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聽見詩歌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點擊這裡打開新視窗 | 以下內容被隱藏:www.ximalaya.com (我已瞭解這是外部網站,並同意加載)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寫在前面

  為了方便讓大家收聽,每期都將錄音進行了上傳,點擊標題“聽見詩歌”下面的“同意加載”再點擊播放鍵便可以在線播放(電腦和手機客戶端都可以播放)。文末附有錄音下載鏈接,喜歡的也可以直接下載。
  林花謝了春紅,才驚覺暮春將至,不覺已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穀雨,深感“日月如流,星靈浸遠”。眼見春意將闌,你是否尚未抽出時間去看一眼這春光呢?週末出去走走了吧。如果依然諸事纏身,難以成行,沒關係,聽見詩歌會陪你撿拾忙碌之餘的詩意。
  江南的春,令古今多少詩人魂牽夢縈。既然春近尾聲,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首滿載西湖春意的詩,林逋的《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關於作者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少孤力學,不為章句。性恬淡好古,不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1028年(天聖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善繪事,惜畫從不傳。工行草,書法瘦挺勁健,筆意類歐陽詢、李建中而清勁處尤妙。長為詩,其語孤峭浹澹,自寫胸意,多奇句,而未嘗存稿。風格澄澈淡遠,多寫西湖的優美景色,反映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林逋手札《三君帖》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林逋《松扇五詩卷》(局部)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林逋《尹君處士帖》墨拓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林逋《羅浮清夢圖》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林逋《雪窗題詩圖》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佚名《林逋放鶴圖》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文徵明《江南春圖卷》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吳冠中《江南春色》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王翬《江南春圖》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馮超然《江南春色圖》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李可染《江南春雨》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吳湖帆《江南春色》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傅抱石《松蔭清話》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藍瑛《松溪清話圖》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石濤《橋亭清話圖》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溥儒《松蔭清話》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黃君璧《山林清話》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張大千《臨流清話》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啟功《雲山清話圖》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祁崑《品茗圖》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潘天壽《蕉蔭品茗》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溥儒《松蔭品茗》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白雲峰下兩槍新,膩綠長鮮穀雨春。


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
瓶懸金粉師應有,筯點瓊花我自珍。
清話幾時搔首後,願與松色勸三巡。

[聽見詩歌][穀雨特別節目]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詩歌賞析

  林逋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和隱逸詩人,他雖通經博古,卻淡泊仕途名利。40歲以後隱居西湖孤山,20年沒有踏入錢塘鬧市半步,只與高僧師友相往來。他終身沒有結婚,喜歡種梅花、養仙鶴,所以人們稱他“梅妻鶴子”。


  林逋去世後,宋仁宗給他賜了個諡號叫“和靖先生”,於是後人常尊稱他為“林和靖”。所謂“諡號”是古人去世後,根據他們生前事蹟與品德修養所立的一個評價性稱號。“和”與“靖”兩字都代表著中國古代士人一種極高的生活理想,沒有激烈的大悲大喜,也沒有極端的大得大失,一切都剛剛好,適度而淡然。
  詩如其人,古人相信一個人筆下的文字是他整體人格風貌的外露,所以與“和靖”相一致,後人將林逋的詩歌風格總結為“澄澈淡遠”,如同今天的這首《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白雲峰下兩槍新,膩綠長鮮穀雨春。
  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
  瓶懸金粉師應有,筯點瓊花我自珍。
  清話幾時搔首後,願與松色勸三巡。
  採摘於穀雨時節的白雲茶十分新鮮,綠得發亮,似乎蘊含著一整個春天的生命。點茶時盞面的茶沫潔白如雪,令人憶起晶瑩剔透的西湖冬天。詩人品著茶,想起亦師亦友的剡中人靈皎,皎有剡茶,我有白雲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與君對面相坐,共飲這白雲茶,共話這西湖穀雨。

  隱居孤山的20年,林和靖常常駕著小船泛遊西湖,每當看到遠處童子放飛的仙鶴,他便知有故人來訪,於是興盡回船,與知己對坐,烹茶清談。這一年,穀雨新茶點就,友人卻不在身邊,繚繚茶煙,清香卻泛苦的氣息瀰漫孤廬,淡淡的相思就流在了這茶裡、這詩裡。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裡唯一將物候、時令與農事緊密對應的節氣。一般清明過後十五日稱為穀雨。此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
  “穀雨斷霜”,意味著寒潮天氣的基本結束。此時最重要的物候之一就是布穀鳥開始鳴叫。它的叫聲既像“布穀布穀”,又似“阿公阿婆,割麥插秧”。一年中的第一場大雨往往如期而至,穀物放肆生長……先民因此稱該節氣為穀雨。民間說“穀雨,谷得雨而生也”
  穀雨也與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穀雨要飲穀雨茶,即穀雨時節採摘的春茶,也叫雨前茶,是一年中茶之佳品。宋代,天竺、靈隱兩座寺廟是西湖主要產茶區。靈隱寺西南的上天竺寺後有一座山,其最高峰叫白雲峰,因白雲繚繞而得名。白雲茶即產於峰下,一般採摘於穀雨前後。
  古人給茶取了各種精緻的名字,一葉兩芽稱為“一旗兩槍”,旗,形容茶葉舒展如旗,槍,形容茶芽尚未舒展而呈尖銳狀。白雲峰穀雨茶便以二芽相併未展者為上品。詩中說“兩槍新”,可見茶葉之鮮嫩可人,帶著一身雨水的溼意。

  宋朝是古代文人趣味高度發達的時期,筆墨紙硯,琴棋書畫詩酒茶等精緻的文人物什均成了詩歌主題,體現出“博古好雅”的審美取向。宋人將視線由唐人的名山大川收回了平凡的衣食住行,致力於讓日常生活充滿詩意。
  與此相呼應,宋人在唐朝煎茶、烹茶的飲茶方式之外發明瞭點茶一法:將散茶置盞中待用,以釜燒水,待水初沸時,先將少量沸水注入茶盞裡調成糊狀,然後再量茶注入沸水,邊注邊用茶具攪動,使茶沫上浮,產生泡沫。類似今天咖啡的拉花。
  茶沫的顏色,宋人認為白者最佳,難怪林和靖將穀雨茶沫其比作西湖之雪,玲瓏剔透,沁人心脾。後世《紅樓夢》中妙玉用陳年雪水煮茶,想必也是受此啟發。
  林逋作為隱逸詩人的代表,其感動我們之處並不在於其遠離塵世,道出了多少高深的哲理。恰恰相反,他比我們任何一個塵世中人都更為深入生活,因為他懂得細心體察身邊點點滴滴的美好。
  如同《山園小梅》裡那句譽為千古詠梅絕唱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在梅香的想象中,喚起了世世代代多少人深藏於往昔的感動,史鐵生說“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

  穀雨之夜,不妨泡一杯雨前茶,靜坐嗅嗅那茶香。若有一場如約而至的大雨,就聽聽那雨聲裡秧苗咕嚕嚕喝水的聲音吧。若無雨,也無妨,茶香裡,自有雨天的回憶在等你,淡淡的,不悲不喜,如同林和靖在穀雨天思念一個人。


如有違規,請聯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