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做錯了被批覺得冤枉?3個思維技巧來幫你

領導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做錯了被批覺得冤枉?3個思維技巧來幫你

你怎麼做事的?

朋友艾莉最近很苦惱,因為領導交代的任務搞砸了,她對我訴苦說: “ C貓,你知不知道我多冤枉,我明明按照領導說的方法做的,但是結果證明領導的方法根本行不通,搞砸了還被他批評。你說我冤不冤?”

我問她:“ 你為什麼覺得領導的話或方法就一定是正確的?你做事過程中沒有自己思考嗎?過程中難道你一點懷疑都沒有嗎?”

艾莉苦著臉對我說:“ 我剛開始是有點懷疑的,但領導說按他說的方法趕緊把事情辦妥了,我就覺得領導工作經驗比我強那麼多,他的方法肯定不會有問題啊,而且他還說得那麼肯定!

我嘆了口氣,對她說:" 領導交待工作任務的時候,對新人經常會附上相關的工作方法,本意是想讓你利用固有的工作模式為你提供方便。但你處理的事情是變化和發展的,固有的模式就不可能解決你遇到的所有問題

。所以他的方法只能作為參考,不能生搬硬套。你作為主導事情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把自己當作主角,不迷信權威,不盲從經驗,獨立思考做決策。”

領導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做錯了被批覺得冤枉?3個思維技巧來幫你

我要聽誰的?聽自己的!獨立思考做決策

艾莉說:'' C貓,道理我都懂,但我應該如何獨立思考做決策呢?''

回答她的問題之前,我們要搞清楚自己是如何思考及做事的?

《好好學習》一書中提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包括我們所有的觀點和結論,本質上都是一種假設,而我們的假設是大腦對事實進行解讀之後形成的。

這裡有個重要的概念,即假設。理性做事的順序,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對事實進行大腦解讀後,做出假設,再採取行動。即如下圖所示:-

領導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做錯了被批覺得冤枉?3個思維技巧來幫你

重點:做出假設

而像艾莉一樣,對領導所說的全盤接收,跳過做出假設這一步驟,直接採取行動的行為,我們稱之為''跳躍性假設''。如下圖所示:-

領導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做錯了被批覺得冤枉?3個思維技巧來幫你

重點:跳過假設,即跳躍性假設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曾意識到是“ 跳躍性假設 ” 幫我們選擇了思考路徑,

我們直接根據直覺、過去的經驗,甚至別人的經驗,不假思索地就對某件事採取行動。

缺乏做出假設及深入思考的過程,讓我們一步步失去了發現新的解決辦法的機會。

美國羅伯特·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一書曾說:“ 人很多時候就像錄音機一樣,按一下就播放。”如果我們一直被跳躍性假設綁架而不自知,就會像錄音機一樣,一按就播放磁帶,而且還永遠播放同樣的磁帶。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跳躍性思維?

通過自問自答, 放慢思考速度

領導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做錯了被批覺得冤枉?3個思維技巧來幫你

放慢思考速度

維茨金在《學習之道》一書中提到,他自己早期在學習象棋的時候,常常會憑藉直覺說不清楚的理由下棋。教練為了幫助他發現問題,便通過提問讓他放慢速度。

每當維茨金要做一個重要的決定時,教練都會要求他解釋自己思考的整個過程

  1. 要達到這個目標有沒有別的辦法?
  2. 你是否意識到了對手的威脅?
  3. 有沒有考慮不同的佈局順序呢?

我們在工作中做決定,和維茨金下棋時做決定沒什麼兩樣。如果我們可以通過自問自答,放慢思考的速度,我們可能會發現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

比如艾莉如果在她接到領導任務的時候,不是全盤接收領導的建議方法,而是自問自答:

  1. 領導的意見是可行的嗎?適用我現在的情形嗎?
  2. 有沒有別的辦法?
  3. 我考慮的因素全面嗎?
  4. 我自己做出的決策合理嗎?

......

像這樣放慢思考的速度去想事情,看似花費很多時間,但是如果我們跳過此步,用跳躍性的決策處理事情,未來浪費的時間恐怕更多。因為在某一階段,影響我們工作的跳躍性假設的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它重複出現的幾率卻很大,如果我們不斷改進跳躍性假設,進行深度思考,積累起來便能極大地改善工作中很多問題的處理方法,越到後面越會體會到四兩撥千斤的感覺

領導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做錯了被批覺得冤枉?3個思維技巧來幫你

先慢後快!

那如果我們本來就遵守理性做事的順序,先做出假設再採取行動,但是我們的假設錯了,那我應該怎麼辦呢?

通過反思訓練,倒逼理性思考

之前說了,做事的順序是如下圖所示這樣:-

領導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做錯了被批覺得冤枉?3個思維技巧來幫你

正向思考做事

那麼,如果我們的假設錯了應該怎麼辦?

其實修正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反過來思考,重新校正假設,做出新的假設,再採取行動。如下圖所示:-

領導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做錯了被批覺得冤枉?3個思維技巧來幫你

反向思考決策

這裡要注意反思不是總結,

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假設進行分析並校正。

《窮查理寶典》中有個聯邦快遞的案例,可以很好的說明如何反思校正假設。

聯邦快遞的宗旨是保證貨物按時送達,但曾經有一段時間員工卻不能按時完成工作。

主要原因是為保證貨物按時送達,所有飛機需集中在一個地方,把貨物轉發到各飛機上,而飛機只能在晚上才能集中在一起,導致必須安排員工半夜加班。

最初,聯邦領導層的假設是:為鼓勵大家加夜班,公司按小時支付夜班薪水。但其結果很不理想,因為很多員工想拿多點加班工資而混時間,把工作拖得很長,效率卻不高。

後面他們分析,並不是工作時間越長越好,而是

希望員工快速無差錯地完成任務

於是,他們改正了假設:為鼓勵大家快速保質完成工作,公司按班次支付薪水,並允許夜班工人完成任務後提前回家。

第二個假設是按工作質量來支付薪水,還可以提早收工,員工自然想早點保質完成,領工資走人,所以效果很好。

做事是否先知先覺,主要就在於是事前是否做出假設再採動,事後是否針對假設做反思及校正。通過反思,倒逼自己理性思考,所以,養成反思的習慣特別重要。

但是,我們要如何養成反思的習慣呢?

訓練反思能力的3個方法

STEP 1: 通過如實記錄,把思維緩存及定格

我們大腦有2個弱點:

1) 我們的工作記憶有限,大腦在思考問題時往往只能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打轉。

2) 發生過的事情,大腦會根據現在的情況,扭曲自己過去的想法並誤讀過去的行為。心理學稱為“認知失調”。

而解決這2點卻很簡單,只要如實地記錄自己思維的過程及發生的結果

通過記錄,能夠緩存思考的過程,還能如實地保留當下事情的全程,長期儲存及定格。

結合之前所說的做事的順序及反思的順序,我們需要記錄:-

  1. 事情是如何發生的?
  2. 我們是如何解讀的?
  3. 我們最初的假設是什麼?目標是什麼?
  4. 達到了什麼樣的結果?
  5. 結果是否達到預期?
  6. 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應該如何調整?我們之前遺漏了什麼因素?
  7. 各種因素中,哪個條件發生變化,結果可能不一樣?
  8. 調整假設後的結果如何?與我的預期有什麼差距?為什麼?

······

開始記錄時,可能會像記流水帳一樣。但通過不斷提問及反思,反反覆覆調整到合適的假設,我們可以深挖一些看不到的底層真相,記錄的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

但只是記錄還不夠,一段時間後,我們還需要分類整理。

STEP 2: 通過分類,自定義最適合自己的記錄方式

當記錄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記錄的內容很多都是水貨,有啟發的內容很久才能翻到。

這時,我們需要把記錄的內容提煉出精華,再分類整理,自定義最適合自己的記錄方式

比如說C貓,就是參考《晨間日誌》的方法,早上第一時間把混亂的思緒記錄下來,用流水賬模式把昨天發生比較觸動的點記錄下來,寫下自己當時是如何思考的,然後提煉關鍵詞。

一週後,我會分類整理,按事件的類型,工作,生活,學習的內容及關鍵詞等做分門別類。我喜歡用印象筆記來記錄,因為可以打標籤,方便後續查找。

每個人喜歡記錄的方式不同,只有適合自己的記錄方式才是最好的,關鍵是要堅持記錄及整理, 養成反思的習慣。

那我們堅持一段時間養成習慣後,還需要做什麼來提升反思能力?

STEP 3 : 時常回顧,連接過去與未來

孔子說:“ 溫故而知新。” 記錄整理之後,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時常回顧,而且還需要定期回顧

回顧,是讓我們過去的記錄和反思價值增倍的過程,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好好學習》一書中,有一個思考模版,我覺得可以參考作為回顧的自問自答清單。以周或月為一個單位,問自己以下問題:-

領導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做錯了被批覺得冤枉?3個思維技巧來幫你

C貓整理的自問自答回顧清單模版

稻盛和夫曾說:“ 越是複雜的問題,越要用基本、簡單的原則思考。遵循簡單原則做決定,雖然看起來會讓當時的自己更窘困,但這些答案的影響地是在與時間做朋友。”

按周、月、季度、半年、一年為單位,時常回顧反思,加入了時間的力量,讓我們在審視的過去時,

有可能超越短期反思經驗的侷限,在較長的時間跨度下,更容易看清錯誤的根源,從而更好地集中解決現在及未來的問題。

C貓總結

比爾·蓋茨曾說:" 人和人之間並沒有多大能力的差別,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模式,以及他們所採取的行動不同。"

思維方式的不同,產生的結果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領導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做錯了被批覺得冤枉?3個思維技巧來幫你

正方向 V.S. 反方向 思考

希望每個人都正視自己的思維方式,如上圖一樣,正方向理清做事的順序,避免跳躍性假設,在認真做出假設後才採取行動;反過來不斷反思,研究及校正原先假設,慢慢打磨出自己的洞見。

領導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做錯了被批覺得冤枉?3個思維技巧來幫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