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是如何从炼丹房走向战争的?

马克思的名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中国古代道士炼丹房里产生了对世界影响如此深远的神奇发明,然而向来“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很快将其应用到爆竹上,来增添节日的喜庆,在至关重要的武器制造上却是一波三折。

火药是如何从炼丹房走向战争的?

大约在公元10世纪前后(两宋时期)之前在道士炼丹房里由硝石、硫磺以及木炭混合而成的一种爆炸物悄然走向了战场。宋代积贫积弱,来自北方边境的军事压力非常强大,这使得宋人不得不动一些其他的心思来提高自己军队的战斗力,比如在武器的改进上和新武器的发明上,这个时候,炼丹房里威力巨大的火药便受到宋朝发明家的青睐。

放眼于世界,将火药应用到战争中(欧洲的火药与中国古代的是有很大区别的)是进入到新时代非常关键的一步,但是生在宋代的知识分子虽然在做学问上秉持着一字一句都要有出处的原则,但是对这种在战场上让敌人胆寒的新武器却没有人去深入研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火药是如何从炼丹房走向战争的?

单单从字面意思上来讲,火药就是能着火的药。在古代炼丹房里,“药”可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中草药,古人将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令人身安命延,中药养性,下药除病”。翻译成现代的话语,所谓的上药就是古代王侯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之药。由于上药拥有神奇的魔力,其材料自然也不是一般的药材可以担当的,一般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各种重金属,尽管这些东西只能使得皇帝们更快去往天堂。

方士们隐居于名山峻岭当中,进行着自己神奇而又艰苦的事业,用丹砂、金银、众芝、五玉、五云并配合着其他各色药石,然后“合金丹之大药,炼八石之气英”。他们持之以恒,经年累月有的甚至“养火数十年”希望造出“开炉五彩辉神室,入腹三魂返洞天”的奇效仙药,从而腾云驾雾,以求得永生。

火药是如何从炼丹房走向战争的?

上述的炼丹过程所描述的一些奇妙的色彩便是多种金属在高温下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从而展现出绚丽的颜色,但是有时候会产生“冲天大火”,发生剧烈爆炸。故因为炼丹而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数(这一点倒是与诺贝尔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丹灶遂因此有了“火花娘”的戏称。而早在南朝梁代的“山中宰相”陶弘景炼丹时,便可根据火焰燃烧时的颜色来区别真硝和朴硝,一百多年后孙思邈记载以硝石、皂角以及生熟木炭为硫黄的“伏火”方法,而到中唐的炼丹书《真元妙道要略》甚至以告诫的口吻说以硝石、硫黄、雄黄和蜜相合点燃,会产生强烈的火焰,会因此“烧手、面及烬屋舍者”。这被认为是第一个原始火药的配方。

从唐末到宋初,这种可以引发火焰甚至爆炸的方法从术士传到兵器制造者的手中,很快就用到了实战当中(当然应用是很少的),同时“火药”的名称也被人们所熟知。北宋时已经出现专门制作火药的制作厂,《武经总要》还记载了三种已投入到实战当中的火器配方。

火药是如何从炼丹房走向战争的?

北宋时的火药含硝量还是比较低的,因为这时候的火器并不是直接用来炸裂杀伤敌人,而是使其产生大火烧伤的人的列队,扰乱阵型,并释放毒气。而到了南宋时,在与完颜金人的对抗当中,产生了爆炸性的火器“铁火炮”(又名震天雷),使用投掷的方式,以杀伤威吓敌人。在两宋时代,火药除了杀伤能力,当然还因为其可以发出巨大的响声从而使得以骑兵为主的北方军队战马受到惊吓,即所谓的声音杀人,从而伺机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到了元末明初,此时的火药已经大大在战争中普及,大规模的被应用到野战,和集团作战当中。明初的兵书《火龙神器阵法》记下了十多种火器的制作方法,其中一些与现代的黑色火药配方非常接近,由铜铳射出的“飞炮”,可以开花的爆炸弹,尤其是在海上作战火器已经成为主力。

火药是如何从炼丹房走向战争的?

明代中前期,重达四五百斤的火铳已经较为常见,但是缺点就是太过于笨重,装填时间过长,制作艰难,从而大大降低了火药在战争中的应用。经过了正统年间的一次火铳的改革之后,中国本土的火器自此以后便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进步。而鼎鼎大名的葡萄牙弗朗机登上中国的战场,洋枪洋炮从嘉靖时便开始主导了中国火器形制的发展。

大概是在16世纪前期,葡萄牙人的“弗朗机铳”进入到中国的战争应用当中,弗朗机比起中国传统火炮最大的优点便是轻便,填充快。他的枪管是由子、母二套铳组成的,母铳大概有五六尺长,将子铳套在里面,弹发后可将子铳退出,将预先填充好的备用子铳放进母铳管当中,继续发射,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明代军队非常重视火药在战争当中的应用,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战斗力强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部队有接近一半的人配备着各式火器。到明朝末年,著名的荷兰红衣大炮(红夷炮)进入到中国的战场当中,成为后来清军攻城略地重要的倚靠。

火药是如何从炼丹房走向战争的?

然而开始于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大大隔绝了与外人的交往,西方的武器也被骄傲的满清征服者不屑一顾,到清代中叶时中国的火器进一步落后于西方的发展。鸦片战争开始时,被清廷倚为长城的八旗军在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之下溃不成军,致使敌人签下城下之盟。随后在对外战争的一系列失败当中,时人终于意识到不得不向外学习,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古人在追求长生不老的神奇仙药过程当中,却意外发现了毙人性命与瞬间的火药,从而被广泛应用到战争当中。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作为发明火药的国家,最终却反受其累,成为火药的被征服者,西人携带洋枪洋炮长驱直入,开启了国家百年的屈辱历史。一方面传统文化是反对所谓的“奇淫技巧”,然而现实中取乐喜庆的烟花爆竹反而应用广泛,这或许是中国文化中难以揣摩的意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