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佳凌:我13年的媒體生涯|寫在研發客5週年

戴佳凌:我13年的媒體生涯|寫在研發客5週年

我們一直在思考:讀者需要什麼樣的研發客,研發客為何與眾不同。

延伸閱讀

研發客創刊一週年特別紀念:做一本適合自我進修的“燒腦”刊物

我們在最好時代做藥物研發|研發客兩週年

研發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寫在三週年

2007年,我第一次進入專業媒體,轉眼間已經過去了13年了。在這13年間,媒體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也在改變著世界。

很幸運的是,我進入的第一個媒體是個國外的雜誌,而帶我入門的是一位非常有經驗的前路透社的美籍俄裔記者Maria Trombly(現在是Maria Korolov),她跟著她的丈夫來到中國,幫助各種美國雜誌寫中國的報道。當時,有個新成立的醫藥行業雜誌PharmAsia News (PAN)需要寫一些中國報道,而她不懂製藥行業,正好我的一位好友就是她的freelancer,當時,厭倦了QA/QC工作的我,就自告奮勇應聘了。

我並沒有考慮那麼多,其實就是想看看記者到底是怎麼寫文章的。雖然我那時侯的英文水平在4~6級之間,口語水平基本為零,寫出來的文章可以被改到一個字都不剩,但是,我還是很喜歡這份工作的。

剛開始,這份工作可謂是一場夢魘,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雜誌,根本沒有人知道,而之前的我從沒有接受過記者的訓練。每天到辦公室,我就像call center一樣開始打電話,往往一個上午20幾個電話,沒人會睬你,有的人從來沒聽過我們雜誌就直接掛了電話,這種心理壓力可想而知。下午,我們一般會趴在電腦前開始做研究,瞭解新聞背景,希望再能找到一些線索,採訪到一些專家。假如能夠拿到一個Quote的話,我們就可以開始寫稿了,趕在6點前把稿子交給老闆。

剛開始就算是三五百字的短篇新聞報道,我都覺得難如登天。還好的是,和我差不多時候去的幾位記者年齡相仿,有幾位是留學回國的,英語都比我好,個性也都很好,平常和他們嬉笑怒罵緩解了壓力,另外會經常遇到來自不同國家的freelancer,都是些有趣的人,這些都幫我度過了這段最難的階段。

戴佳凌:我13年的媒体生涯|写在研发客5周年

PharmAsia News 團隊2010年在新加坡

雖然我們的報道都是以新聞為主,寫得很淺,但在那時候,我們可能是唯一一個報道中國醫藥行業的專業英文雜誌,所以PAN很快就建立了影響力。我記得,有一次負責這個雜誌的編輯告訴我們,美國總部的總編興奮地拿著我們的報道,跑到辦公室裡對全體編輯宣佈:我們有來自中國的一手報道啦!

可以說,這種偶爾的成就感,讓我愛上了記者這份工作。

在這段時間,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我第一次去參加面對面的採訪,這是和上海藥監局的高慧君主任聯繫去採訪一位副局長。第一次採訪又是重要的政府官員,我自然非常緊張,就去問Maria該怎麼辦,她告訴我,她緊張的時候就吃點東西,我心裡想原來你胖就是因為這個啊。但是,臨去的時候,我還真的吃了點東西,雖然後來證明對我沒啥用。

全球化和金融危機

對世界認知的加深,是我做研發客的動因之一

在作為記者第二年也就是2007年,我很幸運的成為了PAN第一位全職的中國記者。如果說Maria帶我入門的話,我在PAN的老闆Joshua Berlin,則是我職業生涯的導師。

PAN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商 Reed Elsevier旗下的雜誌,我們和Elsevier其他業務截然不同,我們是做商業情報的,而Elsevier主要業務是科技出版,Science Direct、The Lancet、Cell這些雜誌和數據庫才是它的主要產品。

日趨複雜的產業鏈和跨國公司拓展海外市場尋求新增長點的強烈需求,讓這段時間成為全球化的黃金年代,在這樣背景下就需要決策者瞭解全球市場的動態和法規,快速興起的中國又是不可忽略的市場之一。於是,很快的,全球最大製藥公司都訂閱了PAN。我們在業界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很多大公司合併並開始削減預算,很多我們的數據庫都關了。而PAN卻越發成功,2009年,我們在舊金山 Mark Hopkins酒店舉辦了第一屆PharmAsia Summit,在那裡我第一次見到了我們印度記者Vikas Dandekar和我們美國編輯Tamra Sami還有Dan Poppy。在隨後幾年,Josh和我將這個會帶到了上海。

戴佳凌:我13年的媒体生涯|写在研发客5周年

PharmAsia Summit 2013年在上海,最左邊是張彥濤博士,因為他沒法參加,於是就用卡通人物替代了。

2012年,我成為PAN的China Bureau Chief負責PAN中國區報道、會議等其他業務。在這期間,我第一次參加了JPM,第一次策劃了大專題,第一次用英文做了採訪,第一次用BlackBerry,第一次在美國獨自旅行,第一次在紐約乘地鐵,第一次去新加坡採訪,第一次採訪全球CEO。在世界全球化的同時,我也在認識世界。

戴佳凌:我13年的媒体生涯|写在研发客5周年

PharmAsia Summit 2013年在上海

在這段時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和我們全球CEO、Josh一起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前一天Josh把公司發的BlackBerry帶給我,正當我在用BlackBerry發郵件的時候,不小心按到一個鍵,進入了語音提示,也不知道怎麼關,響了好幾秒,當時很多人都驚訝的往我這看過來,那時我的感受就是想找個地縫跳進去。而我們CEO和Josh都對著我笑笑,就好像在對我說:It always happens to us as well。這不但讓我舒了口氣,也成為我之後創建研發客的動因之一:把這種西方媒體和公司的文化帶到中國來。

社交媒體的興起

在研發客,我對採訪和溝通的熱愛得以繼續

2013年底,Elsevier將PAN和其他商業情報的業務賣給了Informa, Josh和另外幾位美國編輯都被解僱了,這也讓我看到西方公司管理的另外一面。2014年中在香港,我們和來自Informa的新的CEO和總編開了會之後,我覺得他們對PAN沒有遠見,於是,我開始找新工作了 。(2016年年中,PAN被併入了SCRIP)

當時,其實有幾個好的offer,但我最後選擇作為公關總監加入藥明康德,原因主要有三個:一個是因為之前我每個季度都會跟蹤藥明的季報,所以有點好奇心,想從企業內部去看看;第二個原因是我之前採訪過有位朋友在幾個月前剛加入藥明,讓我好奇心更重了,為什麼這樣厲害的人都想加入藥明;第三個原因,就是藥明給我任務就是建立他們的新媒體平臺。

成立於2012年的微信,當時正在黃金增長期,我在PAN的時候就開始嘗試用微博等社交媒體,微信的崛起,讓我躍躍欲試。雖然當時團隊很小,但我的領導蔡輝博士,顯然已經準備了很久,我加入之後,我們很快就上線了藥明的微信和微博。

在這之後不久,冬蕾向我發出了一起創建研發客的邀請。接到冬蕾邀請的第二天,我就很不好意思地向蔡輝博士提出了辭職。我的興趣還是在寫文章做採訪,和智者交談,因為通過和他們交談,你能學到很多人生智慧。

就這樣,研發客開始啟動。冬蕾想讓我負責英文方面的內容。我們還成立了個英文雜誌叫PharmaDJ,DJ就是冬蕾和佳凌的名字縮寫。

在那個時候,我還不會寫中文的報道。從小我的語文就很差,作文從來就是徘徊在及格線附近。高一的時候,我寫了一篇作文,講的是我如何與潛入我家的小偷鬥智鬥勇的事,後來被語文老師叫到辦公室問是否真有其事。原來,她和另外一位語文老師打了賭,她認為是我編造的假事。我說“當然是真的啦!”這件事讓我觸動最大的是,難道其他同學的作文都是編的嗎?這也讓我覺得語文索然無味,所以,至今我最喜歡的看的書是錢鍾書的自傳,因為那至少很多都是真事。

研發客剛起步,冬蕾寫的比較多,我就想著設計話題和排版,也寫一些英文報道翻譯成中文。當時,冬蕾約了很多老師幫我們寫專欄。很多老師給我們提出了不少建議和意見,我們也在不斷調整。期間我們做了很多前瞻性專題,有時候我會回看我們一年甚至幾年前的文章,心裡暗暗佩服我們團隊能在那個時候寫出那樣的內容。

我們也一直在思考:讀者需要什麼樣的研發客,研發客為何與眾不同。

社交媒體在很多方面在顛覆著世界,它讓讀者在幾乎沒有任何經濟成本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得到訊息,不用每晚看電視新聞,就可以隨時隨地知道世界在發生什麼。然而,它的副作用就是信息爆炸和充斥著虛假內容的所謂“報道”,這都是因為我們把閱讀量當作了唯一的標準,因為流量能帶來收入,因為唯一能考核廣告商KPI的就是流量。

有的時候,你會發現媒體輿論一邊倒的情況,出了一篇報道後,會有源源不斷的類似的點評,因為讀者已經被傳染了這種情緒。有的時候,我們又看到輿論被撕裂了,因為讀者已經厭倦了那種情緒,想看看或者想展示另外一種聲音。總之,你想看到什麼樣的文章,你就能看到這樣文章,這也成就了內容推薦式的媒體興起。

戴佳凌:我13年的媒体生涯|写在研发客5周年

研發客團隊和家人2019年千島湖

有很多人包括冬蕾經常都會問我,為什麼我們不多寫新聞報道或是翻譯國外的新聞呢?因為我認為,每天有很多新聞在發生,但除了新聞稿本身的內容,我們還能給讀者提供更多非常有用信息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能。因為我們不在現場,不知道前因後果,不知道背後的故事,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做研究去採訪當事人。我們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和讀者時間嗎?假如是這樣的,我們為什麼還要寫新聞或翻譯,讓讀者去讀新聞稿或原文不是更好嗎?

研發客並不是個大型新聞機構,如果我們將有限的時間和人力都投放在這些新聞報道上的話,那麼花在自己想研究的題目上的時間就會減少。所以,很多公司邀請我們去報道的時候,我們覺得很榮幸同時也很糾結,因為這種新聞事件,我不認為我們能夠比同行做得高明很多,除非我們對它已經瞭解很深。

另外一個我們的衡量標準就是:內容是否對讀者有用,能否對行業有促進作用。研發客的受眾定位是最愛思考的讀者群,而不是最廣的讀者群,所以我們從來不把粉絲量、閱讀量作為考核,因為我們自己知道哪些文章是用心寫的。

這些是我在研發客這5年裡對媒體的重新認識,很感激在研發客帶給我的經歷,我從我們的同事那裡學到很多。研發客很任性,不想走尋常路;研發客也很民主,我們新logo的設計方案,最後是整個編輯部投票決定的,從今年開始,我們的合作選題都會在編輯部投票。

在未來的5年,我希望研發客能夠一直任性和民主下去。

戴佳凌:我13年的媒体生涯|写在研发客5周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