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首劃“勢力範圍”搭載資本要素握手確定性發展

張歆

風起於青萍之末。“新、基、建”三個高頻常用字,消弭了物理維度的阻隔,經過了融合和裂變,正在以“新基建”的能量調動方式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

雖然早已經在A股市場經營得風生水起,但此前新基建的範圍卻更多的是散見於2018年12月份以來的多份重磅政策文件的表述中。近日,發改委終於官宣了新基建的“勢力範圍”——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

筆者認為,從上述定義看,新基建首先通過戰略升維進行前瞻性佈局,再降維實施拉動實際的投資和需求,自然事半功倍。此外,在預期與當下的互動中,能夠最快感知“風向”的資本市場無異最具判斷力和執行力。

首先,新基建代表的新生產要素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打破了規模驅動,轉而實施發展質量評價。

對於我國經濟而言,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基礎設施建設的組合屬於“立地頂天”——前者主要立足於民生的基礎和改善性需求,後者側重於雲端佈局、滿足高質量發展訴求。

換句話說,新基建代表了生產力的升級,孕育和培養著新的生產要素。近日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對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大要素市場改革提出要求。而新基建與其中的技術和數據要素可謂是緊密關聯。對於新基建而言,規模已經不是目標,而是在發展質量達標後的一種水到渠成。

其次,新基建雖然有著清晰的範圍,但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技術的迭代與裂變將賦予新基建與時俱進的能力。

在為新基建明確定義的同時,發改委也表示,“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將持續跟蹤研究”。

筆者對此深以為然。畢竟,如今技術的迭代週期明顯縮短,應用場景的轉化幾乎是與技術同步升級。也就是說,“新”技術驅動型生產要素的改革和發展,意味著在較長的時間跨度來看,“基”的含義可能是此一時彼一時,政策面和市場面需要不斷刷新戰略目標、及時矯正戰略定位;只有“新”保持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建”才能不斷演進、衝刺新高度,從而繼續保有對於經濟的高效驅動力。

第三,資本市場搭載新基建,有望激發後者指數級增長。

從新基建範圍可以看出來,無論是基於信息技術演進的基礎設施,還是技術深度應用形成的綜合體,或是技術的支撐設施,其技術派氣質鮮明,但缺乏主動感知和召喚資金的能力。相對而言,資本市場則最具備“風口”感知力,並能夠引導資金、技術有目標、有秩序流動,從而推動新技術、新產業升級。在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發展中,科創板的進一步發展,創業板逐步推進註冊制,新三板市場的多層級包容性設計,均為擁有“新基建屬性”企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當科技獲得資本加持,其增長速度很可能達成指數級。

未來已來,但未來依舊充滿不確定性。筆者認為,新基建所代表的新生產力和新生產要素,將逐步與其他生產要素深度融合,從而強化對經濟的內生性影響。搭載了資本要素的新基建,或許是與未來發展的一次確定性握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