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本科生,為什麼還會被裁員?是去是留,這7條都是決定因素

近幾年,“裁員”這個詞讓所有職場人心感恐慌。

有人焦慮,“我連本科都沒考上,裁員的時候會先裁我嗎?”

也有人抱著僥倖心理,“我有XX大學XX專業的學歷,這可是張王牌呢,肯定不會被裁員吧?”

還有人困惑,“我還年輕,但是學歷不高,有必要去考個本科,拿張文憑嗎?”

那麼,職場人到了35歲,本科學歷到底還有多少分量呢?能在裁員時決定你是去是留嗎?

35歲的本科生,為什麼還會被裁員?是去是留,這7條都是決定因素

商業風險概念中的手割繩

我們先來算一下啊:

按照正常的18~19歲上大學,4年後畢業,22~23歲開始工作來計算。有本科學歷的人,到了35歲的年紀,一般已經工作了12~13年了。

就算中間因為生育或其他因素,產生了2~3年的斷檔,職場發展至少也有10年了。

那對於已經工作那麼久的人來說,學歷因素還重要嗎?

殘酷的真相是,已經很不重要了!

很顯然,學歷只是某種程度上的一個基礎門檻,大約只能起到10~20%左右的作用。即便是名校王牌專業的本科學歷,10年後充其量也只能佔到30%。

35歲的本科生,為什麼還會被裁員?是去是留,這7條都是決定因素

以文憑畢業快樂


那麼,其他的70~90%去哪裡了呢?

工作的年限越久,職位越往上走,企業領導者和HR考慮的因素就會越多,其中就包括你的文憑、專業技能、過往經驗、相關證書和綜合素質等。

1. 文憑,也就是本科學歷、研究生學歷,或者工作以後深造的MBA、EMBA等等。

2. 專業技能,也就是你工作的崗位所必需的硬技能,這個可以參考招聘信息上的職位描述,或者具體工作時的崗位職能。

3. 過往經驗,就是你過去在什麼樣的公司工作,民營企業、500強公司、國企,還是自己創業?具體又做到了什麼崗位,基層打雜、銷售、技術骨幹,還是團隊主管?

4. 相關證書,主要指的是跟工作相關的一些行業證書、職稱認證等等。

5. 綜合素質考量的就更多了,比如人脈資源、溝通表達能力、眼界格局……

僅僅是綜合以上羅列的這5項,本科學歷的優勢就很弱很弱了。


35歲的本科生,為什麼還會被裁員?是去是留,這7條都是決定因素

再考慮一些更復雜的因素呢?

比如你個人投入在工作中的時間和精力。

6. 有些職場人士(尤其是職場女性)在35歲時就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多重身份,除了工作者之外,還有母親/父親、妻子/丈夫,或者父母的女兒/兒子等。

角色一多,如果自己的能力又有限,處理不好多種多樣的關係,分攤到工作中的時間和精力自然就少了。

企業領導也不是傻子,如果你沒在工作中投入太多,反倒是因為工作時間久,人力成本(也就是工資)又高,他們自然不樂意。

這時候,哪怕你的工作能力有80分,可能都抵不過一個能力只有50、60分,同樣是本科學歷,但是精力更旺盛的年輕人。


35歲的本科生,為什麼還會被裁員?是去是留,這7條都是決定因素


還有外部的行業和企業因素。

7. 去年的經濟形勢不好,今年又趕上了新冠疫情,很多行業(比如外貿、旅遊、教育)都受到了很大影響。

尤其是一些體量小、抗風險能力差的小公司,或者是一些體量雖大、但非核心主幹的部門!

這時候企業要裁員,可能根本不會考慮某個員工的個人因素,都是人員直接減半,先淘汰剛跳槽進來的新人,其次是邊緣崗位的員工;或者是直接砍掉某一個部門,裁掉該部門的左右人。

遇到這種情況,職場人的學歷就更不會納入考慮範圍了。


再把話說回來,本科學歷在職場中重要嗎?

如果你沒有這個學歷,且所在的行業/公司又比較重視學歷,我仍然建議你去考一個本科,哪怕是在職文憑。

因為當你過不了學歷的基礎門檻時,很多鍛鍊、晉升或者加薪的機會,很可能會把你擋在外面,讓你遲遲得不到提高,進而影響前面我提到過的專業技能、經驗和綜合素質。


35歲的本科生,為什麼還會被裁員?是去是留,這7條都是決定因素


​總而言之,學歷很可能只是一把鑰匙,但卻不是什麼值錢的金鑰匙。

如果你沒有,或許連進門的機會都沒有。

但即便你有這把鑰匙,開啟一扇別墅的大門後,是在裡面做保安,還是做房主,這個差別可就大了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