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猝死前有3大征兆!及时处理,能救自己一命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征兆!及时处理,能救自己一命


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


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心源性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居全球之首。


中国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绝大部分人还没到医院就已丧失性命。


猝死前的3大先兆:


关于“猝死”的先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


1. 近期出现胸痛或胸痛加剧


以往有过心绞痛发作史,近期心绞痛突然加剧,或既往无胸痛,最近出现活动诱发的胸痛,休息1-5分钟可缓解,提示发生不稳定心绞痛,此为心肌梗死前驱症状,有猝死风险,建议尽快到医疗机构做检查。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征兆!及时处理,能救自己一命

突然出现的胸痛、胸闷


如突发胸痛或胸闷或咽部紧缩感或下颌发酸,伴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烦燥不安,血压下降,此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


如出现频繁的室性早搏,常为“猝死”先兆,建议立即就医。


有时猝死先兆表现为显著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精神状态发生变化等,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尽快就医。


2. 睡眠时间少,特别疲惫


严重失眠伴焦虑或长期过度透支睡眠特别疲劳的人,猝死风险增加。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征兆!及时处理,能救自己一命

长期睡眠少


相比一天中的其他时段,凌晨时分是心脏猝死的高发时段。人体内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套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让心率增快,缺乏对心脏的保护。


白天交感神经“上班”,夜间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上班”,凌晨当两套神经“交接班”时,心脏容易出问题。


3. 运动诱发的猝死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很多关于夜跑猝死的情况,那些参加夜跑的人们,白天工作繁重,身体很疲惫,而他们热爱运动,想要用夜跑来锻炼身体,同时放松疲惫的身躯。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征兆!及时处理,能救自己一命

运动诱发


但是,大强度的锻炼根本不会使身体放松,而是让身体更加的疲惫,心脏、肺部等承受负担。晚上再大强度锻炼,身体承受不了,导致猝死。


猝死不分年龄,近年趋于“年轻化”


猝死不分年龄,最近几年心源性猝死的报道不断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


在对抗新冠病毒的斗争中,有两位年轻的医务人员也因猝死殉职。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征兆!及时处理,能救自己一命

突发症状的工程师


在中国引发猝死的多种因素未被有效控制,并有加重趋势,包括心血管发病呈年轻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仍在呈增加趋势。


在所有猝死的病因中80%为心源性猝死,表现为心脏发生“骤停”,停止收缩和泵血,大脑首先因缺血缺氧发生意识丧失,在5分钟内因脑缺氧发生脑死亡。


因此说黄金抢救5分钟,主要是避免脑死亡,随后数分钟全身各脏器因缺血缺氧导致功能丧失,此时如不能让心脏复跳,即导致死亡。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征兆!及时处理,能救自己一命

ADE


研究发现,大多数猝死患者都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猝死的风险最高,危险系数最大。


年轻人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


究其原因,在这些人群中,大部分猝死的人发生意外前都有巨大压力,极度疲劳,生活极不规律,并且长期有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失眠、长期熬夜、抽烟、喝酒、严重缺乏运动等原因。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征兆!及时处理,能救自己一命

晚上的办公楼


而上述因素是发生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但因为年轻,做一般的心脑血管检查可能均无病症,身体也无明显症状。


因此,我们建议年轻人,定期体检,对自己的身体要有充分的了解。无心脏疾病病史的年轻人如果可以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减少猝死发生几率。


特别建议跑步爱好者平时或需要参加活动前,不要忽视体检工作,尤其是心电图检查。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征兆!及时处理,能救自己一命

超声心动图


除了基础心电图检查外,心脏彩超、平板实验,以及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进一步查出心脏存在的隐患。


如何进行急救


心源性猝死的救治方面,简单来说有两个技术,一个是胸外按压,另一个是除颤。


当危险出现时,若不进行抢救,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还的可能性即下降7%—10%。


警惕:猝死前有3大征兆!及时处理,能救自己一命


如果能在发生心脏骤停的1分钟之内开始进行心肺复苏,90%以上的猝死病人还有生还机会,而每延迟1分钟救治,病人的存活几率就会下降10%,10分钟后再开始心肺复苏,存活几率的几乎为0。


因此,发生心脏骤停后的4-6分钟是进行救治的“黄金时间”。


但是,救护车和医生很难在黄金时间到达现场,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或许这个“举手之劳”就能救人一命。




作者 | 丁荣晶 心血管内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