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的刺客,慷慨赴死为共和,驰聘“暗杀时代”的风云人物!

提到暗杀,大家肯定在电视上看过许多经典的暗杀情节。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就非常流行暗杀: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出了许多暗杀名人和刺客,比如说荆轲、聂政,司马迁还为此写了《刺客列传》;二是晚清和民国时期,比如汪精卫、彭家珍。近代中国,革命纷争不断,为了革命成功,许多革命党人不惜铤而走险,这也是“暗杀时代”的由来,而这其中彭大将军彭家珍刺杀良弼,是最成功也是影响最大的。

晚清最后的刺客,慷慨赴死为共和,驰聘“暗杀时代”的风云人物!

清末时期的暗杀事件不完全统计有50多起,比较著名的有:1900年史坚如行刺两广总督德寿,1905年吴樾刺杀出洋五大臣,1907年徐锡麟暗刺安徽巡抚恩铭,1910年汪精卫谋刺摄政王载洋。但是自古以来,推翻一个既有政权的王朝,多是依靠武装力量,正面过招,暗杀是很难成大事的。陈胜吴广、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都是靠起义路线造反,但是这条路成本高,需要有效发动群众,和大量的资金支持,且多数成效并不如愿。

晚清最后的刺客,慷慨赴死为共和,驰聘“暗杀时代”的风云人物!

这个时候就诞生了成本低的暗杀。吴樾在其遗著《暗杀时代》一书中写道:“夫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暗杀为因,革命为果。暗杀虽个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著名的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亦大肆鼓吹暗杀,言:革命方法有二,一曰彭吹;二曰起义;三曰暗杀。就连蔡元培都曾组织过暗杀团,并积极策划各种各样的暗杀活动。总而言之,在革命内部,暗杀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革命手段。

晚清最后的刺客,慷慨赴死为共和,驰聘“暗杀时代”的风云人物!

虽然,一次次的暗杀行动中,革命党人舍生取义的精神值得人钦佩,却很少有给清王朝造成真正的沉重打击事件。吴樾刺出洋五大臣、汪精卫暗杀摄政王,除了造成了社会舆论,但却没有切实的成效。比如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时,不幸被捕,当时的两广总督张鸣岐审问他说:“一将军死,一将军来,于事何益。”就是说,你革命党人杀死一个,我们再派来一个,一来一往又有何意义呢?在这些暗杀中,真正做到快准狠,且对革命事业发挥巨大作用的,就是彭家珍刺杀良弼。

晚清最后的刺客,慷慨赴死为共和,驰聘“暗杀时代”的风云人物!

武昌起义后,各省政府相继独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但满清政府以爱新觉罗·良弼为首的满清皇室贵胄不甘心失败,组织宗社党,负隅顽抗,誓与人民为敌,并扬言“要重整兵马和南方革命党决一死战”。

想要真正推翻清朝可不是那么容易,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朝几百年来的江山,肯定会极力维护,再者,对于清朝权贵的态度手段上也很难把握:若是和和气气的商谈,他们便会拖延时间,也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准备反击的时间;倘若强硬的手段,兔子急了还咬人,清朝毕竟还有武器和兵队,势必会打更久的仗,死更多的人。

晚清最后的刺客,慷慨赴死为共和,驰聘“暗杀时代”的风云人物!

彭家珍见良弼如此倒行逆施,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为了扫除革命阻碍,彭家珍决定行“五步流血”之举,舍身前往暗杀良弼。行刺之前,彭家珍写下绝命书:“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不如死得荣。”这是彭家珍留下的生命绝唱。果不其然,良弼的突然死亡成为了压垮大清王朝最后一根稻草。“良弼,枭雄也,此獠不除终为革命大患。”彭家珍在临行前说,虽说此次刺杀希望渺茫,但他依旧赴死前往。

晚清最后的刺客,慷慨赴死为共和,驰聘“暗杀时代”的风云人物!

彭家珍与良弼不仅毫不相识,而且当时他还是通缉对象。首先,彭家珍通过熟人找到良弼照片,记熟他的外貌,之后又拿着印制着良弼认识的官员名片,穿着一身官方制服,怀揣炸弹,于1912年1月26日深夜,在北京西四北红罗厂良弼府门前,将良弼的大腿炸断。爆炸中,彭家珍不幸被一块弹片飞伤后脑,壮烈牺牲。两天后,良弼因伤势过重去世,据说,临死前良弼感慨说:“今我死,清室亦亡,刺我者,真知我者也!”要说这良弼也算是个人杰,可是拘泥于出生的背景,没能看清时代的大势,实是可惜。

晚清最后的刺客,慷慨赴死为共和,驰聘“暗杀时代”的风云人物!

良弼的去世,带来的绩效是非常显著的,曾经信誓旦旦要与宗社党共存亡的成员,全都作鸟兽散,乱成一盘散沙。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在暗杀行动十多天后,满清政府被迫下诏宣布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终结。

孙中山大总统称赞彭家珍:“诛除大憝以收统一速效之功”,并为彭家珍题词“我老彭收功弹丸”,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签发给彭家珍家属《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表彰彭家珍“丰功伟绩,永垂不朽”。能够得到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高度赞誉和评价,其一生正如这句对联:千载王纲一雷灰烬,将军易水大地春城

晚清最后的刺客,慷慨赴死为共和,驰聘“暗杀时代”的风云人物!

在彭家珍四处传播革命的时候,他的父亲曾专门写信,希望他能早日回家完婚。而彭家珍引用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名言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可能是巧合,这两位英雄人物都止在了23岁。在时间的长河中,23年是无比短暂的一瞬间,他们却铸就了旷古烁今的不世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