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新西蘭(15)好說說話不吵架

疫情下的新西蘭(15)好說說話不吵架

排版:Elaine

先說一下疫情,

截止4月9日,

當日新增確診29(含疑似6例),

單日確診數連續下降

我就不畫箭頭了,因為已經很清晰。


疫情下的新西蘭(15)好說說話不吵架

累計確診目前1239例,

醫療系統 暫無擠兌壓力


疫情下的新西蘭(15)好說說話不吵架


檢測繼續保持高位達到3990份

確診率進一步在下降。

另外,測試材料存貨 47056份

說明衛生部前日到貨1863份


待溯源確診病例率下降為13%,

社區感染率仍然在2%,沒有變化。

康復新增35人,累計康復317人


今天我新增加兩個指標

康復率25.58%,現存病患922人

和確陽率做為領先指標不同,

這兩個屬於滯後指標,

康復率的持續上升,

或現存病患的持續下降

都代表著疫情的真正終結。


雖然說拐點還存在一定未知數,

但從公開的數據來看,相當樂觀了,

政府已經在討論打開lockdown,

逐漸恢復人民的生活了。


但,真的不要大意


言歸正傳,


最近每天都有人私信我,

要加“好好說話群”。

很多人最後都有一些失望,因為絕大多數人我都沒有拉進群。可能因為我偶爾會在一些文章裡提到群裡的事,或提過建這個群的一些想法,所以大家對這個群有一些誤解。我今天在這裡給各位朋友和讀者統一解釋一下。

最近半年來,我能夠感覺到身邊朋友的各種“撕裂”。這種“撕裂”可以發生在新西蘭華人群,老鄉群,華人優步司機群,同學群,校友群,親友群,甚至代購群,媽媽群,子女教育群;而“撕裂”的原因可以從毛衣戰,封城,戴口罩,強制隔離,學校停課等等話題。

這裡面不得不說,有一些討論是理性的,文明的;但絕大多數情況下,討論是零碎,感性,缺乏深度思考的;還有一些走到了極端,最後演化為人身攻擊和語言暴力。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感到很委屈,難過,不解,甚至憤怒,我們會有很多的情緒和觀點想表達,卻得不到回應。


漸行漸遠的親緣關係

中國的傳統社會是個親情社會,鄉情社會。在家鄉,那講究的是宗族關係,大家需要保持類似的意見和價值觀才能連接起來。而一旦走出去,那同鄉關係就成為了替代的紐帶。比如各省過去都會在北京建各自的會所,比如湖廣會所之類。建國後這類傳統的鄉黨宗族主義弱化了很多,但在南方福建,廣東,廣西等省還是根深蒂固。

在新西蘭我們還是能夠看到這類影子的存在,比如早期移民廣東福建的很多,便利店和takeway就有不少是這些省份移民開的。往往一個人帶一家人,一家人最後又帶了一村人過來,這種宗族的痕跡非常明顯。另外各省也都有微信老鄉群,會聊一些家鄉的事情更為親切。

疫情下的新西蘭(15)好說說話不吵架

在這類群裡,回憶兒時往事,聊聊家鄉趣聞都是不錯的。但不要說聊國家大事,哪怕是生活小事,那也是容易起衝突的。要不怎麼會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古話。所以我覺得我媽還是有智慧,給我們家的小群起名就叫“吃喝玩樂群”。雖然家裡老人有時免不了聊些超出這個邊界的話,但主基調還是鮮明突出的。

前一段我曾在朋友圈轉過某位作家的文,一位我一直都很尊敬的長輩看到了。他在我朋友圈留下了言辭激烈的評論,雖然不是針對我,但他對那位作家的憤怒我隔著手機也能感受。因為時差,我看到的時候其實是第二天了,他曾經刪掉了第一次的評論再重新發的,也許是照顧我的感受修改過措辭。我沒有回覆,雖然我一如既往的尊敬他,但這種事情沒法討論,只能保持沉默。


逐漸陌生的校友群

對於相當多的中國人,走出家鄉建立的第一個社交圈其實就是校友。同班,同系,同級的校友,相對親切。雖然時隔多年,我還是能輕易的記起宿舍的常德方老大,廣西呂狀元,武漢劉帥哥和何大傍,衡陽的謝詩神,畢竟曾經在一個屋子裡生活4年啊。去年大學同學夏彥一家來玩,雖然多年不見,但一見如故,那種親切是終身難忘的。

我是2014年回國工作才開始用微信的,陸陸續續進了好幾個校友群。在上海工作時,我加入了上海校友群;上海校友會工作做得特別細,所以還有金融校友群,親子群;因為曾經在深圳工作,所以又被拉進了深圳校友群;又被隔壁班班長拉進了北上廣深校友群;還有我們會計學院的群;還有我們班的群;來新西蘭後,還加了個澳新校友群。一所大學,8個群。

疫情下的新西蘭(15)好說說話不吵架

校友是職場上的財富,學校越好越是財富,會社交的人更是財富。但真正的社交其實還是講究圈子的,雖然同為校友,但除非有一些機緣,關係還是難言親密。母校的上海校友會組織得不錯,比較熟的校友主要都還是在行業分會群上認識,線下有過機會見面的,或有類似興趣,或業務有交集的。所以校友群的親切還是有範圍的,並不適合隨便聊有些話題。

我回到新西蘭後,還有一位師兄經常私信發給我一些信息。我知道他愛交朋友,大多數時候我是客氣的回幾句。上個月他甩給我幾句話,說新西蘭肯定有超過60%的人要得新冠肺炎。我想他的判斷恐怕是從英國的群體免疫策略分析的,但新西蘭畢竟不是英國啊。但我沒說太多,甚至都沒有轉發自己寫的關於疫情的文給他,因為我覺得不打擾別人是一種美德。


連根拔起的移民生活


有種草叫風滾草,當它覺得條件不適合自己的時候就會把根從土裡拔起,然後捲成一個團;風會將它吹來吹去,一直到一個它覺得適合的地方,它會重新紮根大地繁衍生息。移民新西蘭其實就和它有點類似。雖然現代通訊很發達,你會覺得自己未曾遠去,但總有一天你會發覺這其實是幻覺。

你生活的時空完全不同。每天接觸的人不同;聽到的新聞不同;面對的社會問題不同;子女教育的方法不同;醫療和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的不同,這些都會慢慢的改變你。只到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和大洋彼岸的朋友們聊得越來越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越來越不同。我最近還接到了兩位深圳老同事寄來的口罩,這份情誼讓我想起曾經一起的青春歲月!你還是可以敘舊,但不要輕言特殊話題,因為大家觀點可能差別甚遠,不要去破壞那份美好的回憶。

疫情下的新西蘭(15)好說說話不吵架


有位共事多年的哥們常會轉發一些文章鏈接給我。這些鏈接,絕大多數和我的認知是相差甚遠的,比如你給我一篇文講述軍運會的故事,那我是不信的。如果這個話題一定要有一個結論,我會傾向於留給時間,留給醫學家和科學家。

但我們曾經是哥們啊,我們的友誼是多年前的共事,我們有一起的青春回憶,和這個病毒有一毛錢關係嗎?根本就沒有啊。和毛衣戰有關係嗎?沒有啊。和防疫政策有關係嗎?沒有啊。所以,對類似話題有過一兩次略帶激情的聊天后,我一直都選擇沉默,把話題支開。人的觀念是隨著外界環境變化的,交集漸遠,友誼長存,珍惜生命,遠離敏感話題。


小小新西蘭,寰宇大世界

近2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匯聚在一起,匯聚成的就是新西蘭的華人社區。他就是一個迷你版本的小華夏,雖小,卻比中國的華人結構還複雜。有大陸華人,港澳臺華人,東南亞華人,歐美華人,其他國家來的華人,還有本地土生老華人,他們都帶著自己過去生活的痕跡。常有人說華人應該團結起來,但除了都長著一張華人臉,想法會一樣嗎?顯然不是啊。我最近發現華人能夠達成比較統一意見的事可能也就是

戴口罩,即便這個事,也還是有相當數量持保留意見。

幾乎每一個熱點話題,都是一次分歧。政治傾向聽起來似乎反對工黨的特別多,但我認識的人支持工黨和國家黨恐怕並沒有華人媒體上看起來那樣一邊倒,經歷這次疫情,甚至有部分轉而支持工黨。其他話題就更多了,比如病毒起源?怎麼看待鑽石公主號在日本港口外海上隔離?怎麼看待部分國家目前嚴重的疫情,為啥不抄作業?學校該不該早停課?新西蘭關門是不是太晚?

我上面是隨便列出來近期看到的微信群容易吵架的話題。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問題看作一個選擇,請問你最後能找到一個人所有問題和你選擇一樣?這就像排成一圈的汽油桶,兩個人各點著一個打火機在那打架,一不小心就會點燃。所以好好說話真的很難,尤其是在這個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足夠信息的時代,每個人都是迷之自信。


好好說話真的很難,我理解有三個方面。


希望被傾聽

我們很多時候覺得不好說話,其實說的是別人不聽自己說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生活壓力,就像地殼的運動總需要找到一個能量出口一樣,我們通過傾述來排解壓力。每個人都帶著嘴巴,卻忘了耳朵,貌似傾聽,卻預判性的在對方開口前就下了結論“你看,果然你就是這樣想的。”。這種特徵其實不因為持有的政見和觀念不同而改變,它廣泛存在所有的人群。

有些人可能需要的是心理諮詢師,而不是朋友,雖然很多時候朋友部分承擔了這個角色。但很多人覺得看心理醫生就是神經病了,這種想法在東亞文化圈尤其突出。


急於去說服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把談話和辯論搞混淆了。本來只是一個,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後各有兩個思想的事;結果在很多談話裡成為了,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流一下後把我的思想裝進你的腦袋。這就是急於去說服,急於去戰勝別人的觀點。

前面我也聊過,每個人的觀點都不是一夕之間形成的。它是我們人生過往留下的痕跡,是生活和經歷在我們三觀上刻下的作品,你沒有感同身受,怎麼能妄言去改變對方呢?就像好好說話群的夏老師所說:“試圖在談話中戰勝別人的觀點,其實是我們內心的一種貪婪。”。其實,討論就是一種思想交流,不是要說服別人,如果一定要賦予它意義,那就是引導人去思考。(延伸閱讀:說說新西蘭封國的事)


困於去表達


很多人其實是不擅長表達的。先才會,會才能,有些事情是有先後順序的。老大Sunny 5年級就能3天看一本200多頁的英文書,很多詞彙我都不懂,借過的圖書館書籍已經超過1000多本。我建議她嘗試寫作,她說挺難。我鼓勵她寫作,因為這樣可以倒逼她的閱讀選擇和思考,她最近開始動筆寫了兩小節1200多字。

在我看到的很多討論裡,總會有人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好說的。準確說,是有一肚子話說不出來,難於表達。這種時候我們其實得承認自己只是在表達一種情緒,並沒有形成我們自己深思熟慮後的想法。這種憋悶如果找不到理性的表達途徑,最後很容易就成為情緒的發洩,那麼討論的氛圍就不復存在了。很多人除了轉發和憤怒,沒有什麼要說的,最後成為了流量收割機最好的土壤。

疫情下的新西蘭(15)好說說話不吵架


我希望建一個可以一起好好聊天的群


這就是個小小的社會實驗,把一群也許三觀不同的華人放在一起,大家能夠好好說話嗎?基督城的楊海老師提醒我,建這樣的群很容易讓群主失去朋友。我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在實驗失敗前就解散了事,但他的提醒讓我建群時更為慎重。什麼人可以進群呢?


生活在新西蘭的華人


你可以有不同學歷背景,不同政治觀點,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價值觀,但你得生活在新西蘭生活。這樣能夠保證話題的廣泛性,因為周圍不缺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話題。暫時我沒有考慮建國內群,因為我還沒有想好國內群的談話邊界怎麼設定,畢竟談新西蘭的事情有點遙遠。


想說話(討論)的人

有不少人說,我可不可以進來做個聽眾?實在不好意思,這個群裡並沒有什麼大咖,我也更不是什麼大咖,我甚至都並不在群裡參與太多討論。如果大家都只是進來聽的,那就失去了建群的意義。說話是一種學習途徑,能夠讓你發現自己的思考是否真的嚴密,所以留在群裡是有一定壓力的。我只是提供一個大家說話的場地。純粹的聽眾,這個群就並不適合了。

提出這個要求的群友挺多,我會滿足大家的好奇心,群裡有一位大魚很會學習整理,今後他會不定期將一些有意思的討論內容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整理出來的東西要比群內的討論質量更好,因為它更系統,不會那麼碎片化,換句話說,其實更節省時間。


能好好(文明)說話的人


首先,說話的質量。如果你在群內談一個觀點,我的建議是給一些支持的論據;或者轉發一個外部鏈接你覺得能代表自己的觀點。那這些鏈接的來源,質量,其實都是代表一個人平時甄別信息的能力。如果你總是轉發一些靠腦子想象的陰謀論類文章,可能不知不覺你在群內就會被人認為不靠譜了。

其次,有甄別信息的能力。我要求每個提出入群的朋友,轉發3篇以上近期自己的閱讀鏈接給我。因為群內政見,意見不同都可以,但如果基於事實層面的甄別能力都沒有,那就失去了談話的基礎。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甄別信息的能力,建議你閱讀《怎樣獲取靠譜的信息?》。

最後,有容納意見的氣度。既然是討論,總免不了意見不一,而且已經說明大家只是交流思想,並不以說服對方為目的,那麼就不要聽不得不同想法了。如果沒有這個氣度,那進群就是受氣,而且是自己和自己生氣。

不要對這個群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甚至都已經有群友默默退群了。

我們需要的也許不是一個好好說話的群,

而是學會如何和自己的內心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