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猝死前有3大徵兆!及時處理,能救自己一命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徵兆!及時處理,能救自己一命


中國心律失常聯盟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為41.84例/10萬人。


以13億人口推算,每年心源性猝死總人數高達54.4萬,居全球之首。


中國心源性猝死的搶救成功率不足1%,絕大部分人還沒到醫院就已喪失性命。


猝死前的3大先兆:


關於“猝死”的先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瞭解。


1. 近期出現胸痛或胸痛加劇


以往有過心絞痛發作史,近期心絞痛突然加劇,或既往無胸痛,最近出現活動誘發的胸痛,休息1-5分鐘可緩解,提示發生不穩定心絞痛,此為心肌梗死前驅症狀,有猝死風險,建議儘快到醫療機構做檢查。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徵兆!及時處理,能救自己一命

突然出現的胸痛、胸悶


如突發胸痛或胸悶或咽部緊縮感或下頜發酸,伴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煩燥不安,血壓下降,此為急性心肌梗死症狀。


如出現頻繁的室性早搏,常為“猝死”先兆,建議立即就醫。


有時猝死先兆表現為顯著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難、精神狀態發生變化等,建議調整生活方式,儘快就醫。


2. 睡眠時間少,特別疲憊


嚴重失眠伴焦慮或長期過度透支睡眠特別疲勞的人,猝死風險增加。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徵兆!及時處理,能救自己一命

長期睡眠少


相比一天中的其他時段,凌晨時分是心臟猝死的高發時段。人體內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套神經系統,交感神經讓心率增快,缺乏對心臟的保護。


白天交感神經“上班”,夜間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上班”,凌晨當兩套神經“交接班”時,心臟容易出問題。


3. 運動誘發的猝死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很多關於夜跑猝死的情況,那些參加夜跑的人們,白天工作繁重,身體很疲憊,而他們熱愛運動,想要用夜跑來鍛鍊身體,同時放鬆疲憊的身軀。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徵兆!及時處理,能救自己一命

運動誘發


但是,大強度的鍛鍊根本不會使身體放鬆,而是讓身體更加的疲憊,心臟、肺部等承受負擔。晚上再大強度鍛鍊,身體承受不了,導致猝死。


猝死不分年齡,近年趨於“年輕化”


猝死不分年齡,最近幾年心源性猝死的報道不斷增加,且呈年輕化趨勢。


在對抗新冠病毒的鬥爭中,有兩位年輕的醫務人員也因猝死殉職。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徵兆!及時處理,能救自己一命

突發症狀的工程師


在中國引發猝死的多種因素未被有效控制,並有加重趨勢,包括心血管發病呈年輕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仍在呈增加趨勢。


在所有猝死的病因中80%為心源性猝死,表現為心臟發生“驟停”,停止收縮和泵血,大腦首先因缺血缺氧發生意識喪失,在5分鐘內因腦缺氧發生腦死亡。


因此說黃金搶救5分鐘,主要是避免腦死亡,隨後數分鐘全身各臟器因缺血缺氧導致功能喪失,此時如不能讓心臟復跳,即導致死亡。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徵兆!及時處理,能救自己一命

ADE


研究發現,大多數猝死患者都患有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等,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梗死後嚴重心力衰竭的患者,猝死的風險最高,危險係數最大。


年輕人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和惡性心律失常。


究其原因,在這些人群中,大部分猝死的人發生意外前都有巨大壓力,極度疲勞,生活極不規律,並且長期有嚴重的不良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結構不合理、暴飲暴食、失眠、長期熬夜、抽菸、喝酒、嚴重缺乏運動等原因。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徵兆!及時處理,能救自己一命

晚上的辦公樓


而上述因素是發生心肌梗死和惡性心律失常的常見原因。


但因為年輕,做一般的心腦血管檢查可能均無病症,身體也無明顯症狀。


因此,我們建議年輕人,定期體檢,對自己的身體要有充分的瞭解。無心臟疾病病史的年輕人如果可以做到合理飲食,科學運動,戒菸限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就能減少猝死發生幾率。


特別建議跑步愛好者平時或需要參加活動前,不要忽視體檢工作,尤其是心電圖檢查。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徵兆!及時處理,能救自己一命

超聲心動圖


除了基礎心電圖檢查外,心臟彩超、平板實驗,以及24小時的動態心電圖檢查能夠進一步查出心臟存在的隱患。


如何進行急救


心源性猝死的救治方面,簡單來說有兩個技術,一個是胸外按壓,另一個是除顫。


當危險出現時,若不進行搶救,每延遲1分鐘,患者生還的可能性即下降7%—10%。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徵兆!及時處理,能救自己一命


如果能在發生心臟驟停的1分鐘之內開始進行心肺復甦,90%以上的猝死病人還有生還機會,而每延遲1分鐘救治,病人的存活幾率就會下降10%,10分鐘後再開始心肺復甦,存活幾率的幾乎為0。


因此,發生心臟驟停後的4-6分鐘是進行救治的“黃金時間”。


但是,救護車和醫生很難在黃金時間到達現場,如果第一目擊者能夠及時進行心肺復甦,或許這個“舉手之勞”就能救人一命。




作者 | 丁榮晶 心血管內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