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當時發生的叫“事實”,後人解讀事實就叫“故事”

公元626年7月2日,中國歷史上發生過非常戲劇性的一幕,叫“玄武門之變”。這一天,當時的秦王——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發動了流血政變,地點在長安的皇宮北門,也就是玄武門外。那一天,他殺掉了自己的哥哥——當時的太子李建成,還有自己的弟弟李元吉,還把這兩個人滿門抄斬。隨後他進入皇城,控制住自己的老爹——當時的唐高祖李淵,然後逼著李淵把皇位禪讓給自己。

在當時的人看來,這不過是倫常慘劇,是老李家父子兄弟之間的互相殘殺,有什麼是非可講呢?只能無奈地嘆息一聲罷了。但是,這件事對後來的初唐政局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包括李世民自己的接班人問題,以及後來武則天當政,因都種在這兒。不過,這都是後話,我現在只討論“玄武門之變”是怎麼發生的。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本人當然希望後人這麼去理解整件事:整個大唐的建立都是我李世民的功勞,李淵其實昏庸無能,但他是我老爹,只好讓他先當皇帝,他百年之後我再當皇帝,所以我是真正的開國之君。李建成只是因為比我大一點兒,是嫡長子,才當了太子。他毫無功勞可言,後來又嫉妒我的功績,反覆害我,我是出於自衛才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的。

現在我們說起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皇帝,首推“唐宗宋祖”,而“唐宗”指的就是李世民,世人對李世民的評價好像一直都是這樣的。但是我看到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李世民其實沒有什麼功勞,他就是一個大野心家、大陰謀家,故意謀害太子李建成,他其實是一個無比黑暗的人。

李淵真是個窩囊廢嗎?

我們回到“玄武門之變”。要解讀這段歷史需要面對一個很具體的困難——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對史書進行了大幅度的刪改。不管唐太宗李世民在歷史上有多好的名聲,在這件事上,他真的帶了一個很壞的頭。因為在中國古代,史官寫史、給皇帝寫起居注,皇帝自己是不能看的,這是一個對皇帝極具威懾力的武器,涉及他們千秋萬代的聲名,讓他們不能幹壞事。

但是李世民偏偏要看,前後要求了三次——前兩次都被史官頂回去了,第三次史官沒頂住。但是,在把史書交給李世民之前,史官當然把該改的改了,該刪的刪了。所以,關於“玄武門之變”,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史料,包括《二十四史》裡《新唐書》《舊唐書》的記載,其實都不太可信。然而,無論怎麼修改歷史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痕跡抹掉。這裡面有幾個問題,我先給大家做一個分析。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首先,李淵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新唐書》《舊唐書》的記載中,他是一個很窩囊的人,天下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他只是坐享其成罷了。這怎麼可能呢?李淵是開國皇帝,他在太原起兵的時候,李世民只有十幾歲,怎麼可能掌控大局?在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做出“我要造反”“我要當皇帝”這種果決的判斷,得需要多大的決心和勇氣啊!建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政略和軍略博弈。所以,雖然李世民在戰場上屢建戰功,但是從整盤棋來看,戰爭只是一部分,它不能包攬所有的功勞,而李淵作為所有決策的最終承擔者,肯定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李世民也沒能把所有史書都刪乾淨,至少今天我們還能看到一本書,叫《大唐創業起居注》,這本書的作者叫溫大雅。他是李淵在太原起兵時的秘書,負責一些文字工作,沒有參加到那些後生小輩的爭鬥中,所以他的私家著述相對可信。《大唐創業起居注》裡面記載的李淵完全是另外一個形象,是一位英武的君主。其實,我們通過常識也可以判斷出來,李淵絕對不是一個窩囊廢。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李世民要篡改歷史、埋汰他老爹呢?因為我前面講的三個字:“不得已”。李世民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繼位是有合法性的。他總不能說親哥哥不是我殺的,“玄武門之變”沒有發生吧?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詆譭他老爹,說整個天下都是我打下來的,我應該當皇帝。只不過李淵是老爹,我讓著他,讓他先當皇帝,他百年之後皇位自然應該歸我。可是我萬萬沒想到,李建成最後摘了桃子當了太子,還暗中謀害我,我才自衛反擊的。這是李世民唯一能夠在邏輯上自洽的說法,所以李建成冤,李淵也很冤。

哥哥李建成是個窩囊廢嗎?

其次,李建成也是個窩囊廢嗎?史書上,李建成被李世民改得奸、饞、懶、滑、壞、殘暴,可事實當然不是這麼回事。李建成比李世民年長10歲左右,剛開始起兵的時候,快30歲的哥哥帶著十幾歲的弟弟在戰場上征戰,兄弟倆合作無間,能說哥哥是個窩囊廢嗎?而且李建成是一個有軍功的人,大唐的第一座都城長安就是他帶兵打下來的,我們不能說他不會打仗。只不過大唐建國之後,他的角色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原來他只是李淵的嫡長子,現在可是國家的太子,作為儲君,他不能再以身犯險、親自上戰場了,只能在長安城中調度,掌管全國的行政系統。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這個時期他幹得挺不賴的,至少是合格的。李世民在前方打仗,總需要軍需糧草等後勤保障,這些後方的籌劃都是李建成乾的,我們能說他沒功勞嗎?劉邦建立大漢帝國,功居第一的人是誰?蕭何。蕭何不像韓信能夠上戰場,他只是個文人,是寫字的,他作為相國,在後方調度,所以功居第一。

我們再看李建成的人品,史書裡當然給他扣了一堆屎盆子,但是從留下來的蛛絲馬跡判斷,他至少是一個很仁厚的人。比如,有一次李元吉要宰了李世民,就是被李建成攔下來的。李元吉還罵他:“我是為了誰啊?還不是為了你能順利當上皇帝嗎?”可見,李建成至少有底線。而且,他肯定是有威望的,不然李元吉為什麼跟著他混?後來投靠了唐太宗的魏徵,其實也是李建成的人。而且,“玄武門之變”後,河北發生的一場暴亂就是因為大家對太子的下場不服、不忿。由此可見,李建成平時是攢了不少人品的。綜合眾多史料來看,李建成即使不像李世民表現得那麼突出,至少也是一個合格的太子。

鋒芒畢露,功高震主

讓我們回到大唐武德元年,看看皇帝李淵面對的格局是怎樣的。李淵這個人的命真的非常好,隋末群雄並起,人人都想當皇帝,而他們最缺的是什麼?人才。唯獨李淵不缺人才,而且還都是自產自銷的。首先,他的幾個兒子都非常能幹。其次,還有一些李家宗室,比如李孝恭,也是一代名將。這些人能幹又能打,還有血緣關係,協作起來信任成本非常低,李淵是不是擁有一手好牌呢?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武德元年,李淵就帶著這一手好牌坐上了皇帝的位置,然後做出了一系列政治結構安排。嫡長子李建成在合法性、能力、威望上,作為太子都是當之無愧的。既然是太子,哪兒也不要去,就在長安主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一邊熟悉政務,一邊隨時準備接班。他的兩個弟弟李世民和李元吉均已成年,而且能帶兵,排行第二的李世民也比他小近10歲,自然都要輔佐他。這兩個弟弟分別擔負一東一西。李世民負責經略長安以西,就是現在的甘肅一帶。當時那裡有一股造反的勢力,為首的叫“西秦霸王”薛舉。薛舉非常能打,李世民就跟他死磕。而李元吉負責經略長安以東。長安以東是哪兒?就是山西。那是李淵起家的地方,看住老家很重要,北邊又有突厥的威脅,李元吉就帶兵駐紮在山西。

太子在首都坐鎮,兩個能打的弟弟一個往西,一個往東,這是多麼合理的安排!所以武德元年有一個穩定的政治格局。可是李世民不爭氣,對戰薛舉的第一仗就打敗了。而李元吉在山西沒打過一場敗仗,因為壓根兒就沒打過仗。對山西構成威脅的一股勢力的頭目是劉武周和宋金剛,這兩個人投降了突厥。但是到了武德二年,李世民一下子就把薛舉滅了國,建立了莫大的軍功。可是李元吉不行了,劉武周、宋金剛把山西全境都給佔領了。山西是李唐的老家、根據地,豈是能丟的?李淵一慌,就對兒子之間的格局平衡不管不顧了,先打贏這一仗再說,於是把剛剛打了勝仗的李世民調到山西,讓他去把劉武周、宋金剛和突厥人趕走。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果然不負眾望,一下子就把山西收復了。按理說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李淵看來可不是這樣。李淵這時候有兩個並存的政治目標,第一個目標當然是統一全國,把自己這個皇位坐穩;第二個目標是希望政治格局能穩定地發展下去,李建成作為太子,其他兒子都來輔佐他,這個格局最好不要變。可是李世民的軍功實在太高了,不僅西邊打下來了,還把弟弟沒守住的東邊給收復了,相比之下,李元吉就差遠了,李世民在朝廷中的政治威望和政治光芒突然綻放出來了。這對李淵來說其實是一個麻煩。

劉文靜之死

李淵這個時候殺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劉文靜。劉文靜是李淵的老臣,在李淵起兵之前就跟著他混了,李淵起兵的時候又負責出主意,功勞很大。李世民打薛舉的時候,劉文靜就在李世民的軍中出謀劃策,所以這是一個既有謀略又有軍功的人。

李淵為什麼要殺他呢?據史料記載,劉文靜脾氣很壞,經常說:“我功勞大,裴寂等寵臣都沒我功勞大。”李淵說他謀反,就把他殺了。史料中關於劉文靜被殺的原因沒有更詳細的記載,但是我們要知道,政治人物做一件事情是有很多算法的。我為什麼要殺你,這是一個算法;我殺了你之後會產生什麼後果,這又是一個算法,這兩個算法要加在一起評估。李淵為什麼要殺劉文靜呢?按照常理猜測,其實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警示李世民——你小子尾巴翹得高高的,覺得自己軍功已經很盛了是吧?誰都知道劉文靜是在你軍中當參謀的,在朝局中是你的人。是你的人又怎麼樣?我照殺不誤。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有人可能會說:“不一定是為這個吧?”從客觀結果上判斷,一定是這個原因。李世民會想,他是我的參謀,為了一件小事你就把他殺了,我出面講情也沒有用,這不就是在打壓我嗎?所以,從客觀結果上說,李淵既承認李世民的軍功,又要給他點兒顏色看看。這就是李淵做這件事的目的。

李世民的兩大優點

李世民這個人最值得欣賞的地方就在於,他一生都有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雖然在這件事上被老爹打了一巴掌,但他不管有多不服氣、多委屈,仍會繼續積極主動地做事,這是李世民最大的優點。在此,我要插一句題外話,“積極主動”這四個字聽起來稀鬆平常,其實做起來很難。這是一種很稀缺的稟賦,想要後天培養非常困難。

網上流傳過一個段子,說劉強東給一個部門經理佈置任務,要求他當年的業績達到某個數字。那個人馬上說:“去年的業績才是這個數字的零頭,你讓我今年就達到這個數字,很困難,不可能啊!”劉強東當時就跟他說:“你可能聽錯了,我不是問你可不可能,而是問你怎麼達到這個數。”據說後來這個人再也沒有在京東的高管會議室裡出現過。確實,可不可能和怎樣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想要成功,積極主動的心態必不可少,而它非常稀缺。李世民一生都非常積極主動,確立目標,分解動作,勇猛精進。

李世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善於用自己的魅力和威望去收服各種各樣的人才。比如民間傳說中的兩個門神——秦瓊(秦叔寶)和尉遲恭(尉遲敬德),就是李世民在打仗的過程中,從敵人隊伍裡收服來的。李世民跟尉遲恭、秦瓊有很多佳話,程咬金也是他收服的,名臣魏徵則是他從太子李建成那兒收服來的,所以他非常有魅力,對下屬非常寬厚。

千古第一軍事天才李世民

李世民在戰場上最大的特點是親自衝鋒陷陣,這一點非常難得。為什麼李世民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著類似於軍神的地位?就源於這一點。他經常帶著一隻很小的突擊隊直接殺到敵人的大隊人馬中,親身犯險。這一點看似魯莽,一般人不肯做,但是一旦藝高人膽大的人做到了,會產生兩個非常奇妙的效果。第一個效果是,知己知彼。別看《孫子兵法》早就說要“知己知彼”,但是在古代,敵我雙方的信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非常不透明的。如果主帥能夠帶一支小突擊隊直接殺進敵營,雖然只能殺死很少的敵兵,但是通過對戰場信息的親身感受,可以捕捉到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而敵方的主帥則完全無感,這是在古代戰爭中取勝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另一個效果是,士兵的士氣會不一樣。古代有一句話:“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你們真以為兵馬越多越有力量?不是的,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真給你幾十萬人馬,你其實是沒有手段來進行調度的,反而會變成烏合之眾。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經常會出現以少勝多的戰役,跟當時的軍事特徵是有關的。而李世民經常以身犯險,親自上陣,他給士兵帶來的示範作用、對軍心士氣的鼓舞作用是非常顯著的。李世民為什麼能打勝仗?就是因為他能做一些別人想不到的事。

一役滅二雄:虎牢關之戰

下面我給大家講一場很著名的戰役,就是“虎牢關之戰”。目的不是介紹這場戰爭本身,而是讓大家感受一下,李世民在戰場上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先介紹下當時的局勢:中國北方主要有三股勢力,李唐王朝實力最強;河南一帶也崛起了一個帝國,叫鄭國,皇帝叫王世充;還有一個帝國在河北,叫夏國,皇帝叫竇建德。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這三個人雖然都稱了帝,但本質上都是隋末群雄,就是隋煬帝這個家沒當好,隔壁鄰居以及他的老管家都跑來搶東西。這個時候群雄都要稱帝,因為要讓民心歸附。可是一旦稱帝,就等於向全天下發出了一個信號:我要跟其他群雄死磕到底,因為天無二日,人無二主,皇帝只能有一個。所以,這三股勢力之間必有一場決戰。對李唐王朝來說,它實力比較強,所以擁有戰略上的主動權。但是它畢竟沒有強到“大兵一出,望風歸降”或者可以兩面作戰的程度,也只能先撿軟柿子捏,存在一個先來後到、各個擊破的問題。李唐王朝先打誰好呢?想來想去,得先打王世充。因為河南是交通要衝,而且王世充相對比較弱。所以在武德三年,決戰拉開了序幕,李世民帶兵出關去攻打王世充。王世充雖然比較弱,但畢竟是主場作戰,他有那麼多城池,不至於沒有一戰之力吧?

可他遇到的是李世民,李世民是不按常理出牌的。第一戰時,李世民延續老戰法,帶領幾十人馬殺入對方的陣營,然後一邊殺敵一邊往回逃。王世充以為自己逮著機會了,帶領大隊人馬在後面追,結果追進了埋伏圈,首戰失敗。王世充手下的人一看,李世民身為主帥居然敢用肉身犯險,紛紛望風而降。

這個時候王世充手裡還剩最後一張王牌,那就是洛陽城。洛陽這個地方在中國古代扮演的地理角色非常重要,因為它是東都。一個王朝如果建都於關內,比如長安,那它對中國東半部的管理就鞭長莫及,皇帝一般都要在潼關以東建一個東都,而洛陽一直扮演著這個角色——因為它的地勢非常好,從周朝到唐朝一直如此。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的時候,花了海量的銀子,把城池建得固若金湯。

王世充一看,既然打不過你,那我當縮頭烏龜總可以吧?我退守洛陽,看你能怎麼辦?當然,這對王世充來說是下下之策,卻給李世民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雖然李世民在戰場上是一條龍,但他能拿一堵城牆怎麼辦?李世民只能採取最笨的打法,就是挖壕溝困住王世充,直到把他餓死。可是這需要時間,從武德三年一直困到武德四年。城池內王世充的日子當然不好過,養了那麼多軍隊,還有文武百官,因為沒糧食,最後公卿大臣都只能吃糠咽菜。洛陽城裡面的日子不好過,洛陽城外李世民的日子就好過嗎?圍困一個城池,每天沒有任何新消息,就是圍,就是等,士兵怎麼可能還有士氣?而且還要擔心,萬一城池裡的人出來偷襲怎麼辦?所以警惕性一絲一毫都不敢放鬆。這種日子雖然不好過,他們也熬了大半年。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這個時候的李世民和王世充都已是強弩之末。王世充不肯坐以待斃,就求救於竇建德。竇建德在河北,兵強馬壯,而且他在歷史上的名聲非常好,被稱為“一代賢王”,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禮賢下士,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地方性領袖。竇建德這個時候算了筆賬:王世充快不行了,如果這個時候我再不出手,李唐王朝崛起的趨勢我就擋不住了,將來我和它決戰的時候就棘手了。王世充、李世民雙方都已經是強弩之末,而我是生力軍,如果我撲過去,那我就是決定天下大勢的人。所以,竇建德帶領了10萬生力軍直撲洛陽。

李世民從關內帶出來的兵馬大概有8萬,光是對付洛陽城,就得用優勢兵力把它死死守住,否則就功虧一簣。他怎麼抽得出人手來對付竇建德這10萬人呢?遠在長安城的李淵說:“這次就算了吧,撤回來得了,反正也把王世充打得差不多了,你一撤,沒準兒王世充和竇建德之間還能爆發矛盾呢!”李世民想了想,說:“不行,我有能力畢其功於一役,把北方這兩大勢力在洛陽城邊一次性給解決掉。”可是李世民的兵力不足,只有8萬人,既要嚴守洛陽城,還得對付竇建德,怎麼可能做到呢?可李世民覺得自己做得到。他帶兵跑到虎牢關,就是洛陽城邊的一個關口,對陣竇建德的10萬兵馬的時候,他有多少人?3500個騎兵。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用的還是過去的老辦法,你竇建德不是在我關前列陣,有兵力上的優勢嗎?你以為我會跟你一張一張地出牌?我先組織一個突擊隊,身先士卒,殺入敵營。關鍵不是我殺得進去,而是我能活著回來,把你的士氣打擊一頓,讓你在幾天之內不敢輕舉妄動。於是,李世民組織起所有的力量衝鋒陷陣,竇建德的10萬人馬立即崩潰,竇建德本人被生擒活捉。這種情況下,洛陽城裡的王世充還守個什麼勁兒呢?只好投降了。所以,虎牢關之戰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李世民以弱勢的兵馬一次性解決了北方兩大敵對勢力。

後來李世民把王世充和竇建德送到長安,李淵一看,王世充名聲不太好,還可以讓他活著;竇建德平時名聲太好,不能留,就把他殺掉了。

在這場戰鬥中,李世民是怎樣一種存在?他簡直就是軍神級的人物,這場戰鬥的排兵佈陣、謀略打法我們都沒法學,因為李世民的三種力量都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首先是判斷力,其次是對軍隊組織的掌握力,最後是衝鋒陷陣的戰鬥力。

“天策上將”李世民

這場戰鬥結束之後,李唐王朝一統天下就沒有什麼太大的阻礙了。但是李淵又開始頭疼了,李世民立下這麼大的軍功,要怎麼封賞呢?當時能夠賞賜給李世民的基本已經賞完了。國家能夠獎賞一個臣子的,無非就是這麼幾樣東西:第一,文官的最高領袖“尚書令”,這個時候已經封給李世民了;第二,秦王貴為親王,爵位也沒有辦法往上加了。李淵愁死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的人會問:“為什麼封賞的時候不節制些呢?”因為李淵是一個創業者,創業者每天都在拿今天賭明天,每一次封賞都想激發所有力量。比如他從山西起兵後,第一仗攻打的城池叫河西郡,打下這個城之後,李淵就把所有男性召集起來,給70歲以上的老頭都封了官,剩下的人只要告訴李淵自己有什麼才能,就會被封官。

旁邊有人提醒他,封賞得是不是太多了?李淵說:“你不懂,我們這叫造反,造反有沒有明天誰不知道,你現在還可惜這點兒東西?能給的全給!”李淵就是這種玩法。

西方著名的政治學家馬基雅維利寫過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君主論》,裡面有一句幾乎一模一樣的話:“如果你正在搶奪權力,樹立一個慷慨的名聲是非常重要的,反正這些東西都不是你的。”李淵就是這麼想的,所以在前期打仗的時候,能夠封賞給李世民的全都封賞過了。現在問題來了,李世民立下這麼大的功勞,要怎麼封賞呢?李淵猶豫了幾個月,最後設計出一個官位,叫“天策上將”。既然你已經是文官的頭兒,那在武官這邊,我給你一個新的職稱。“天策上將”名義上是武將之首,其實是一個虛職,沒有什麼真實的權力,但是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的官員,即所謂的“許自置官屬”。也就是說,李世民可以擁有自己的班底。一般來說,官員的班底都是國家的。而天策府一開,就意味著李世民可以擁有自己獨立的幕僚,這次封賞實質性的意義在此。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大家可別小看天策府開府這件事,它意味著李世民可以擁有自己的私家班底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唐十八學士”這些人都是在這個階段被他延攬入帳下的,他擁有了私人的幕僚隊伍。這件事在當時看來很正常,一個人立了那麼大的功勞,還貴為親王,找幾個人陪他玩玩怎麼了?所以,人們都小看了這件事。李世民擁有了自己的私家班底,它的影響和後果是極其深遠的,甚至可以說“玄武門之變”的因就直接種在這兒。

李建成的自衛三策

我們再來看李淵,兒子打了勝仗,老頭子覺得臉上有光,國家獲得了發展,當然該高興。但是他心裡很清楚,自己長期以來苦心構建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了,怎麼辦呢?一方面,按照朝廷法度給予封賞,除了皇位、太子位不能給,該賞的李淵全都賞給李世民了,甚至創造了“天策上將”這個職位,可算對李世民不薄吧?可另外一方面,李世民別想再去打仗立軍功了。所以在武德四年之後,李世民的身影就很少在戰場上出現了。即使一塊骨頭非常硬,非李世民啃不下來,也是先派他上,把骨頭啃鬆了之後,趕緊把他召回長安,派其他人去收拾殘餘。李淵這個時候對李世民的策略就是兩個字——“雪藏”。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李建成心裡也明白,在李世民的萬丈光芒之下,自己黯淡無光,該怎麼辦呢?得做一些事。第一件事,我也得立軍功,否則怎麼跟李世民比?按說太子是不能上戰場的,但這個時候李建成管不了那麼多了。劉黑闥、徐圓朗這些勢力,都是李建成親自出手消滅的,也算是立了點兒軍功。但是這點兒軍功和李世民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所以李建成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兄弟倆結盟——不是跟李世民,而是跟老三李元吉。其實在打虎牢關之戰的時候,李元吉還在李世民的軍中,但是虎牢關之戰一結束,李元吉就投靠了李建成——兄弟兩個打一個總有些勝算吧?

還有第三件事,就是買通李淵身邊的妃子。此舉雖然算是陰謀詭計,但是李世民的威望實在太高了,萬一老爺子心裡有點兒別的想法,想把太子之位傳給李世民呢?我當然要在老頭子身邊安排一些耳目,替我探聽情況,這也是人之常情。這三件事有沒有用呢?當然有用,暫時的政治平衡又達成了。但是請注意,這是一個非常脆弱的平衡。

這時的長安城已經有些亂套了,底下的官員都不知道該聽誰的了。上有天子,有太子,還有功勞卓著的“天策上將”李世民,到底該聽誰的呢?政令系統中居然出現了四樣東西,第一樣東西叫“天子詔書”,第二樣東西就是太子簽發的“太子令”,第三、第四樣東西分別是李世民簽發的“秦王教”和李元吉簽發的“齊王教”。這四樣東西都是分別發出的,底下的官員該執行哪個呢?後來大家就達成默契,哪個先傳到就執行哪個。此時,國家沒有唯一的權威了,這就是政治平衡要被打破的先兆。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有一個人叫李神通,算是李世民叔叔輩的人。有一天李世民很高興,就把長安城外幾十頃的土地賞給他了,發了一封“秦王教”。李建成得知之後,就讓李淵的一個妃子跑到李淵那兒替自己的爹要那片土地。李淵不知道李世民已經賞出去了,大筆一揮,“天子詔書”就發了出去。

這個妃子的父親拿著“天子詔書”找到長安府要這片土地,可李神通已經把好處吃下去了,堅決不肯吐出來,雙方就打成了一團。這件事傳到李淵耳朵裡,當然是火冒三丈,“天子詔書”還不如你“秦王教”?於是把李世民叫來臭罵了一通。

這件事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天子和秦王之間已經明裡暗裡在較勁了,遲早會短兵相接。第二,李唐王朝原來的政治平衡已經無法維持下去,遲早是要被打破的。

楊文幹事件

這個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叫“楊文幹事件”。這件事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李建成的手下楊文幹到慶州當了都督。慶州在哪兒?就是如今甘肅省的慶陽,當年叫慶州,挨著陝西省。

武德七年,李淵帶著兩個兒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在仁智宮度假避暑,把李建成放在長安繼續處理國政。銅川和慶州大概相距200公里,不知道李建成哪根筋搭錯了,突然賞賜給楊文幹一些盔甲。盔甲擱現在是工藝品,在當年可是戰備物資。運送盔甲的人走到半路覺得有點兒不對勁,就直接跑到仁智宮,到李淵那兒把李建成給告了,說太子可能要謀反,否則他為什麼要給楊文幹送盔甲呢?楊文幹所在的慶州離仁智宮這麼近,很輕易就能把李淵等人抓了。李淵一聽,緊張壞了。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李淵並不是不相信李建成,可是兩個兒子正在較勁,其中一個萬一鋌而走險,先把我抓了,然後幹掉另外一個人,不是不可能的。後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時不就是這麼幹的嗎?一邊進宮抓老爹,一邊在宮外打自己的兄弟。李建成會不會這麼幹呢?從政治常識上講,完全有可能。李淵正在度假,身邊缺人保護,所以他非常緊張。接下來,他把長安的李建成叫了過來。李建成早就知道發生了什麼,跑到仁智宮以頭搶地,磕得一頭血,說沒這回事兒。李淵說:“我不是不信你,這樣吧,先把你關起來,給一些粗茶淡飯吃著,我把楊文幹處理了再說。”誰去剿滅楊文乾的叛亂呢?當然是“軍神”李世民。

臨走的時候,李淵對李世民說:“這件事牽扯到太子,如果這事兒坐實了,將來這太子之位就歸你了。”不知道他為什麼說這句話,現在看可能有別的原因,我先按下不表。李世民就帶兵去打楊文幹,走到半路,楊文幹已經被自己人幹掉了——底下的士兵哪個願意陪他造反?這件事就平定了。

之後,李淵的處理非常有意思。第一,把太子放了,並沒有按照事先的承諾把太子之位交給李世民。第二,不僅處理了太子手下的人,也處理了李世民手下的人,這件事就算結束了。這就是歷史上的全部記載,現在的史學家分析來分析去,都覺得這當中可能別有原因。有的歷史學家是這麼推測的:整個事件的幕後黑手其實是李世民的人。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李建成是太子,雖然他的位置受到了一些威脅,但他畢竟是處於防守的一方,通常不會做那些主動的動作。只要李淵一死,皇位自然就是他的了。就算李建成想做這件事,他會做得這麼蠢嗎?李建成也是帶過兵打過仗的,怎麼指揮一場戰鬥他心裡是有數的,一定是萬事俱備,然後雷霆一擊,把事做完了,怎麼會做這種半吊子的事呢?給楊文幹送盔甲,暗示對方起兵造反,而楊文乾沒有把準備工作做好,後來還被自己手下的士兵給殺了,這事做得太業餘。所以李建成的嫌疑被排除了。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其次,會不會是李世民做的呢?李世民也是大政治家,這種政治陰謀實施起來多麼複雜啊!他得買通太子手下的人,還得正好等到太子給楊文幹送盔甲,然後還要壯著膽子跑到銅川的仁智宮向李淵告密。過程中的鏈條太多了,任何一個鏈條出現問題都不行,萬一自己被告了狀,一切不都雞飛蛋打了嗎?所以李世民也不會這樣做。那麼會是誰呢?恰恰是天策府李世民的私人班底最有動機。為什麼李淵後來既處理了太子的人,也處理了李世民的人?沒準兒當時就真相大白了,把當事人一處理,這事就算了,沒必要讓家醜外揚。

歷史中,每個人都身不由己

當然這是從蛛絲馬跡中得出的判斷,也是按照常理推斷出來的。當太子和李世民對立之後,誰最恐懼?當然是天策府的這幫幕僚。他們不僅想飛黃騰達——李世民當了皇帝后,自己也能當個宰相、當個將軍,這種貪念可能也有,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恐懼。

太子和李世民對立起來之後,如果太子當了皇帝,李世民畢竟是他的親弟弟,他不會把李世民怎麼樣,但是他能饒得了李世民的手下麼?重則砍頭,輕則罷官,這些人將會斷送自己的政治前途,所以天策府的這幫幕僚惶惶不可終日。李淵這個時候也知道,不能讓李世民繼續擁有這幫幕僚,所以一個個都給調開了,比如尉遲敬德、程咬金、杜如晦等。天策府的幕僚最後就剩一個人,就是李世民的小舅子長孫無忌,這個人實在沒法調開。

有一次長孫無忌跟李世民說:“哥們兒,你還不幹啊?你再不干我就跟尉遲敬德一塊兒走了,哪怕落草為寇,我也不在這個危險之地待了。萬一李建成當了皇帝,我們可就死無葬身之地了。”他天天鼓動李世民,讓他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太子之位,甚至是皇帝之位。

我們明白了這個原理後,再回頭看楊文幹事件,很多事情才能看得清楚。楊文幹事件做得那麼蠢,難道真是李世民那些聰明絕頂的幕僚們乾的嗎?真有可能。站在幕僚們的立場上,無論這件事情的結果是什麼,都符合他們的政治利益。如果就此把太子李建成扳倒,李世民當了太子,當然皆大歡喜;如果沒扳倒,至少能夠激化太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這也符合他們的利益。

光在李世民身邊拱火是沒有用的,一定是要讓他覺得,太子跟自己的關係已經無法挽回了,他已經被逼到牆角,不得不反抗了,這個時候再在旁邊拱火才有用。畢竟是造反,要殺兄弟、關皇上,臨門一腳的決心太難下了。所以,李世民的幕僚做的所有事,我們都可以理解。後來發生的一些事情就沒法避免了,比如歷史上記載的很狗血的一些事:李建成找來一匹烈馬讓李世民騎,想把他害死;李建成把李世民請到自己的府上,在酒裡下毒,想把他毒死,等等。這些事現在已經沒法考證是真是假了,但是都有可能發生過。因為這就是一個格局系統演變的必然方向,一旦進入一種正反饋,它一定會往那個方向越走越快。

“身不由己”的秦王——李世民

對李建成來說,危險迫在眉睫;對李世民來說,也是同樣的感受;對幕僚來說,他們覺得一天都等不得了。即使是一個誤會,都會被雙方理解成明確的敵意。下毒酒、騎烈馬這些事,李建成可能真的這麼做了,也可能是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篡改的史書,甚至有可能是李世民的幕僚把一個意外解釋成一場謀殺,來拱李世民的火。

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前幾天,尉遲敬德對李世民說:“現在形勢已經這麼危急了,你到底幹還是不幹?反正我是準備好了。”最後李世民下了決心,說:“現在有兩個人缺不了,原來也是和我們一夥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房謀杜斷嘛,把他倆叫來。”然後尉遲敬德就去找這倆人,這倆人說:“叫我們回去?現在我們已經不屬於他了,我們才不回去呢,他這個優柔寡斷的人。”

李世民一聽他們不肯回來,就把一把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說:“你拿著,再去找他們一趟,如果他們不來,就地宰殺。”房玄齡和杜如晦這才知道,李世民終於下了決心,於是喬裝改扮回到秦王府,策劃了這場事變。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大唐王朝的歷史就此改變。給大家分析玄武門事變的過程,其實是想表達看完這段歷史的兩個感受。

第一個感受就是,歷史不是誰創造的陰謀,它是一個系統、一個格局,每個人在其中都是身不由己的,任何事件都是互相馴化、互相施加影響的結果,誰在當時都看不到整個局面。

第二個感受就是,擁有人才看似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總想用一套系統、一套規則來限制人才,你就等著這個系統崩潰吧!李淵不能說沒有政治智慧,他一直想用一個平衡的格侷限制李世民,但是功虧一簣。在今天這個人才如此耀眼的時代,你還想限制他們嗎?痴心妄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