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二十八)


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這一成語的意思是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典故出自西漢經學家、禮學家商丘人戴聖編著的《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什麼是人情?人情就是喜歡、憤怒、哀苦、恐懼、愛好、厭惡、慾望這七種情感。這七種情感用不著學習,人生來就有。什麼是人義?父親慈愛、子女孝順、兄長溫良、弟弟恭敬、丈夫守義、妻子聽從、長輩惠愛、幼輩順從、君王仁愛、臣子忠誠,這十點叫作人義。

“父慈子孝”這一成語便是由此而來。

“父慈子孝”是一種積極美好的道德倫理狀態和觀念,是一種即成的理念,“父慈”和“子孝”不是因為父慈所以才子孝的因果關係,也不是彼此互為條件,而是各自都應該這樣做。所以不能狹義、錯誤地去理解。如果狹義、錯誤地去理解,就會讓不行慈、孝的人找藉口。“父慈子孝”應該是出於人的本性理當這樣做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思想發端於“孝”,它是中國產生最早、影響最深的一個家族倫理範疇。“父慈子孝”被奉為儒家慈孝文化的經典,“孝”更被人們看作是道德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父慈子孝”涵蓋了長輩應該關心愛護晚輩以盡慈道,晚輩應該孝敬贍養長輩以盡孝道,這是義不容辭的道德,是我們人人都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因為這是家庭穩固的紐帶。雖然現代社會是以夫妻關係為主的核心家庭,但是和長輩的關係是否融洽,直接影響著核心家庭的穩固。因此,人人都應該傳承和發揚慈孝文化,以長輩對晚輩的慈愛體現親情愛意,以晚輩對長輩的孝敬弘揚家庭美德。父子關係、夫妻關係融洽了,家庭自然穩固、和諧。

同時,“父慈子孝”也是社會和諧的因子。社會是由一個個小家組成的,家是社會的細胞,直接反映著社會的發展情況。如果每一個家庭都是幸福的、和諧的,那麼整個社會也就和諧穩定了。因此,“父慈子孝”是人們的一種基礎道德。

有道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慈愛子女是人的天性。俗語說,父母不疼愛子女,子女就不能成人。可以說,天下的父母對子女沒有不慈愛的,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除非是精神不正常的人。因此,在當今社會,我們在倡導“父慈”的同時,更應該強調“子孝”。“孝”是誠敬,是責任,也是愛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自然情感。但有的人或許在一定條件下受自私自利的驅動,或許受社會不良人的影響,有的改變了自己的自然情感,產生了不孝。這是非常不應該的。不說別的,就說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養大,這一點就很應該讓子女敬重。

子女應該懷著敬意去孝順父母。推己及人,一個能夠孝敬自己父母的人,也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為後輩,孝更是一種責任,是對父母、家庭的責任。有責任感的人必定是有道德的人。對家庭的責任可以轉化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這樣,“私德”就能轉化為社會“公德”,進而提高整個社會、民族的道德水平。我們應該大力弘揚這種傳統文化的道德功能,促進社會公德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只有不斷髮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他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2014年3月27日)中還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特別是慈孝文化,來推進和諧家庭的穩固,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例句:“主聖臣賢,國之福也;父慈子孝,家之福也。”(《東周列國志》一○一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