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人奉為“兵仙”,為何最終死於呂后之手,被滅三族?

說起劉邦,世人眼中都會帶著奸邪小人四字,司馬遷的《史記》也過分醜化劉邦。他與項羽爭奪天下時,重用韓信等人,可等他坐上皇位後,卻因忌憚,將幾人奪權,甚至密謀殺死韓信。

世人皆不恥劉邦“狡兔死,走狗烹”一舉,卻無人談起韓信的囂張。

起初,韓信只是一文不名的窮小子,整日以溜鬚蹭飯為樂,鄰人對其多有不喜。有人故意挑釁韓信,他也不反抗,甚至不惜忍下胯下之恥。

韓信被人奉為“兵仙”,為何最終死於呂后之手,被滅三族?

少時便有一腔抱負,曾主動投到項羽麾下,卻不被重用,後又投靠劉邦,處處受人排擠。幸得張良賞識他的才華,他才被拜為將軍。

當上將軍後,韓信戰必勝,攻必取,留下赫赫威名,可漸漸的他卻愈發狂傲起來,後來他只做了三件事,便把劉邦的耐心消磨殆盡。

第一件事發生在劉邦派韓信攻打齊國時,當時項羽與劉邦已經處於敵對狀態,兩者兵力懸殊,在齊國與項羽的雙重壓力下,劉邦舉步維艱。大臣便提議派出使者去拉攏齊國,在一番唇槍舌戰下齊王終於鬆口。

可韓信卻聽信讒言,他不願看到使者兵不血刃,輕而易舉地解決戰事,不顧阻攔執意向齊國進攻,齊王以為是使者誆騙自己,便殺了使者主動迎戰。韓信此舉不僅讓軍隊陷於危機,還挑戰了劉邦的軍權地位,劉邦也就此意識到韓信忠君的觀念,早已日益腐朽,在他眼裡,昔日同生共死的經歷,遠遠抵不過功名利祿。

韓信被人奉為“兵仙”,為何最終死於呂后之手,被滅三族?

第二件事便發生在韓信攻下齊國後,此時的韓信被自己的戰功衝昏了頭腦,他不再甘心屈於劉邦之下,更不再顧及往日情分。

《史記淮陰侯列傳》裡有載: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集解張晏曰:“發信使者所齎書。”

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

韓信被人奉為“兵仙”,為何最終死於呂后之手,被滅三族?

意思就是說,漢四年(前203),韓信降服且平定了整個齊國。派人向漢王(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面的邊境與楚國交界,不設立一個暫時代理的王來鎮撫,局勢一定不能穩定。為有利於當前的局勢,希望允許我暫時代理齊王。”正當這時,楚軍在滎陽緊緊地圍困著漢王,韓信的使者到了。

漢王打開書信一看。勃然大怒,罵道:“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著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

在此之前,劉邦對韓信還保留著一份信任,可他看著韓信如此明目張膽地討要齊王之位,他便知曉,韓信永遠不會忠誠於自己。

韓信被人奉為“兵仙”,為何最終死於呂后之手,被滅三族?

第三件事發生在劉邦與項羽博弈之時,當時劉邦軍隊節節敗退,急需韓信支援,可韓信卻張狂地要求劃分封地。

試問,有哪個君主甘願將自己的封地劃於他人,又有哪個臣子在此時要表現得如此不忠?

由此時來看,韓信必死無疑。且韓信正值壯年,劉邦已經快到垂暮之時,憑韓信的才華和野心,劉邦撒手人寰後,又有誰能抵擋得住?

司馬遷著《史記·淮陰侯列傳》有載:“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這句話意思是說,一次韓信從樊噲門前走過,樊噲跪迎韓信。事後韓信後悔自己竟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而感到羞愧。這便是成語羞與噲(kuai)伍的出處。

韓信被人奉為“兵仙”,為何最終死於呂后之手,被滅三族?

他連一起出生入死的樊噲都不放在眼裡,又怎會甘心輔佐新君?

後來因為猜忌,一直有造反之心,最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 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韓信臨死前說了一句話“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大概意思是說,很後悔沒有聽鵬通的話,旁觀項羽和劉邦相爭,坐收漁翁之利。如今被女子所殺,難道是天意嗎?

《史記》記載:劉邦在得知韓信被殺後,“且喜且憐之”。

表面上,看不是劉邦殺了韓信,但是,若劉邦沒有殺他的想法,若沒有他的授意,當時的呂雉和蕭何,敢動韓信嗎?

韓信的死,雖離不開劉邦的忌憚和猜忌,可他自己也不是個合格的臣子。他的死,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若他能收斂自己的野心,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參考文獻:《史記·淮陰侯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