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2019年12月,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出现。

武汉的海鲜市场是发源地,病毒随即被带往全国各地,蔓延至美国、泰国、日本、韩国。

截至今天发稿前,累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已有585例,报告死亡病例累计17例。

与昨早的数据相比,死亡人数又增加了8人。

不断攀升的数字,卖到脱销的口罩。

快过年了,蜂叔也没想到“年关难过”竟是这么个难法——

疾病侵袭,有家难回。

病人回不了家,仅武汉一城就有上千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医生回不了家,他们抛下家人,从全国各地奔赴武汉,去救别人的家人。

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也不例外。

人们惴惴不安——

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能赢吗?

但在蜂叔看来,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非典十年祭》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凤凰卫视出品。

豆瓣9.3。

如此高分,不是因为纪录片制作多么精美。

而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的中国精神十足感人。

1、非典是怎么产生的

这不是冠状病毒第一次侵袭人类了。

2002年,中国广东爆发SARS事件。

真正的源头是广东省顺德市的一个野生动物市场。

据纽约时报的现场报道,里面的东阳市场就像个动物园。

摊位上摆满被砍头的蛇、去除内脏的青蛙和鲜血淋漓的内脏。

一些野生动物被随手丢在笼子里。而这些笼子,则成为民工吃饭用的小桌子。

对于潜伏在动物体内、能从动物感染到人类的冠状病毒,这些路边摊无疑是最好的温床。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事实证明,SARS最早的病例之一,正是一个卖野生动物的肉贩。

他后来将SARS传染给他的太太和数名医护人员。

更为可怕的是,2003年1月30日,中国发生第一例超级传播事件。

传播者是一个44岁的广州海鲜销售员。

他把病毒传给了19名家属和至少50个医院工作人员。

被传染的医院工作人员里,有一个是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

他去香港参加婚礼,住在香港京华国际酒店,传染了住在同一楼层的16个客人.

4个客人,又把SARS带到了香港、加拿大、新加坡和越南......

SARS病毒,就是这样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造成8422人感染,919人死亡。

令人震惊的是,这场席卷全球、夺去无数人生命的流感,竟直接来源于中国餐桌上的野味。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关于SARS的存续,2018年1月,中科院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表示:

尽管这么多年SARS没有卷土重来,但在自然界,这种和SARS相近的病毒其实还是存在的。

如果我们人类不提高警惕,那么下一次的病毒感染,可能是直接感染,也有可能通过其他动物感染人类。

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一语成谶。

谁能料到呢,17年之后,又是新型冠状病毒。

又是通过动物传给人。

又是因为“好吃”二字。

只不过这次,地点换成了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该海鲜市场已被封禁


2、非典是怎么扩散的

非典的源头是“动物传人”,扩散却是因为“人传人”。

以史为鉴。

分析非典为什么扩散,能帮我们打好今天的仗。

在蜂叔看来,非典扩散有三个原因:

第一,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疫情通报机制并没有公开,媒体失声。

一个山西人要去广东出差,当时非典传言四起。

她的妈妈是新闻从业人员,给广州同行打电话,询问传言真假。

得到的答复是【都是谣言,不要相信,没什么事】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2003年互联网刚刚兴起。

她的爸爸特意在网上查询“广州肺炎”,结果也是:非典,是肺炎中最轻的一种,没有致命危险。

于是,她放心地去广州出差,并先后辗转揭阳、深圳。

2月22日晚,在深圳到达广州的列车上,她感到身体不适、浑身发冷。

回到山西后,一查体温:38.8°

这个山西人成为后来北京第一个输入性非典病例。

香港的的疫情大爆发也是从广州来的。

城市与城市之间,疫情通报机制的不公开,是导致病毒扩散的重要原因。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但在当时,别说城市与城市之间了,城市内部都还处于信息封锁状态。

在第一个非典病例出现三个月后,非典的警报声终于在广州响起。

然而长久的信息封锁,让广州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七天后,就在广州非典爆发高峰期,罗大佑演唱会如期而至。

天河体育场聚集了近两万名观众。

观众席上人潮汹涌,只有极少数人戴上了口罩。

什么概念?

相当于把两万人关进病毒房里,让他们尽情拥抱、大声尖叫、互相喷射唾液。

无独有偶,同样正常进行的,还有中国与巴西的足球友谊赛。

这次现场人数超过5万人。

是SARS的惨痛经历让人们知道,对付传染病,要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第二,隐瞒病情,或是拒绝接收,医患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帮助了非典的扩散。

一位秦姓患者,在人民医院就诊期间隐瞒病情,导致最初照料他的15名医护人员全部感染。

一位李姓患者,年过70,后来被人们称为“北京毒王”。

由于医院不清楚他的病情,导致北大人民医院大量医护人员感染。

两天后,他被转移至东直门医院,结果在该院又造成大面积感染。

一周之内,东直门医院包括急诊科主任刘清泉在内的11位参与过救治的医护人员,全部感染SARS。

其中急诊科医生段力军和一名护士不幸殉职。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第三、对医务人员的保护不到位。

2003年春节,病人一波一波地涌入,医护人员一批又一批地倒下。

其中,仅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就倒下了93名医护人员。

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急诊科护士长的叶欣,成了第一个因非典身亡的医护人员。

北大人民医院共93名医护人员感染,急诊科62人里24人感染,2人殉职。

因为太多医护人员倒下,北大人民医院只能关门停诊。

这在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3、 战胜非典

大面积的传染让人们意识到:

传染病的防治,切断控制传染源是重中之重。

于是中央紧急部署,把原本的温泉疗养院:小汤山改建为非典医院。

建成的小汤山非典医院,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是当时全球最大的传染病防治医院。

而从实施到完工,只用了七天。

如此高效率的背后,是六大建筑集团、七千多建设者的昼夜赶工。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这些建设者,不分是民工还是干部,有一个上一个。

有运砖的,有平整土地的,有拉电线的,他们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

为了保证卫生,一共清理了建筑垃圾400多吨,用掉了20000多个垃圾袋。

他们肩挑手抗,硬是为非典病人刨出一片净土。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面对箭在弦上的困境,小汤山医院院长张雁灵如此说道:

我们的出路只有三条。

第一条是没有完成任务,带着耻辱走出去;

第二条是发生大规模感染,大家都死在小汤山;

最后一条是病人有效救治,医护人员零感染。

我们选第三条路。

很快,一千三百多名医护人员,从全国各大军区的114所医院,分三批陆续进驻小汤山医院。

680名北京各大医院的非典患者也陆续转院。

一场生死拉锯战,就此打响。

有的医生走进隔离病区之前,把自己藏的一点点私房钱交给了妻子;

有的医生把自己的老母亲送到了朋友家;

还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在走进隔离病区之前,写下了一封遗书,信中写到:如果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希望母亲能帮她把六岁的儿子带大。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在小汤山工作的医护人员,标配是三层隔离衣、一副猪嘴口罩,再加一个防护眼镜。

5月的北京,最高气温已经达到30度。

医护人员却不得不在臃肿憋闷的三层防护服中日夜工作。

争分夺秒,多救一个是一个,成了医生们共同的心声。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历经艰难,2003年5月17日,北京市小汤山医院第一批患者出院。

两天后,北京市政府再次通报:每天新增非典确诊病例首次降至个位数。

一个月后,18位最后一批非典患者从小汤山康复出院。

在高速运转51天之后,小汤山医院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

更加可喜的是——

参与救治护理的1383名医护人员首次实现零感染。

检测病毒的试剂盒也在六月问世,但那时已经不再有新的非典病人了。

4、我们为什么能赢

《非典十年祭》主持人陈晓楠在节目里说:

“这十年让我们感叹时光的流逝,而这十年又像是一把尺子,可以让我们丈量这个社会的进步。”

是啊,因为社会进步了!

曾经的非典让人胆战心惊,不过是因为它的未知与迅速。

而在今天,官方消息每天一报,全面公开。

微博热搜前十里,有关【武汉肺炎】的就占了八条,足见人们的关注。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这次的肺炎疫情,专家才用两周时间就定位了新型冠状病毒。

所耗时间仅仅是非典时期的十二分之一。

病毒传播快,我们就比它更快。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钟南山院士主动扛起重担

除了快,我们还准——

准确隔离病毒,再精准救治患者。

网络上很多家正规机构都发布了预防新型冠性病毒的方法。

病从口入,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在这里,蜂叔给大家简单摘录了几条避坑要点:

1、不建议用或者囤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XX清瘟胶囊、白醋等。

2、N95口罩操作较为复杂,且对于一些基础肺病的病人不适用,不建议普通人常规使用。

3、不要吃野味、不要吃野味、不要吃野味;食物要煮熟、食物要煮熟、食物要煮熟。

4、人多的地方不去或少去。

5、不要不把「新冠」当回事,但也不要太过紧张,先把该做的做好。

当然,还有敏感地区的隔离工作。

武汉的机场、火车站等与外界交汇的地方都被安置了红外测温仪,来监测是否有发热人群。

而就在今早,武汉全面封城。

目的就是——

让里面的病毒出不来,外面的病毒进不去。

一旦发现发热人群,他们会被第一时间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为了帮一部分人解决后顾之忧,国家还针对肺炎患者采取特殊报销政策。

一是将所需药品和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

二是保证及时支付患者费用。让患者安心治疗,减少流动。

三是对集中收治的医院,医保部门将预付资金减轻医院压力。

可以说——

这次是举全国之力,让肺炎患者有病即医,让病毒没法扩散。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当然,在抗病前线,我们不能忘了还有这样一群人。

离开家人,逆流而上,去救别人的家人。

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

钟南山院士,一个狠人。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世界闻之色变。

但一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壮语,让世界记住了“钟南山”这个名字。

如今,他以84岁高龄再次挂帅出征,奔赴武汉。

而就在几天前,他还劝全国人民:“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今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女医生张旃的现代版“与夫书”刷爆网络——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张旃,是一名主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副教授,从抗击疫情以来,她一直奋战在第一线。

“周日夜班……要兼顾发热门诊和二楼留观室。从还没到上班时间,就开始接会诊电话。我数了数,从5点到10点45分,一共24个医疗电话。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之中,体力也是极大的消耗。”

但她依然选择,向上级写下请战书,申请“暂停专家门诊,常驻留观室,对病人进行进一步的分检工作。”

还有难以计数的中国医生,主动请缨走上战场。

他们有的连续坚守432个小时,夜以继日地救治病患。

有的实在太饿,就在工作间随便扒拉两口饭,很快又继续工作。

有的不忘记叮嘱伴侣:“我在一线加班,别告诉我的妈妈”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因为有他们存在,我们才能战胜冠状病毒。

因为有他们存在,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冠状病毒。

无私奉献,舍己救人。

此时此刻,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快、准、狠。

此时此刻,这,就是中国的速度。

相信,除了高铁、桥梁、微信支付,让外国人表示震惊的中国速度里,还应该添上中国人的集体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印章。

武汉封城、患病人数攀升:这场人类与冠状病毒之战,我们能赢吗?

身为一个非医疗专业人员,蜂叔还想在这里请求大家。

我们一定要做到这么四条原则:

对自我保护,对他人负责,相信科学,相信医生。

你现在做的每一份努力,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你爱的人。

不仅自己要做,还要带动身边的亲人,尤其是家里的老人。

如果他们执意不听,你可以陪他们看看这部纪录片:《非典十年祭》

相信他们看过之后,一定会对【预防病毒】这件事情提高重视的。

哪怕是从简单的戴口罩开始。

最后,蜂叔只想说——

中国牛逼!

武汉加油!

稳住,我们能赢!!


“请通过留言的形式报个平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