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600多年的永樂大典,被農民用來夾鞋樣子,專家心疼不已

我國是一個擁有數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古人遺留下來的文獻更是堪稱為無價之寶。然而因動盪的歷史浪潮,這些文獻卻慘遭破壞,最典型的就是明清內閣的檔案卻因戰爭無情的被銷燬。

《永樂大典》最初修訂於明朝永樂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當時參與修訂的有三千多人,內附大量的圖片說明,工程量巨大。這本書籍並沒有正式刊印,只有手抄本被保存下來,然而在1449年的一場巨大的火災中,珍藏於文淵閣的手抄本卻被燒了精光。

遺失600多年的永樂大典,被農民用來夾鞋樣子,專家心疼不已


皇帝又安排人重新抄錄了一次,作為副本保存,防止再次遭到損毀。明末時期,隨著李自成農民起義攻入京城,全城處於戰火籠罩之下,李自成臨走之前,甚至還放火燒燬各個宮殿。本以為《永樂大典》的手抄本將再次面臨浩劫,幸運的是,當年珍藏的副本因放在隱秘空間,最終逃過一劫。

直到晚清時期,西方列強入侵,京城再次遭到了圍攻,這次的戰火遠超過當年的農民起義,這本文獻再也沒有之前的好運,燒得只剩下42本,著實令人心痛不已。

遺失600多年的永樂大典,被農民用來夾鞋樣子,專家心疼不已


上世紀80年代,國家博物館收到了來自山東掖縣當地一圖書館館長的來信,局這位館長講述,他們收到了一本殘缺的古籍副本。北京的專家聽後激動不已,於是立刻啟程趕往山東掖縣,經過鑑定,果然正是消失已久的珍貴古籍。

原來,這本古籍保存於一位普通老百姓家中,是祖上流傳下來的,然而後人不識貨,卻將它用來夾鞋樣子。後來,子孫們發現了這本古籍,便拿到了當地圖書館進行諮詢,竟是無價之寶。

遺失600多年的永樂大典,被農民用來夾鞋樣子,專家心疼不已


最後專家得到所有人的同意後,將這本珍貴的古籍帶回了北京博物館,作為《永樂大典》的副本,是世上的絕世孤本,無比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