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学森的中医药思想,看多年来中医药科研的严重失误


从钱学森的中医药思想,看多年来中医药科研的严重失误

记得是我们刚刚毕业留校当教师的时候,钱学森先生有关中医的一些谈话在我们这一些初入门的年轻人中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钱学森说“我认为中医理论很像自然哲学。其中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珍宝。人体科学很需要这部分珍宝,要加以整理、提高,而绝不能丢掉。”

我们一开始的感觉是,钱先生是一个搞导弹原子弹的专家,搞中医不是他的本行啊。后来我们才发现,原来钱学森先生把中医药当作他的一个研究对象在进行研究,这就是他的“系统工程学”。钱学森以导弹专家享誉世界,但他说“系统工程才是我一生追求的”。

系统工程学听起来是一个工科学科,但他实际上完成了两弹一星工程总体的协调和管理,后来又在改革开放中广泛应用,比如社会管理学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工程等等。它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它就是哲学。

比较简单的解释是,我们现在的自然学科,绝大多数都是在往“细”里去研究,越分越细,研究大脑的人都不会去考虑肝脏是怎么样了?而研究大脑皮层的人,一般不会注意脑干和延髓的问题。其实各个事物间是有关联的,钱学森认为多数事物(如人体)都属于一种复杂的系统,需要对它们进行总体的研究。这种总体的研究,必须依靠“概括”和“抽象”的手段来找寻各个个体之间的联系,而这种“概括”和“抽象”正是典型的哲学思维。

钱学森先生在研究中医的时候欣喜的发现,他研究的系统工程学与古代中医研究人体的手段和方式几乎完全一样,而且表现出高超的研究艺术。

钱学森说“我之所以认为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道路,是因为:

1、西医源起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研究事物,把事物分解为其组成部分,一个一个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分隔了。西医的毛病也就在于此。然而这一缺点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了,到60年代终于被广大科技界所认识到,要恢复“系统观”,有人称为“系统时代”。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所以医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2、但已有的中医理论又不能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起来,而科学技术一定要联成一体,不能东一块,西一块。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中医现代化,也实际上是医学的现代化。”

中国古代有一句哲学名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钱学森先生深刻的认识到,20世纪的科学研究是在“分”,越分越细。他预计21世纪必然走向合,形成一个个大的系统工程学。

比如20世纪的医学(西医)就是这样,那么21世纪的未来医学只能是“合”,把人体作为一个大的系统,整体的去研究。

所以他说21世纪将是中医的天下,西医要走向中医。

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巨匠,钱老先生的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像他这样年龄这样资历的科学家通常说话是都很慎重的,他敢在不是他研究方向的学科上说是与非,至少是要有九成以上的把握。

只要看看钱先生的下面这一段讲话,你就知道他绝对是把中医当一项工作来认真研究的。

“系统的理论是现代科学理论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理论又恰恰与系统科学完全融合在一起,……中医的看法又跟现代科学中最先进、最尖端的系统科学的看法是一致的。……医学的前途是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钱先生非常清晰的给我们中医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系统科学来攻中医现代化这个关是可以肯定的了,这就是中医现代化的战略。”

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系统科学的整体观来研究中医药,而不是要用所谓的现代科学(也就是西医西药的理论)来解释中医药,因为中医比西医更为先进。当然西医西药的东西也不是不能借鉴,但这决不能成为中医药研究的主要方向。

我感觉特别是中药学方面的研究近20年来一直在走一条错误的路线,就是在追求洋标准。各个中医药大学,各个药物研究所都在用吃奶的劲去发SCI论文,试图得到洋人的认可,如今两部委的共同发文可以说拨云见日,我们真的可以和那个令人讨厌的SCI说拜拜了。然而,这么多年的弯路也给我们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有正在写毕业论文的学生问我如果不按SCI标准去评审论文,我们的实验怎么做,论文怎么写啊?

20年的"邯郸学步",有些人真的不会走路了。

其实钱学森先生在30多年前就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研究的道路,即整体的、系统的去研究中药。钱学森指出:“我的体会是,中医理论就是把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用阴阳五行干支的框架来整理成唯象学理论。这个框架一方面有用,因为它把复杂的关系明朗化了;另一方面又有局限性,因为框架太僵硬了。你们搞中医唯象学就是一方面要发扬传统中医的优点,一方面补其不足。”

这么多年了,我们这些专业搞中药科研的人在他老人家指引的路上走了有多远?我甚至可以问有几个人曾经走过?

钱学森院士所说的“唯象学”研究,王永炎、王琦和黄璐琦三位院士把它归结为古中医学常用的“取象比类”,也就是从外形的特点看到内在的问题。这些都是中医进行辨证论治的最最本质的东西,主席说中医药要守正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正”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和取象比类。

比如中医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都是可以通过病人外在的表现来加以判断的。在中药上也有赤者活血,黑者止血,土炒入脾,抽芯除烦之类的说法。这些实际上是中医中药的精髓所在,却往往被少数人看成了形而上学加以批判,甚至在14年前的那场中医存废的论战中,竟然成了一些所谓的科学专家们攻击的主要方向。而我们有一些研究中医中药的人,对这一问题心里没有底,害怕被别人说成是伪科学,担心写的文章SCI不收载,所以一直也没有什么人研究这个问题。这就很不正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