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抗戰中的“捷克造”機槍能虐鬼子手中的“歪把子”機槍嗎?


為數不多的在抗日戰場上能夠稱得上是領先本子的武器之一。

就說幾個歪把子最大的槽點吧:

供彈:這個是歪把子最傻逼的地方,老夫從未見過用步槍彈夾塞在機槍供彈具裡面這種詭異的供彈方式(其實是有的,但是隻有日本人做成制式機槍來用)....而且還得抹油,不然供彈不順,抹了油還更容易沾灰,導致供彈更不順,更傻逼的是這種漏斗彈夾本身是為了方便三八大蓋的彈夾供彈的。結果因為這種機槍不好承受標準6.5mm子彈的膛壓,非得再設計一種低裝藥彈。三八步兵內心是日了狗的。

再說了抹油特麼忙死副射手啊,副射手內心OS是:老子特麼是來打仗的還是來烤串的,所以這種供彈讓歪把子理論射速雖然有500發/分,實際只有120發/分

子彈:前面說到過了,因為歪把子確實坑爹,所以用了減裝藥的6.5mm步槍彈,本身6.5的動能就不咋地。再減裝藥.....好吧,注意下圖下面的G字,日語gensou(減裝)的首字母

其他:

其實其他很多啊,前面大體提到過,比如坑爹的供彈設計讓人機功效shi一樣。槍管子也不像捷克那樣可以快速更換,而且這傻逼玩意因為左邊有個巨大的供彈漏斗,所以準心是偏右的,所以握把肩託也是偏右的....


瘋狗的輕武


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捷克式完虐歪把子毫無壓力。兩者都是步兵班、組火力支援武器,相互之間最大的碰撞就是在中國抗日戰場。 排除其他火力編組單位,單論機槍對機槍,捷克式絕對是抗日戰場上極少性能超越歪把子的裝備。

評價機槍性能好壞,無非是裝彈量、射速、殺傷力以及攜帶的便捷性這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判。


一、ZB-26捷克式採用7.92毫米20發彈匣供彈,槍管可以快速更換(適用於高強度作戰),槍管提把在方便更換槍管的同時也方便快速機動攜帶。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不管哪個標準,只要擊中合適的地方一樣致命。

和盒子炮一樣,捷克式在我國戰場隨處可見,在缺乏武器裝備的抗戰將士手中絕對是難得的重裝備。

二、大正十一式歪把子機槍,採用6.5毫米30發漏斗供彈,有效射程600米,相對於捷克式簡單的說明而言,有太多的設計缺陷,造成實戰中確實可以列入爛槍行列。

為實現步機槍藥彈的通用性並減輕後勤保障壓力,直接採用5發彈夾裝6.5毫米步槍彈,下圖是歪把子彈藥箱。

為了實現連續射擊,將6個5發彈夾置於供彈漏斗中,大家看到的效果是這樣的,不過這麼優閒的供彈方式不知道能保證多少火力持續性。

這種射速更像點射

正因為這種很異類的供彈方式過於奇葩,結構複雜導致了歪把子故障率居高不下,而且開放式供彈方式在野戰環境下很容易因異物進入而出現卡殼,不知道日本人是不是在實驗室裡做的測試。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在機槍上設計了一個小油壺(箭頭圓形處)。

小油壺效果欠佳,所以在實戰中副射手的工作除了備彈、裝彈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給子彈先刷一遍油,要不然怕打不響。

當然了,即然叫歪把子肯定得有個理由,因其獨特的設計機械瞄具位於機槍側右方,為便於貼腮瞄準而將槍托向右彎曲。正是由於這種設計,射手在射擊過程由於平衡感難於控制,彈道將在連續射擊中不斷向左偏移。

連日本人自己都不愛用,看下面這張照片就明白捷克式有多招人喜歡。


河東三叔


從理論上,正宗捷克ZB-26式輕機槍真的可以完虐日軍十一年式輕機槍,不論是威力、射程、可靠性還是人機功效等,在實戰上也是如此。但注意,這裡說的是正宗捷克ZB-26,抗戰開始後,原廠ZB-26輕機槍消耗巨大,中國軍隊開始越來越多的使用仿製的ZB-26輕機槍,由於早在1927年國內就已經仿製成功,抗戰期間,不少兵工廠,甚至小作坊都可以製造這種武器。

由於質量控制問題,加上國產子彈等問題,實戰中的ZB-26在可靠性方面下降嚴重,國軍機槍手在平時經常會拿一發發一旦去試,如果合膛的話就留下,不合適就淘汰給步槍兵使用,在戰場上,中國步兵的火力支柱輕機槍一旦卡殼,往往都是致命的。

另一方面,雖然ZB-26的人機功效遠遠強過重心偏移的十一年式,但在實戰中,雙方機槍手的訓練程度讓這種影響往往會反過來,不過,ZB-26的好處就是,一旦機槍神陣亡或者負傷,接替者照樣能使用,而沒受過專門訓練的射手,往往很難一下子用好十一年式輕機槍。

總的來說,抗戰期間,ZB-26還是贏得了敵我雙方的一致認可,在抗戰末期,由於日軍物資短缺,武器彈藥優先供應太平洋戰場,導致在後期的戰役中,尤其是豫湘桂戰役中,日軍一線部隊很多已經國械化,日軍在前線繳獲ZB-26,也往往自己留用。

時至今日,某些國家軍隊依然在裝備ZB-26的改進型號,諸如印度軍隊就裝備發射5.56毫米子彈的改進型,十一年式則早早就退出歷史舞臺,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深遠防務觀察


當然可以虐,這是當年抗戰戰場上為數不多的中國可以虐鬼子的武器之一。輕機槍是機槍的一個分類,它相對於重機槍來說要更加輕便,通常只需要一個人便能操作,一般在戰場上作為步兵進攻時的伴隨支援及陣地防衛武器,是班一級的主要支援武器。而今天要講述的,就是這麼一款來自歐洲的,在抗日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一款輕機槍。

(捷克式輕機槍,它的正式稱呼為ZB-26型輕機槍)

(這款機槍也是國內神劇的最愛,神劇中端著機槍突突突的一般都是這款捷克機槍)

位於布爾諾的捷克斯洛伐克國營兵工廠是捷克斯洛伐克機槍的主要研製中心,1926年,槍械設計師哈力克設計出了一款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可快速更換槍管的輕機槍,經過捷克陸軍驗收合格後,定型為ZB-26型輕機槍,該槍重量較輕,只有9.6公斤 ,射速每分鐘達500-550發,是非常優秀的輕機槍,除了捷克自身採用外,還輸出到了24個國家,而在這些國家中,最重要的使用國便是中國。

(中國軍隊的捷克式輕機槍)

中國引進捷克式輕機槍的時間很早,在捷克式輕機槍定型的第二年,也就是1927年,大沽造船所便開始仿造捷克式輕機槍,由此開始 ,國內各兵工廠紛紛相繼仿造,成為中國軍隊的最主要的輕機槍,為什麼捷克式如此受歡迎?因為捷克式輕機槍結構簡單,操作維護都很方便,而對於國內落後的加工水平來說,生產捷克式輕機槍是當時最好的選擇,1934年經過了漫長的測試之後,捷克式輕機槍正式成為中央軍的制式武器,當年便向捷克訂購了機槍五千挺,同時採購了相關機器設備,開始了正式的仿造。

(金陵兵工廠,該廠是抗戰時捷克式輕機槍最主要的生產廠家之一)

(被擊斃的日軍)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由此開始,當時中國軍隊一共列裝了8381挺捷克式輕機槍,在抗戰時期,對於武器差距巨大的中日兩國來說,捷克式輕機槍是中國軍隊少有的性能遠超日軍的武器之一,在實戰中,中國軍隊的輕機槍手常常能充分發揮出機槍的強大火力,壓倒了對面使用非常不可靠的十一年式輕機槍的日軍,據日本老兵東史郎回憶,在戰鬥中,日本士兵最怕的事情就是遇到捷克式輕機槍,在一次對中國軍隊防守的一座山頭衝鋒時,中國軍隊的捷克式輕機槍僅用一個彈匣的子彈就擊斃了近十名衝鋒的日軍士兵,捷克式機槍的威力,可見一斑!抗戰開始後,後方的各個兵工廠開足馬力,全力生產捷克式輕機槍,據統計,在抗戰八年的時間裡,兵工廠一共製造了41342挺輕機槍,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卻是中國軍隊最可靠的火力支撐,在抗戰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榮光。參考資料:《抗戰中國輕武器史料》《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


戰爭史


抗戰裡日軍的“歪把子”輕機槍,大名“大正十一式”,該款機槍為方便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

一戰結束後,列強進入新一輪裝備競賽,東亞小強日本自然也在努力。為增強一線步兵的火力,日軍仿效西方樣式,配備只需要1至2人便可操作的輕機槍。在此背景下,日本兵工廠很快打造出“歪把子”輕機槍……

“歪把子”是一塊走個性風的輕機槍,供彈方式是該機槍最大的特點。它採用彈鬥供彈原理,彈鬥在機槍左側可容納6個5發彈匣,彈鬥底部的推彈裝置會將子彈推入彈口,依次入膛發射。此外,“歪把子”的6.5毫米步槍彈,機槍好的時候可以用步兵彈,機槍壞掉可以把子彈給步兵用。

“歪脖子”在實戰中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戰鬥中子彈裝填麻煩、槍管太熱不能換管、構造複雜故障多、機槍向右歪脖射擊太不舒服。

既然毛病太多,“歪脖子”在1936年被九六式輕機槍所代替,然而因為戰爭持續進行的原因,“歪脖子”並沒有退出服役,而是轉戰於各地戰場。

列舉一下“歪脖子”的數據:槍長1100毫米,口徑6.5毫米,淨重10.2千克,有效射程1000米,初速每秒730米,射速每分鐘500發。

那麼,抗戰中的“捷克造”ZB26機槍的數據是怎麼樣呢?請看:槍長1161毫米,口徑7.92毫米,淨重10.5千克,有效射程550米,初速每秒830米,射速每分鐘500發。

相對於問題多多的“歪把子”,ZB26可謂是二戰名槍,性能要強悍太多。從槍口動能上看,ZB26的7.92×57毫米毛瑟尖彈強於“歪把子”的6.5毫米三八式有坂步槍尖彈;從操作維護來看,ZB26操作簡便、能換槍管,“歪把子”操作複雜,不能換槍管;從人性化來看,ZB26採取常規的姿態,遠遠比“歪把子”的偏右方式要來得舒適。

此外,看連續供彈能力,雖然ZB26為20發、“歪把子”為30發,但二者的供彈方式不同,“歪把子”並不佔優勢。至於精確度方面,ZB26高出“歪把子”一籌,這點對於節省子彈比較重要。

可對比的細節還有很多,相互間有長處也有短處,但綜合而言“捷克造”ZB26機槍是能夠虐“歪把子”的。


子屠龍


在抗日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見作為侵略者的日本軍隊使用歪把子機槍其外形一看就是很變扭和邪惡而作為人畜無害但是急了會咬人的我兔使用的則是外觀民主正義的捷克造。那麼問題來了我兔的捷克造能虐鬼子的歪把子嗎?

首先看看本子的歪把子,歪把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其標誌性的歪把,導致這個原因和其特殊的供彈系統分不開。其採用了和其他機槍不同的漏斗式彈匣,設計初衷是好的,為了兼容三八式步槍彈大彈夾。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供彈系統特別複雜導致了機槍的重量居高不下,同時故障率也特別高同時供彈的效率也是非常低下,同時為了這個漏斗服務槍把不得不向右歪導致了槍的重心不穩給射手使用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反觀我兔的捷克造儘管外形似乎看上去中規中矩但是其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同時無論是其威力還是精度都是吊打歪把子的存在。最關鍵的是捷克造的槍管具有快速更換功能,長時間射擊導致槍管發紅以後只要更換一下槍管就又可以射擊了,這是本子的歪把子所不具有的優勢,很顯然捷克造的火力持續性也是遠遠要優於歪把子的。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設計還是實戰的表現來看捷克造是吊打歪把子的存在,至於為什麼我兔當時打不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捷克造需要進口,歪把子是本子自造。順便說一遍但是繳獲的歪把子基本都是給縣大隊什麼的用的,捷克造才是正規軍的真愛。


思遠防務


如果兩挺機槍1V1的話,捷克式吊打歪把子一點問題沒有,歪把子這把槍太坑了。

捷克式可以說是過國軍所有武器中,為數不多優於日軍的武器,然而,數量太少。相比於捷克式,歪把子就等於一個莫名其妙的奇葩機槍。在戰場上,日軍也是在嘆息,自己手中的輕機槍不如國軍的輕機槍。

歪把子這個槍的槽點實在太多,幾乎就是不倫不類,我們先看下這把槍的槽點。


首先就是供彈,彈鬥供彈可以說是最奇葩的一個方式。歪把子機槍裝滿子彈是30發,它是用6個彈夾,塞在彈鬥裡面,還得對齊了,然後用壓彈板壓好。這個供彈方式幾乎就是個作死,所有故障都是因為他這個奇葩的供彈方式。

而這把槍的另一個奇葩之處就是需要為子彈潤油,才能保證射擊。在供彈口有一個注油器,子彈通過的時候,油會自動漏出。這個就直接導致這把槍變成歪把子,因為這個注油器,在槍管正上方,如果槍托和槍管同一直線,這就導致射手視線被注油器擋住。所以,日本人將準星和槍托整體偏移。


歪把子機槍還有一點,就是子彈是減裝的。為了追求子彈通用,三八大蓋和歪把子是同一種6.5*50mm子彈,然而,歪把子打了之後故障頻出。為了彌補,將子彈火藥減少,用於歪把子機槍。

無論是射速火力還是殺傷力,歪把子都是遠弱於捷克式的。相比之下,歪把子唯一強於捷克式的就是30發容彈量大於捷克式的20發。但是歪把子打光30發之後,重新裝彈的速度遠慢於捷克式。副射手需要將六個彈夾用力按下去然後蓋上才可以,而捷克式直接換彈匣就可以了。



國軍的捷克式數量太少,一個連有兩挺,而日軍一個班一個歪把子。在當時,歪把子在抗日軍隊眼裡,也是個稀罕物。


軍武文齋


捷克造也叫ZB26式7.92毫米輕機槍 ,該槍是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相當經典的武器,使用大量切削加工,而且材料選用的非常好,設計合理,可以更換槍管,槍管可以直接在水裡冷卻,使用二十發直彈匣,有機槍射手和負責揹負彈藥備用槍管的副射手,更換槍管時打開兩腳架將機槍固定後,抽出槍管在裝上備用槍管,使用非常方便,而英國也以該槍為設計藍本發展出自己的英制7.7毫米口徑艾倫槍機和加拿大生產7.92毫米口徑的勃然機槍,而同時期的日本造大正11式6.5毫米口徑輕機槍,也稱歪把子,這種機槍由日本南部次郎設計製造的,該槍使用大量散熱片,採用彈倉供彈,為方便射手瞄準射擊,將槍托設計重心靠後,而槍托偏右,行軍攜帶不方便,該槍重量質量很重很大,而異想天開的開放式彈倉設計,使用三八式步槍五發子彈彈夾供彈,能並排放下六個彈夾,只要副射手不停的供彈,理論上歪把子機槍就可以不停頓的射擊,但是由於是敞開式彈倉受抽出彈殼影響經常發生卡彈,為保障射擊順暢副射手不光要不停的供彈還要刷機油給子彈,保證子彈潤滑退殼容易不發生卡彈,而其射速也不高,使用起來不太方便,子彈威力也不強;抗戰時期我方整體作戰能力不如日本,重火力和後勤保障能力也不如日軍,日軍各級炮兵建制完整,輕重火力配置合理,訓練有素,日軍作戰勇猛,作戰條令清晰,而同期我國軍隊重武器尤其火炮缺少,國民黨中央軍和地方部隊作戰以內戰保安治安反遊擊作戰為主,軍閥混戰期間各方重火力也不強,以淞滬會戰為例,日軍艦炮重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山炮壓制我方火炮,對我軍陣地進行破壞同時進行戰場遮斷,而日軍步兵衝鋒期間由大隊相當於加強營一級的編制下屬步兵支援火炮進行火力支援,由92式步兵炮和36式1式速射戰防炮,迫擊炮,中隊一級的擲彈筒進行火力支援,國民黨軍隊一直都喜歡據險死守,重機槍設置發射陣地,但是隻要一開始射擊就遭到敵人直射火炮擊毀,或者遭到日軍到處遊動射擊的擲彈筒迫擊炮等曲射火炮射擊壓制,缺乏火力支援的中國軍隊不得已利用捷克造輕機槍作為火力支援的支點,變換防守戰術,輕機槍射手小組不停的變換換射擊地點,各小組交替開火掩護轉移,待日軍密集集中衝鋒,一起開火用猛烈火力打擊日軍步兵散兵線衝鋒,而有經驗的射手組合會等敵人的支援火力開始後,炮火延伸以後,敵人以密集隊形衝鋒到近處才密集射擊,打亂敵人衝鋒陣型後,防守部隊再以密集的手榴彈投擲以抵禦日軍的火力優勢,而同期在山地游擊戰中游擊隊和八路軍缺乏重火力,攜帶方便的捷克造輕機槍也是火力支援的核心,提供持續火力支援掩護全靠輕機槍,許多戰術都是依靠伏擊和近距離接觸作戰來實施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肯定比不過捷克造輕機槍。


龍龍88416331


日本九九式

抗日戰爭中中國能夠碾壓日本的裝備其實並不多,但是捷克造恰恰就是其中之一,在筆者看來歪把子機槍是人類歷史上最反人類的機槍之一,能夠和他爭奪的僅有法國的邵沙機槍等為數不多的機槍,而捷克造卻能問鼎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輕機槍之一,那麼就讓我簡單的講講歪把子的缺點和捷克造的優點吧。

日本大正十一年式

首先也許日本是想讓步槍的彈夾直接供給給輕機槍使用,所以才在歪把子的左側設計了一個可以容納步槍彈夾的漏夾,但是日本人卻沒考慮到,這種漏夾非常容易發生卡彈的情況,尤其是在沒有使用槍油的時候,這也就導致了歪把子機槍的射速非常低,只有120發每分鐘,說個形象的數據,捷克造的射速是500發每分鐘,布倫輕機槍的射速也是500發每分鐘,MG34的射速甚至可以達到1000發每分鐘。

ZB26捷克式

因為中國軍隊曾經學習魏瑪共和國的原因,中國步兵的班組單位的支柱就是輕機槍,所以對於中國步兵來說擁有一杆良好的輕機槍是非常重要的,而輕機槍的作用並不是長時間對敵進行掃射,而是以精準的短點射消滅敵人。所以捷克造精準的優點就被顯露出來,而且捷克造使用的是20發彈匣,裝填也非常方便。在輕機槍手隨著步槍手進行進攻的時候,他們可以把捷克造的提把掰到一邊充當把手使用,也進一步加快了戰鬥節奏。

所以這也是日本軍隊在繳獲了捷克造之後愛不釋手,甚至專門開設了7.92毫米子彈生產線的原因。


區域拒止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四大名著那些事兒。(約650字,閱讀需2分)

筆者看一些關於抗戰的論著上經常說日本鬼子裝備精良,武裝到了牙齒,其實這要看跟誰比較了。


跟歐洲的鋼鐵洪流比,日本人的陸軍裝備簡直就是土得掉渣(參考諾門罕戰役),日本人的坦克用手榴彈就可以收拾了。

和中央軍尤其是德械師比較起來,雙方陸軍武器裝備總體上是不相上下的(當然日本的海空軍非常強),其中步兵比較常用的兩種槍械中國軍隊都不吃虧,一個是中正式步槍對陣三八大蓋,一個是捷克式輕機槍對陣歪把子機槍。

尤其是後者,捷克式輕機槍對三八大蓋單從性能上講有碾壓式的優勢。

其一,供彈方式

捷克式輕機槍和歪把子與世界上大多數輕機槍一樣,都是彈匣供彈(德國的MG34/MG42通用型機槍是彈鏈供彈,像重機槍一樣),但通過圖片可以看出,日本的歪把子輕機槍類似於步槍的供彈方式,屬於一種漏斗彈夾,供彈方式和三八大蓋一模一樣。這樣造成歪把子機槍供彈口容易進灰塵,易卡彈,而且供彈方式下機槍子彈對槍械的損耗較大,因此歪把子容易出故障。

其二,火力上,雙方使用的子彈不一樣

由於捷克式輕機槍口徑比歪把子大,所以它們使用的子彈也不一樣,捷克式使用的是7.92×57毫米的子彈,歪把子則是6.5×50毫米,因此在機槍威力上顯然捷克式輕機槍更猛烈。雖然捷克式機槍的子彈比歪把子大,但是捷克式機槍整個槍重比歪把子輕。

另外,捷克式機槍換槍管比歪把子更加靈活便捷。歪把子在射擊時精度會有影響,會偏右側。不過,捷克式機槍和歪把子比並不是事事都完美無比,捷克式機槍的彈夾在機匣上方,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機槍手的視野。另外,大家都有一個大多數輕機槍都有的毛病:供彈量太小,火力不夠持續。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