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華為、阿里的自研數據庫,還有哪些國產數據庫?

2019年5月,華為將磨礪了12年之久的GaussDB 數據庫發佈,並率先通過了中金國盛金融行業標準符合性試點測評。10月,國務事務處理性能委員會公佈的性能測試結果,在TPC-C基準測試中阿里的OceanBase 打破了由 Oracle 保持了9年的世界紀錄,一時引發了行業熱議。

除了華為、阿里的自研數據庫,還有哪些國產數據庫?

不過,刺痛國人的還是oracle撤出中國時,創始人埃裡森說的那番話:不能任由中國培養出比美國還多的工程師!

最早計算機發明出來之時,只有數據而沒有庫的概念,數據和程序混為一談,都由紙帶、卡片或磁帶存儲。到了20世紀50年代,隨著操作系統的出現,新的數據處理系統迅猛發展起來,誕生了專門管理數據的系統。不過那時的數據系統是一種存儲離散數據類似文件櫃的文件系統。

1964年,美國系統發展公司在為美國海軍基地研製數據系統時首先使用了“DataBase”,用以表示由分時共享計算機系統終端用戶共享的數據集合,計算機數據庫正式進入結構化時代。

除了華為、阿里的自研數據庫,還有哪些國產數據庫?

隨後,數據庫發展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層次數據庫、網狀數據庫和關係數據庫等。而我國數據庫直到Oracle2 1979年開始商業化時,才開始了理論研究。彼時在人才、技術等急缺的窘境之下,我國走出了兩條線路:

第一條線路,採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1989年引進Oracle,1991年引進Sybase,1992年引進了IBM的DB2 和 Informix,1992年微軟在北京設代表處......

第二條線路,以大學和科研機構為主參照國外技術開發。其代表有:華中理工馮玉才教授自主研發的達夢(DM),人民大學王珊教授研發的人大金倉(Kingbase),南開大學的南大通用(GBase),以及神舟集團和南大通用合作開發的神舟通用(OSCAR)。

除了華為、阿里的自研數據庫,還有哪些國產數據庫?

但是,整個國內的數據庫市場和國際市場一樣,競爭格局非常混亂,數據庫產品在全世界多得數不勝數,然而在2019年全球351個產品清單中,我國只有3個產品入圍,分別是TiDB 117名,Gbase 168名,K-DB 344名。

TiDB是北京平凱星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PingCAP)的一個開源分佈式數據庫,官網宣稱已被500餘家企業採用,涉及互聯網、遊戲、銀行、保險、證券、航空、製造業、電信、新零售、政府等多個行業,包括美國、歐洲、日本、東南亞等海外用戶。

K-DB是浪潮引進韓國的一個數據庫,最先是oralce因為不再支持安騰芯片,浪潮陷入無法提供Oracle數據庫窘境而選用的一款全兼容Oracle的數據庫,傳聞K-DB來源於早年Oracle源代碼的洩漏。

在20世界90年代,國內數據庫公司總在追求大而全,但是技術創新不足,產品穩定性一直上不去,性能也無法讓市場信服,因而即使國內人工成本低,數據庫產品價格低,但是這些產品在市場上並沒有產生大的影響力,反而被功能極為豐富、穩定、售價極高的Oracle等國外產品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但是,2007年之後,我國數據庫又呈現出遍地開花之勢,除了上面介紹的幾家之外,阿里、騰訊、華為等重量級企業的進入,使得國產數據庫呈現出撕破O的曙光。

國產數據庫除了達夢、金倉、南大、神通四大家族,還有以下國產產品:

除了華為、阿里的自研數據庫,還有哪些國產數據庫?

而如今隨著Oracle研發中心撤出中國,支持力度的下降,以及Oracle在大型數據倉庫和雲計算的戰略判斷失誤,給國產數據庫提供了一個追趕的機會。

除了華為、阿里的自研數據庫,還有哪些國產數據庫?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特不靠譜的極限施壓策略正好給國內落後的行業一個奮起直追的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