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族"到"学霸":"崔"姓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从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崔"应该算得上是最为显贵的姓氏之一了。现在人提到崔姓,尤其在东北地区,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你是朝鲜族吗?"的确,在朝鲜族为数不多的几个辨识度极高的姓氏当中,"崔"姓是其中一个。

崔姓出身:姜太公嫡孙,齐丁公四子

实际上,崔姓出自姜姓,而姜姓可以直接追溯到炎帝。确切的历史记载是,《新唐书》、《通志》等都说,当年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有功,周朝成立后,被分封在今山东沿海一带建立齐国。周成王时,姜太公的儿子齐丁公本来要传位于嫡子季子(排行老四),但季子却让国于庶子叔乙(排行老三),也就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叔乙继位后,将弟弟季子封于崔地(今山东邹平一带),此后,季子的后人便长居这里,并以地名"崔"为氏,从而发展出今天的崔姓。

从

影视剧中的姜子牙形象

第一个"名人"崔杼:我是受害者!

崔姓在我国典籍中出现的也比较早,但是出名的由头却有点……(狗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了一个著名典故《崔杼弑其君》。齐国大夫崔杼(季子之后,崔氏在齐国一直身居卿大夫的高位)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国君齐庄公之后,利用自己的权势新立了齐景公。史官在史书上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杀之;换了前任史官的弟弟来,依然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怒杀之;再换了另一个弟弟来,依然从"崔杼弑其君"开始写起,崔杼终于慑于史官的正义与无畏,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作罢。

从

崔杼弑其君

以上是这个典故的后半部分。人们常常以此来称赞史官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敬业精神"和不畏强权、宁死不屈的正义感,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但这个典故的前半部分就少有人知了。崔杼作为齐国大夫,已是大权在握、富贵加身了,为什么还要做出弑君这等明摆着要被史官记一笔的"傻事"呢?

原来,齐庄公不但跟崔杼的妻子相好,常常去崔杼家里约会,而且还公开侮辱崔杼,明知是崔杼的帽子,却把它赐给别人。崔杼忍无可忍,终于趁齐庄公与妻子再次在自己家里约会时"闭门捉客",而且拒绝齐庄公"饶命"的请求。在齐庄公准备翻墙逃走时,令其中箭坠地而亡。看吧,崔杼是不是也挺憋屈的。同样是干坏事,明明是庄公不对在先,我被逼报复在后,他倒是一死了之了,凭什么我就得在史书上"遗臭"几千年?

从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勿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 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大唐帝国的荣耀里,有崔姓的身影

言归正传。崔杼在齐国独揽朝政多年后失势,崔姓转入鲁国继续为卿大夫。进入汉代,世袭了父亲"东莱侯"爵位的崔业,与弟弟崔中牟分别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和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定居。经过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发展,到了唐初,清河崔氏、博陵崔氏

这两个郡望与陇西李氏(今甘肃东南)、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和北京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荥阳)以及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宗",是当时社会上最为显耀的世家大族。

从

显耀到什么程度呢?仅仅在婚嫁方面,连当朝宰相、皇家子女想要与这五家结亲都未必能成功!"娶五姓女"成为了和"进士及第"、"修国史"相并列的具有唐代特色的文官奋斗目标之一。

女皇武则天上台以后,为了打压这些豪门大族的势力,曾规定五姓七望之间不得相互通婚。结果消息一出,不但激起了这些家族之间"突击结婚"的"浪潮",而且他们竟然以"皇帝不准我们通婚"为光荣!(唐代五姓七家的通婚情况,也是当今史学的一个课题。)

从

崔姓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顶峰。能够位列五姓七望之首,在婚姻市场上炙手可热,那是前代先人们积累的结果。唐代崔姓人最令人称道的,大概就是向"学霸"家族的成功转型了。南开大学夏炎教授曾经做过一组统计,在有唐一代,仅仅清河崔氏一脉,入朝为官的就有287人,其中有确切的入仕途径记载的是84人。在这84人当中,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唐朝"公务员"队伍的有68人。唐朝近300年历史(289年),共出了15位姓崔的宰相!

从唐高宗李治开始的唐朝皇帝们,为打击山东的旧族势力,不遗余力地发展和改良了对我国历史产生过极为重大且深远的影响的科举制度,本想通过科举制度,杀一杀山东大家族的威风,顺便为"公务员"队伍吸收点新鲜血液,结果人家完全是一副"水来土掩"的架势,孩子们根本不怕考!

从

诗圣杜甫广为传布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崔九",就是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的崔涤,"九"指排行第九;他的哥哥崔湜,是同朝的中书令。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从这首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当时崔姓的地位。至少这首诗明确地告诉人们,崔九和岐王(唐玄宗的弟弟)用的是同样的乐师,也就是诗的主人公——李龟年。一直到唐朝后期,唐文宗还在感慨,李家二百年天子,竟不如那些崔卢郑王!

从

宋代以后,崔姓的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历史上的崔姓名人,也大多以学者身份出现,很难说不受唐代"学霸基因"的影响。当今,崔姓在百家姓中位于第58位,也不时有公众人物出现。但总得来说,与唐代时崔姓的影响相比,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