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馬牙”和“螳螂嘴”是啥?聽起來可怕,到底要不要處理?

寶寶出生3~5天后,口腔內牙床上或上顎兩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狀白色顆粒,數目不一,看起來像剛剛萌出的牙齒,有的就像小馬駒口中的小牙齒,所以人們把這種現象俗稱為“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的。

新生兒之所以出現“馬牙”, 是因為胚胎期牙板未完全吸收造成的,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會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一般2~3周後會逐漸消失。

很多媽媽因為不知道為什麼產生“馬牙”,還以為寶寶生了病,或者誤以為寶寶得了鵝口瘡,很是擔心。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也不需要特殊處理,不要用布擦破馬牙,或用針去挑破。寶寶口腔黏膜非常嬌嫩,黏膜下血管豐富,造成破潰後極易引發感染,寶寶抵抗力弱,易發展為全身感染甚至敗血症,危及寶寶生命。


嬰兒的“馬牙”和“螳螂嘴”是啥?聽起來可怕,到底要不要處理?


寶寶吸吮或哭泣的時候,常常可以看見口腔兩邊頰黏膜處較明顯地有藥丸大小的鼓起,俗稱“螳螂嘴”。其實鼓起的部分是頰部的脂肪墊,是寶寶的正常結構,每一個新生寶寶都會有,有助於寶寶的吸吮,不需要做任何處理,寶寶吸奶時要靠脂肪墊的吸力,造成口腔內負壓,使乳汁易於流出。


嬰兒的“馬牙”和“螳螂嘴”是啥?聽起來可怕,到底要不要處理?


因此,螳螂嘴聽起來挺可怕,卻屬於正常現象,寶媽寶爸不必要擔心,保持孩子的口腔清潔,掌握正確科學的餵養方式,寶寶一定會健康快樂的成長的!


嬰兒的“馬牙”和“螳螂嘴”是啥?聽起來可怕,到底要不要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