議》。率領漢軍乘楚軍撤軍途中麻痺鬆懈同時給養奇缺的機會發動了進攻。項羽對劉邦這種反覆無常,背信棄義的做法非常憤怒。親自率領季布,鍾離昧等將領,指揮楚軍對追擊而來的漢軍發動了猛烈的反攻。劉邦的部隊又一次被打的潰不成軍,被迫在固陵一帶修築壁壘,固守待援。~戰五渣劉邦不死不休的精神確實值得稱道。

劉邦這一次清楚的認識到,如果沒有韓信和彭越的部隊的配合,擊敗項羽根本就是痴人說夢。於是,他聽從張良的計策,迅速派人告知韓信,彭越他們各自王位的封地範圍,同時命令他們出兵伐楚。~送胡蘿蔔了

韓信在得到劉邦給他的齊國封地之後,對劉邦更加感恩戴德了。他親自指揮已經發展到多達30萬的大軍揮師南下,在九里山一帶大敗楚軍側翼的部隊,隨後又命部將灌嬰率軍攻打項羽的都城彭城,俘獲了楚國的重臣項它。

項羽在韓信和彭越的部隊加入戰局後,無法抵擋漢軍眾多優勢兵力的進攻,只能自彭城率領軍政官吏和輜重物資向東南方向撤退。11月,當楚軍退至垓下時,項羽和部署季布,鍾離昧等都認為此處地形險要,可以堅守。於是,楚軍就在垓下地區構築營壘,準備與漢軍再次決戰。

而此時的漢軍,劉邦,韓信,彭越,英布所部共計50多萬人也齊聚垓下地區。至此,一場決定楚漢戰爭勝負的決戰就此展開了。

欲之後事如何,請看下一篇:楚漢爭雄(第五局)~十面埋伏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