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优秀的父母从不对孩子吼、骂、打,而你还在歇斯底里么?

我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的优秀,但我们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是不是优秀,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不是正确,今天就借邱淳孝《与孩子谈心:26堂高效亲子沟通课》这本书的读书心得和大家聊一下,如何开始做一个合格,最中优秀的父母。

差距!优秀的父母从不对孩子吼、骂、打,而你还在歇斯底里么?

我们大家都听过一句老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很形象的揭示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当然这句话换个角度理解,就是说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们今天只谈主观能动的话题,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和如何改变的问题。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改变孩子,我们就要先改变自己。因为,一个懒惰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妈妈总是帮孩子把事情全部做好,孩子就不需付出。一个爱顶嘴的孩子,可能是因为爸爸总是太过严厉、高压管教带来的反弹。一个尿床的孩子,可能是因为感觉到弟弟出生了之后,失去了关注,所以借此重获父母亲的关注。而一个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家庭,也可能时常让孩子蒙受很大的情绪压力,甚至被逼得要“选边站”,而让孩子没办法好好专心学习。

当然,这些都是些例子,只想让各位明白自己的言行肯定是会影响到孩子的,要慢慢的开始接受这个现实,并逐步在亲子互动的时候做出改变。

值得强调的是,孩子的状况与父母有关,但并不是说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错!大家没必要羞愧自责,更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和耐心。因为当你心力交瘁、充满罪恶感时,你的所作所为,就不在于“怎么有效地对待孩子”,而会变成“宣泄情绪、减低焦虑”“让自己‘当下’觉得好过一点”“证明我不是个那么差的父母”。


差距!优秀的父母从不对孩子吼、骂、打,而你还在歇斯底里么?

所以,作者指出把“做父母”,当作是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你的“家”,也是“修炼场”。而你的孩子,是你的镜子,也是你的人生导师,帮助你面对你人生的功课。有一个愿意自我反思、调整、学习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气。而能够跟孩子“共学”的父母,最后的大赢家,也是自己。

而我们最应该先修练的就是,学习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感受。

心理学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人,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那里,不吃也不喝,也不说话,所有人都没有办法,请了许多大夫也没用。后来,有一位心理医生也拿了一把伞,蹲在了他的旁边,也什么都不干,什么也不说。几天后,那个人终于开口了,问心理医生:“你也是个蘑菇么?”最终以此为突破口,心理医生治好了他。

这个故事反映了心理医生最重要的一个技能就是“共情”。父母也应该注意这方面的能力。


差距!优秀的父母从不对孩子吼、骂、打,而你还在歇斯底里么?

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相较成人魁梧的身躯,孩子即没有能力和你肉搏,更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当你发脾气吼向孩子,甚至动手的时候,孩子的内心是多么的无助和悲凉,等你发泄结束,孩子还要惊魂未定的一边抽泣一边向你道歉。优秀的父母即使惩罚孩子,也决不会用吼,骂,打的方式。

所以,当亲子冲突发生时,我们可以试着用以下思考方式来帮助自己:

1.现在我很生气或烦躁,先让自己深呼吸、缓一缓不舒服的情绪。

2.想象一下,如果我是孩子的话,我在想什么?我的感觉是什么?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3.而我可以怎么帮孩子的忙?

或许当自己冷静下来或慢下来时,能够认真思考孩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之后,

你会发现,孩子做的所有事情,大都是有道理的。

因为孩子总是用他个人化的逻辑,也称私人逻辑,来理解与面对这个世界。当身为父母的你进到他的世界,你才有办法陪着孩子,做出不同的选择。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角度,然后硬拉着孩子,变成父母心目中的理想样子,从而导致两败俱伤。

所以,身为父母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就是用孩子的眼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听、用孩子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他第一次成为你的孩子,你第一次成为他的父母,你们做好一起成长的准备了吗?

今日重点: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学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