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長大了,漸漸活成了父母的樣子,這是中國式父母的宿命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曾經對我們的期待。只是,斗轉星移,時過境遷之後,我們也漸漸長大,畢業,結婚,生子,漸漸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就像我們不理解父母一樣,只有活到了這一天,我們才會體會到父母當年的難處,也漸漸活成了父母當年的樣子,漸漸的成長為“中國式父母”。

那麼,我們探討一下,什麼是“中國式父母”?為什麼這個詞這麼火?它究竟代表了什麼?又指代了什麼?我們當爹做孃的,為什麼一個個難逃“中國式父母”宿命循環呢?

我們長大了,漸漸活成了父母的樣子,這是中國式父母的宿命嗎?

什麼是中國式父母?

《中國式父母》,其實是一款遊戲,代入感很強、製作很用心的遊戲,有的人在這款遊戲中,可以感受從幼兒園、小初高、大學的種種經歷,有的網友說,他用了23代的努力,才讓下一代考上了北大。

遊戲歸遊戲,玩笑歸玩笑。正是從這樣一款遊戲中,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到自己是如何扮演家長的角色的?那中國式父母是什麼樣子的父母呢?簡而言之,就是高期待、嚴要求、全方位監管,沒有給孩子成長的自由和價格的獨立。

我們長大了,漸漸活成了父母的樣子,這是中國式父母的宿命嗎?

1.高期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光耀門楣也在一定程度上,寄託了自己階層躍遷的家庭使命。一部24史,既是帝王史,也是很多人的奮鬥史,古代的察覺、中古的科考、現代的高考,其實就是下層向上進階的通道,經歷了貴族、門閥、寒門精英的遞進演化,雖然方式一變再變,可是不變的,還是“向上、向上,再向上”。其中,“讀書有用論”,就是最好的闡釋。

2.嚴要求

為了讓子女成長,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們都是含辛茹苦,湊齊六個錢包,像玄幻小說裡點燃神火的主角一樣,買下價位高昂的學區房,就是為了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也正是在這樣付出的基礎上,父母們感覺孩子們應該義無反顧的學習再學習,力爭清北985,力爭在高考場中,考出好成績,望見中產階級的門檻。於是,胎教、早教、興趣班、輔導班,一個都不能少,而忘記了孩子是否喜歡,是否適合,是否有所收穫。

我們長大了,漸漸活成了父母的樣子,這是中國式父母的宿命嗎?

3.全方位監管

作為監護人,中國父母為子女的付出,應該是最全面的,隨之而來的,就是父母對於孩子的全方位監管,學習要管,興趣要管,情緒要管,戀愛要管,總之,一切為了高考,為了成績。孩子在學校被學習包圍,在家裡被作業包圍,週末被輔導包圍,父母在砸了學區房之後,又要砸教育,自己省吃儉用,就是為了全方位、立體式支持孩子的學習,也間接了佔據了孩子玩樂、休息的時間,進而無視獨立的人格、孩子的尊嚴。

父母的口頭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於是,在愛的名義下,要求孩子聽話,無條件的配合,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頂撞老師和家長,只能好好學習。我們也是從小漸漸長大的,我們還記得自己年少時的煩惱和想法嗎?我們忘了父母的做法,對自己產生的影響了嗎?

中國式父母的分工,其實從角色扮演上來說,就是男女大家庭裡的分工,如同男人掙錢女人管錢一樣,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母親的角色就是擁有一切決定權,就是“淹沒式的母親”,而父親無形中扮演了另外一個極端,擁有一切否決權的打壓型父親。母親要求你什麼都要做,父親覺得你什麼都不行。

我們長大了,漸漸活成了父母的樣子,這是中國式父母的宿命嗎?

中國式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中國式父母的家庭教育,很容易出現溺愛和放縱,培養出“巨嬰”,並且由於父母扮演的是萬能的施主,孩子一直是授受一切的受主。這也使得我們的孩子,容易恃寵而驕,沒有學會應有的禮儀和規矩,並且把得到當成習慣,並把這樣的關係,深深的記在腦子裡,形成潛意識,而忘記了獨立思考,也失去了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這也使得孩子們上了大學之後,會相當的不適應,禁不起誘惑,把陷阱當捷徑,把叛逆當成成長,於是校園貸下,像羊羔一樣的乖娃娃們,很難倖免,是他們的錢不夠花嗎?是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想以網貸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獨立,可是卻忘記了風險,只會越陷越深,難以自拔,到頭來,買單的還是我們父母。

中國式的父母們應該“開眼看世界”,看看日新月異的時代,調整自己的教育思維方式

我們的教育,其實就是我們思維方式的外在表現,是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的集體無意識實踐,是“為了孩子,拼上所有”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伴隨而來的,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外在延續,以及內心慾望的內在繼承,前者表現為香火延續,血脈傳承,後者是在將自己未曾實現的夢,寄希望於下一代,如家族騰飛,如移民躍遷。

在我們意識中,學習的一切指歸,就是18歲那年的高考,是破釜沉舟、亮劍決戰的終極舞臺,於是強迫孩子學習,生怕孩子掉隊,分數就是孩子命根。

可是回頭看看,在每個省,211的錄取率是多少?1%而已。三本以上的錄取率是多少?40%。也就是說,從正態分佈上來講,我們的孩子在努力的情況下,211已經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分水嶺了,況且就算是211出來的畢業生,就一定能夠跨入中產階級的大門嗎?

我們長大了,漸漸活成了父母的樣子,這是中國式父母的宿命嗎?

結束語:從效率和成本上來講,好好學習,上個好大學,依然是實現翻身的人生捷徑,我們拼盡全力,買學區房,像監督奴隸一樣監督孩子去學習,也確實是為了孩子好,初心不變。只是,決定孩子成長的,還有身體的健康、性格的健全、思維的全面、人格的獨立、尊嚴的有無。在全力監督孩子學習的同時,我們不希望像我們的孩子,像那樣人大校友伍繼紅一樣,除了學習和成績,一無所有,在需要情商和決斷與選擇時,一錯再錯下去。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