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他竭力的保护,中国古文献明清档案险遭焚毁

在近代,我国的古文献有公认的四大发现,分别是明清档案,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遗书和居延汉简。甲骨文和敦煌藏经洞遗书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居延汉简是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居延地区出土的,1万多只汉代的简牍。那么这明清档案又是什么?明清档案其实指的就是清朝时期保存在皇宫里的大内档案,这批大内档案有明清两朝的无数珍奇档案,像明朝崇祯年间的科抄,行搞,吴三桂的题稿和郑成功抗清的敕谕等等。大内档案的发现被称为八千麻袋事件,总体来说就是大内档案流落民间的故事。而在这个事件当中,有一个人多次在大内秘档陷入绝境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他就是清朝的遗老罗振玉,那么大内档案为什么会流落民间?罗振玉与大内档案又有什么渊源?他为什么会竭力的保护呢?

如果没有他竭力的保护,中国古文献明清档案险遭焚毁

1908年11月14号,光绪皇帝驾崩,第二天慈禧也病逝,但是慈禧死前曾下令里,光绪的亲侄子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而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被封为摄政王,于是为了给自己举办一个既风光又合礼制的就职大典,载沣派人到内阁大库查阅清初多尔衮的摄政典礼档案,可没想到这一查成了大内档案颠沛流离的导火索。在故宫博物院东南角,有一处未对游人开放的非游览区,有两排毫不起眼的旧屋,它们就是当年清朝的内阁大库。皇帝颁发的政令由内阁传达下去,内外呈贡的奏章也由内阁呈递上去。因此明清两朝的所有内政外交公文密档全部都存放在内阁大库之中,被俗称大内档案。到1908年的时候,内阁大库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库中的文件堆积如山,但是这些珍贵秘档向来终日不见阳光,尘封在内阁大库当中。大部分的官员一辈子只能闻其名,却难得一见。可他派去查档的官员,见到满屋子多如牛毛又纷繁杂乱的档案,也就无心细查了,他们不仅无功而返,而且还荒唐到参了一本。

如果没有他竭力的保护,中国古文献明清档案险遭焚毁

上奏说大库内堆积了大量毫无用处的档案,不如焚毁。内阁奏准以后,皇帝已经批复了,说你们自己去捡有用的留下,没用的就按例焚毁。派内阁负责这件事情。这个时候,内阁的这些成员都纷纷的进大库。就这样,一向是紫禁城中禁忌之地的大库突然敞开了大门,进去的内阁官员们没有一个不好奇的,他们一边整理,还一边在里边淘宝,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很快就要付之一炬了,少了一两件也不会有人发现。就在这个当口,时任学部参事的罗振玉坐不住了。罗振玉,字雪堂,爱好收藏,他当时任职的学部参事就是帮助整理文物的,虽然没什么实权,但是他可以经常在宫内走动。如此一来,有些内阁成员从大库里夹带科举考卷,甚至是宋代的玉牒也就是宋代皇族的族谱,都被罗振玉撞见。罗振玉深知大内档案的重要意义,眼见着那一摞摞整理出来的无用的档案即将被焚毁,他心痛不已。他就就跑到焚毁的屋里去看着,一拿拿出来明代的揭贴,明代的东西,这个东西这么重要,还有实录,为什么要焚毁?后来看柜子上有很多大卷的地图,他说这个是什么,这也是没用的东西,他说地图是军事地图,是清初的时候的绘制的非常重要,这个东西为什么要焚毁。

如果没有他竭力的保护,中国古文献明清档案险遭焚毁

罗振玉着急,他想把这些大内档案都保存下来,身为一位学部的小参事,他并没有这个能力,尽管他在内阁官员里边积极的奔走极力的劝说,但是大家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没有人响应。眼看着内阁这边说不通,罗振玉便找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内阁大学士兼学部大臣张之洞,把眼前的危急形势是一一的汇报。张之洞就为难,是上面皇帝已经批下来了,我怎么说不焚毁,对吧?你就给我这个找麻烦,他说找麻烦不是麻烦的事情,这个太重要了。历史档案一旦焚毁了,你就后悔无极,在罗振玉的据理力争之下,张之洞终于转变了立场。张之洞已经讲了请他去悄悄办,说你不要多说话,你悄悄的把它保护起来就完了。不要让人家反对你。有了张之洞的首肯,罗振宇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可是张之洞只是点头同意,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这些档案要转移到哪儿?转移费用,到底谁出,这些问题也都只能够是靠罗振玉他自己解决不了。五六百个箱子装没有箱子装,咱们就装到麻袋头,说是没有运费,我出运费,那这运费我个人出,运出来。就这样,十多万斤被视作无用的大内档案装满了足足8000个麻袋,然后在罗振玉的安排下,这8000个麻袋被码放到了学步的后屋,可是这些绝不后屋也不是个长久的存放地,果然这批大内档案搬过来还没几天就出问题了。

如果没有他竭力的保护,中国古文献明清档案险遭焚毁

罗振玉把十多万斤即将被焚毁的大内档案装进8000个麻袋搬到了学步后屋。他刚放好之后,人家找他说,你看学部后面装那么多麻袋垛在房间里边,人家以为那是装的大米,说学部后面垛了那么多米。说你们这学部人贪污,这事闹出来怎么办。我祖父说这事好办,咱们拿报纸把窗户糊起来。糊住了窗户,堵了外人的嘴。可是学部这边自己人却不干了,道理很简单,谁都不想接这个那么大的烂摊子。没过多久就有人给罗振宇传话了,让他把那八千麻袋给搬走,情急之下,罗振玉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存放地国子监。这国子监的原本是举行科举考试的考场,可是自打1906年清朝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这个地方也就空了出来,于是罗振玉自掏腰包请人把这8000个麻袋从紫禁城当中就搬了出来迁到了国子监的敬一亭当中。这一放就放到了1911年清朝灭亡。打这个时候起,大内秘档它的颠沛流离的命运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到来。

如果没有他竭力的保护,中国古文献明清档案险遭焚毁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国子监设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于是国子监敬一亭中的8000麻袋连同内阁大库中的所有档案就成为历史博物馆的第一批藏品,后来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签迁到故宫午门楼。部分大内档案也随之一置午门外朝房里,余下的则堆放在端门的门洞里。1921年前后,北洋政府财政空虚,各部门自己筹款维持,像教育部这样的,已经很久都发不出薪水了。无奈之下,历史博物馆向教育部请示批准,准备将放在故宫内的大类档案卖掉以应员工工资之极。1921年末,故宫内的大内档案被分成两批给卖掉了,第一批是明朝永乐至万历年间的档案,共计是十几万斤,有十多个商人合伙出了3000块银元买下了他们。第二批则是明朝崇祯年间以及清朝顺治到宣统年间的档案,共计是8000麻袋,重约15万斤。不过这八千麻袋并不等于我们之前所说的由罗振玉整理出来的8000麻袋。因为经过历史博物馆这么一番瞎折腾,哪些是已经整理好的,哪些是未整理的,已经是鱼目混杂,只有天知道。而这一批档案的买家是北京西单路口同懋增纸店的掌柜名叫程运增。

如果没有他竭力的保护,中国古文献明清档案险遭焚毁

同懋增纸店在西单那一片是比较有名的历史博物馆,也经常在他那儿买一些账簿办公用纸之类的,两方也比较熟,可是一家卖纸的店,买这些档案有什么用呢?早间的同懋增纸店的掌柜陈运增其实不大想买这8000麻袋的档案,一来他从来没有收过这样的货,他一家纸店也没法卖大内档案,就算买来了也只能是当废纸.二来历史博物馆那边要价还非常的高,程运增很为难。可是这单生意是历史博物馆里边跟他相熟的人给介绍了,对方反复的劝他说,放着这样一笔生意不争取,将来肯定会后悔的。最终,程运增一咬牙,凑出了4050块银元买下了8000麻袋,在他眼里是废纸的大内档案,4000多银元当时足以在京城繁华地带买下一个两进的四合院。同懋增的掌柜陈运增既然下了如此血本,当然想立马得到回报,于是他当下就翻拣出了一部分档案卖到了老北京著名的古玩字画的交易场所琉璃厂。余下的他准备运往唐山和定兴的几家造纸厂统统化浆造纸。

如果没有他竭力的保护,中国古文献明清档案险遭焚毁

琉璃厂是老北京著名的古玩字画的交易场所,是爱古玩搞收藏的人必来之地,罗振玉家虽然住在天津,但只要是他去北京,就一定不会错过这个地方。1922年2月的一天,罗振玉照旧来到琉璃厂逛逛,可是逛着,他却在一家卖字画碑帖的摊子前愣住,看到了明代洪承畴的揭贴。洪承畴的案子是明代一个很重要的案子。洪承畴揭贴还看到了朝鲜国对中国的进贡的贺表,就是等一份外交文书。这东西他认的,这个东西不可能出在别的地方只能在大库档案,他就很奇怪说怎么回事。罗振玉一眼就认出这些东西正是出自于大内档案,他当时就愣住了,本应该保存在故宫的大内档案怎么会出现在琉璃厂的小摊上。在罗振玉的连番追问之下,小摊老板终于道出了实情说,这批货是西单的同懋增纸店从历史博物馆收的,然后纸店的掌柜程运增又转卖到了琉璃厂的。得知这个消息,罗振玉是又气又急,赶紧登上了同茂增纸店的门,找到了掌柜程运增。

如果没有他竭力的保护,中国古文献明清档案险遭焚毁

见面之后,罗振玉表示想要看一看他从历史博物馆里边进的那批货,如果合意的话就买下它们,当时陈运增正愁着怎么处理库房里边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运走的档案,突然见到有买家上门,他当然是喜不自胜,罗振玉于是就跟着陈运增进到库房一看,这档案堆的到处都有乱七八糟,他细细地翻开以后,确定这些都是大内密的。就在这个时候,陈运增说出的话更是让罗振宇是大吃一惊。他说这库房里的只是档案的一小半,其余的大半已经运到唐山,定兴的造纸厂准备化浆造纸。他当时大惊,就立刻就许钱,立刻就许愿说,你只要运回来,我三倍价钱只给你,你马上派人赶快跑去通知,千万别动。可是当初历史博物馆卖给同懋增纸店的大内秘档足足有8000余袋,但罗振玉最终拿到手的却只有7000麻袋,虽然陈运增卖了一部分给琉璃厂,但是数量极少,那么少掉的一千麻袋究竟流落到了什么地方。运回来的过程中,琉璃厂已经传开了说是罗某人罗振玉发现这的东西了,要这东西了。纷纷的就很多人就抽取麻袋也好,或者是整袋偷也好,实际上损失了很大部分。

如果没有他竭力的保护,中国古文献明清档案险遭焚毁

曾经,罗振玉在皇宫中力荐自费保住了那批即将被焚毁掉的大内秘档。如今,罗振玉在民间再一次遇到了大内档案,又毫不犹豫的花高价把他们给买回来,危急关头,大内档案总算是给保住。几年之后,北洋政府财政状况稍稍好转,他们看到大内秘档几经转手,身价倍涨,于是又想从罗振玉手中回购这批档案。而且日本人也在窥伺,一下子这曾经被当成废纸变卖的大内秘档又成了香饽饽,这个很有戏剧性,本来已经造废纸的东西居然有这样的价值,同时很多外国人听到消息以后也来请求说是希望买了档案,而且都是通过当时的外交途径,通过使馆来提出购买。但是都被罗振玉一口拒绝。罗振玉对这批大内档案不仅仅是简单的保存,而且还进行了精心的整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从中整理出了一些珍贵的秘搞史册,汇编成了《大库史料目录》六编,《清太祖实录稿》三种。面对堆成小山一样的档案,已经58岁的罗振玉也开始有点力不从心了,再加上生活上更加的困顿,他再也无力负担库房的租金和整理维护档案的经费了。

如果没有他竭力的保护,中国古文献明清档案险遭焚毁

1924年初部分自留外,罗振玉将其于大内秘档以1.6万元的价格卖给一个叫李盛铎的人。李盛铎同为清朝遗老,也是当时国内的收藏名家,在交易之前,罗振玉给他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条件,当时跟李盛铎约定说,这个档案无论如何不许不能够卖给外国人和不能够散失,这是他跟李盛铎交易的唯一的一个条件。拿到大内档案以后,李盛铎也在里边淘了一次,整理出了不少珍贵的档案,但是他也没有能力将这些档案全部的检视一遍。1928年,李盛铎出价18000元,把手头的大约十万斤大内档案转卖给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抗战前夕,历史语言研究所将部分档案带到南京。解放战争的末期,国民党又将大内档案分成三批运到了台北,仍然留在大陆的大内档案也陆续地移交给了故宫博物院,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在反复的转卖移交毁损的过程当中,大陆所保存的大内密大只剩下一千多万件,大多集中存放在中国第一历史大馆。至此,清宫大内秘档流落民间,长达半个世纪的闹剧终于落幕。根据这批大内档案所整理出来的《满文秘本档》《清代金榜》还分别于1999年和2005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工程,并被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