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為什麼建議朱元璋效法漢高祖劉邦?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南略滁陽途中,李善長前來拜見。

“於是,率之南略滁陽,道遇定遠人李善長來謁。”(《明太祖實錄》)

“太祖略地滁陽,善長迎謁。”(《明史·列傳·李善長》)

“道遇定遠人李善長,與語,大悅,遂與俱攻滁州,下之。”(《明史·本紀·太祖》)

可見,根據史書的記載,李善長是主動來拜見的。既然是主動來投,想必來之前是經過了一番考慮的。

李善長是定遠人,郭子興也是定遠人,為什麼李善長沒有去投奔濠州的紅巾軍,而是來拜見朱元璋呢?可能朱元璋的某些做法打動了他,得到了他內心的認同。可能他認為朱元璋有些特別之處,覺得跟著朱元璋更有發展前途。

李善長為什麼建議朱元璋效法漢高祖劉邦?

明太祖朱元璋


“李善長......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明史·列傳·李善長》)。從李善長年少時便能讀書看,他是沒有衣食之憂的,至少應出身於吃穿不愁的殷實之家,甚至可能是地主家。

李善長愛讀書有智謀,主修法家學問,善於料事。李善長出生於公元1314年,當時39歲,正值壯年。滿腹經綸,渴望施展。

這樣一位有學問、有見識的讀書人,想必自有一套評價判斷人的標準,想必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是有一定的想法和打算的,所以,他來拜見朱元璋,應是經過慎重考量之後而做出的選擇。

朱元璋以禮相待,留他做掌書記。二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朱元璋問:眼下群雄四起,天下何時才能安定下來?

李善長是這樣回答的,“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明史·列傳·李善長》)

朱元璋聽後十分高興,連連稱是。

李善長為什麼建議朱元璋效法漢高祖劉邦呢?可能是因為朱元璋和劉邦一樣出身於平民。劉邦曾做過泗水亭的亭長,勉強算得上秦朝的基層小吏。而朱元璋出身於貧寒之家,自幼父母雙亡,時常為生計發愁。

一無所有的草根,白手起家,要想成功,只能依靠自身不斷地努力。

李善長的建議為朱元璋揭示了成功的可能性。

今後的成功畢竟只是一種願景,眼下該怎麼做呢?

用計招降的驢牌寨三千民兵和橫澗山兩萬士兵,在朱元璋的隊伍中佔絕大多數。一旦他們生出異心,朱元璋將遭遇滅頂之災。那麼如何快速夯實自己在這些人心裡的位置,使之成為自己如臂使指的嫡系呢?

除了帶著他們打勝仗,就是知人善任,賞罰分明。

那麼怎麼才能做到知人善任,賞罰分明呢?這就需要發揮李善長的作用了。

朱元璋是這樣對李善長說的,“吾觀群雄中,持案牘及謀事者,多毀左右將士。將士弗得效其能,以至於敗其羽翼,既去主者,安得獨存?故亦相繼而亡。汝宜鑑其失務,協諸將以成功,毋效彼所為也。”(《明太祖實錄》)

在朱元璋看來,起義軍隊伍中幕府參謀和將士不和,參謀在主帥面前詆譭將士,導致將士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最終會給隊伍帶來毀滅性打擊。

要想充分發揮團隊的能力,團隊成員的團結一致是必需的。團隊成員只有擰成一股繩,勁兒往一處使,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團隊的潛能。

那麼怎麼才能提升團隊成員的凝聚力呢?

給團隊成員展示自己我的機會。真實、客觀地記錄每個成員的功績、表現。表現突出者能得到賞賜,有能力者得到升遷重用。不因某些成員的主觀好惡而有失偏頗。儘量使職位升遷、利益分配與個人的實際表現直接掛鉤。

有能力者很快便能得到提拔重用。每位成員都願意展現自己的才能。

自此,李善長盡心盡職地做好主帥和將士之間的溝通工作,使將士能人盡其才,安心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