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準”是個人名,一個對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盜墓賊

“不準”盜墓,不是不準盜墓,而是“不準”盜墓。繞口令?不是。“不準”是個人名,讀音是fǒu biāo。“不準盜墓”是一起發後的比較早的、比較有名的、對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盜墓事件。

“不準盜墓”

“不準盜墓”發生在三國之後的西晉時期。在汲郡,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新鄉市的衛輝,出了一個著名的盜墓賊,名字叫不準(fǒu biāo)。名字雖然叫不準,可他盜墓卻是準得很,一下子就掘開了戰國時期魏襄王的陵墓。

“不準”是個人名,一個對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盜墓賊

進了墓室以後,這個“不準”就點燃了火把,東翻西看,尋找金銀珠寶這些值錢的物件。眼看火把就要燒盡了,不準就在地上隨手一劃拉,摸到了一把竹片,點著了繼續照明,把墓室裡貴重的東西洗劫一空。幾天以後,附近的村民發現了被打開的古墓,便報告了官府。無論哪個朝代,盜掘王陵都是大罪。晉武帝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十分重視,就派人前去查看,結果只剩下了一堆沒有燒完的竹簡。

《竹書紀年》

經過專家對這幾十車竹簡的分類整理,最終得到了先秦古書十多種,一共75篇。這些古書,被人們統稱為《汲冢書》或者《竹書》。其中最重要的是編年史十三篇,就是著名的《竹書紀年》。經過解讀,《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的史官,所記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比司馬遷的《史記》要早二百多年。

“不準”是個人名,一個對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盜墓賊

為什麼說這次盜墓事件影響深遠呢?

原來,在漢代以前,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的圖書被毀事件。第一次是王子朝奔楚。東周時期,周王室內亂,王子朝叛亂兵敗,把王室的史書和典籍全都帶到了楚國,最後卻不知所終。第二次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秦始皇下令燒掉了全國除《秦記》以外的各國史書,以及諸子百家之言。同時,春秋戰國,戰火紛飛,國家兼併。大量的史書,在滅國、破城、放火、搶劫和逃難之中,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所以,這批竹簡就顯得彌足珍貴。

“不準”是個人名,一個對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盜墓賊

《竹書紀年》顛覆性的記錄

《竹書紀年》一共十三篇,記載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被稱為是“我國古代唯一流存的,未經秦火和漢儒篡改的編年體通史”,是“這一時期唯一完整的年表”。同時,《竹書紀年》中的一些記錄,顛覆了《春秋》和《史記》這些一脈相傳的正史。比如,關於商朝存續的時間,《竹書紀年》說是273年,而《史記》記錄的是773年,兩者相差了整整五百年。結果,經過對甲骨文的研究,證明《竹書紀年》的記錄是正確的。關於商朝的賢臣伊尹,在正史裡面,他是大大的賢臣,而《竹書紀年》聲稱,伊尹是篡位,最後被殺。上古帝王的禪讓,也都是謊言,其實都是弒君篡位。

“不準”是個人名,一個對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盜墓賊


因此,打自《竹書紀年》面世以來,大多數的人就站在帝王和儒家的立場上,否定他的真實性,甚至把他列為偽書。直到今天,《竹書紀年》的價值才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