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浅谈唐代“煎茶”的荣与衰

古时文人有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

大约在公元780年,唐代茶圣陆羽结合自己的调查与实践,在皎然等人不惜余力的帮助下,撰写了名垂千古的《茶经》,并在书中对煎茶技法做了重点推广,把茶从传统的药、食煮饮中剥离出来,视茶为超越解渴、医疗等物质层面的重要精神饮品,极大地推动了茶的清饮,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

茶文化:浅谈唐代“煎茶”的荣与衰

煎茶的起源

自从神农氏发现茶叶之后,茶便被我们所用,到唐朝在陆羽的影响下,逐渐流行饮茶以清饮为主,清饮就是纯粹品茶,以煎茶为代表。

但煎茶并非起源于陆羽,相传最早利用茶的巴蜀地区,才是中国煎茶法的发源地,并且出现在西晋以前。

可以从北宋苏轼的诗句中找到依据,苏轼的《试院煎茶》中说:"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其弟苏辙的《和子瞻煎茶》诗中也说过煎茶出自西晋:“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

茶文化:浅谈唐代“煎茶”的荣与衰

煎茶的具体做法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如果要解渴,就得饮水;要消愁,就得饮酒;要消睡醒神,就得喝茶。

陆羽将饮茶上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饮茶不止是为了解渴,而是让我们精神愉悦,所以喝茶就不能随便应对,需要具有超越日常的精细、审美、仪轨和诗意。

“煎茶”具体来说分为九个步骤,备茶、备水、生火煮水、调盐、投茶、育华、分茶、饮茶、洁器。

备茶,唐代煎煮的茶,根据《茶经》记载,大致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形态。而饼茶则是唐代的主流,所以煎茶大多用的都是饼茶。而用饼茶的话则需要进过三道工序,炙茶﹑碾茶和罗茶。

先要以火烤茶,等把茶饼炙烤好了以后,要趁热用纸袋储藏,待冷却后,再碾成形如细米的茶末。

凡饮用饼茶﹐在上碾之前﹐都要先在无异味的文火上烤炙﹐并注意掌握火候﹐勤于翻动﹐使之受火均匀﹐等茶饼烤出像蛤蟆背部突起的小疙瘩﹐不再冒湿气﹐而散发清香时为止。随将烤好的茶饼放入特定的容器中﹐以防止其香气散发﹐在冷却后即可碾茶。继而将碾成粉末状的末茶过茶罗﹐使之更加精细﹐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然后放入竹盒之内备用。

备水,从古至今,爱茶之人都对泡茶之水非常重视,所谓“水为茶之母”。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江河水次之,井水最差。

茶文化:浅谈唐代“煎茶”的荣与衰

对于煮茶,陆羽提出了“三沸”说,并对水的三次沸腾时间做了严格界定。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当水在初沸的时候放盐,放盐也有讲究。《茶经》中说:开始沸腾时,按照水量放适当的盐调味,尝过之后把剩下的水倒掉。切莫因没有味道而过分加盐,否则,不就成了独有盐味而无其他味道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茶末沿旋涡中心倒下。过一会,待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华”。

分茶时汤花的形状是关键,将汤花搅得出现瑰丽多变的景象时,这时分茶才是极佳。饮茶要趁热喝才是极佳。

分茶时一定要注意沫饽的均匀,不可厚此薄彼。

陆羽的这套煎茶法因为是超越了日常生活,而被赋予了精神层面的意义,所以他对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要求。也只有在唐代文化极具包容性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煎茶的衰落

唐时的煎茶法,曾如火如荼。到了宋代,在被简易的点茶法取代之后,却逐渐式微,乃至渐渐消亡。

煎茶法的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有复杂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以及受众人群的扩大,必然会由繁琐变为简单。正如纸代替了竹简,活字印刷术代替了雕版印刷术,甲骨文被其他简易的字体代替一样,煎茶法也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简易的点茶法。点茶技法,类似我们今天的冲泡法,只不过对茶的要求更严格些。

茶文化:浅谈唐代“煎茶”的荣与衰

宋朝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市民阶层崛起,世俗文化发展。煎茶法所体现的是精神情操的陶冶,流行人群是上层阶级和文人阶级。而普通人民更偏爱易操作的点茶法,更喜欢自由自在的喝茶。

煎茶道讲究煎茶的环境,推崇林间溪畔自然的煎茶环境。然而自然的环境并不是随处可得,于室内营造一个古朴自然的环境更容易实现。

宋朝皇帝宋徽宗极爱点茶,并著有《大观茶论》。人们既能享受点茶带来的乐趣,又能顺带捧一下皇帝的爱好,来展示自己和当朝天子有一样的喜好,何乐而不为呢。

结语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存在即合理

任何事物的存在及消亡都有其价值。煎茶法强调的精神修养,是唐代禅教发展的产物,体现修生养性。

陆羽所著的《茶经》不仅阐述了饮茶的养生功用,已将饮茶提升到了精神文化层次,旨在培养俭德、正令、务远、守中。

自《茶经》的出现,茶道逐渐开始形成。而煎茶道是中国最早的茶道形式,从这以后,茶道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文化。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