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某個單位的副局長姓正,而正局長姓付,該怎樣稱呼他們?

路路視野

同一單位,局長姓傅,如傅潤國,而副局長姓鄭,如鄭安民,該如何稱呼、向別人介紹?既能區分清楚,又能避免尷尬,值得探究。

一、兩人不在一起時

因為中國的官本位思想,潛意識裡副職多想去掉“副”字而扶正,而且多一字麻煩而拗口,故通常可以省去“副”字,直呼(介紹)為“局長”,副職高興,且不會引起混淆。

二、兩人在一起時

既要區分清楚,不能產生歧義,又要照顧面子、情緒,所以,有時要嚴肅對待,有時又要模糊處理。分“稱呼”與“介紹”兩種情況。

1.稱呼。本單位內部,彼此熟悉,不會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

A.普遍可把傅潤國局長直呼為“局長”,前面不加姓氏;把鄭安民副局長呼為“鄭局長”,前面加上姓氏。這樣,既簡單明瞭,又符合“愈簡明愈重要”的用語習慣,皆大歡喜。

B.年齡長於局長、副局長,或與其相仿,可在模糊職務之前冠以名字,即“名字+模糊職務”予以區分,如“潤國局長”“安民局長”,以示親切。副局長也是局長,模糊稱呼職務有時難免有拍馬之嫌,但符合國情與用語習慣。

C.年齡小於局長、副局長,可取名字的單字,冠於模糊職務之前,即“名字之單字+模糊職務”,如“潤局長”“安局長”,以示尊重、親暱。有的字不合適單用,如“民局長”“國局長”。

2.介紹。向外人介紹,分正式與非正式場合。

A.正式場合。務必要介紹清楚,如“這是我們**局局長傅潤國同志。”或“這是我們**局傅潤國局長。”“這是我們**局副局長鄭安民同志。”或“這是我們**局鄭安民副局長。”

B.非正式場合。可以模糊,如“這是傅潤國局長。”“這是鄭安民局長。”按排名之先後順序介紹,不點出正、副職,別人也能理解;正職也可以強調、突出,副職作淡化處理,如“這是傅潤國局長,我們單位的一把手。”“這是鄭安民局長。”


北大屠夫陸步軒

這個問題其實老早就解決了。

某地某個局就是這種情況。局領導班子調整後,一下子來了兩位局長。正局長叫付明成,副局長叫鄭建林。剛開始大家叫著叫著感覺挺彆扭的,經常是臉紅到脖根叫聲局長儘快說事,管它正與副。辦公室主任聽在耳裡,急在心裡,絞盡腦汁想了三天三夜也沒能想出好辦法。白天拿著報表去兩個局長辦公室簽字時,那還行,不管哪個都叫局長。一旦出現兩個局長都在一起,又是介紹給不熟悉的其他人員時不免有些亂套。還好正的終歸是正的,氣質擺在那裡,明眼人一瞧便知。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辦公室主任偷摸著給各科室下達了個非正式文件,限大家三天之內拿出最好的稱謂,上交給他。被選中者,獎勵一年不用掃地。這可是個“好獎品”。每到掃地之日必須提前一個小時到達單位,這對愛睡懶覺的年輕人來說誘惑很大啊!

於是乎,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有些想好了要在嘴裡唸叨個幾十遍聽聽拗不拗口。有些翻字典找古詩,有點給孩子取名的作派。有些神神叨叨就像和尚唸經,直到下班也沒有一個好方案。還是回家去好好想吧!為了得到那個“獎品”,大家都竭盡全力在思索著。

三天過去了,還是沒有一個好方案。辦公室主任也沒閒著,東打電話討教,西翻《接待賓客禮儀》。怎麼前人就不給後人留下個參考呢!哎!辦公室主任嘴裡唸叨著:天下沒有姓fu的該多好啊!旁邊的辦事員小李說了一句:天下姓fu的局長永遠當副局長該多好!主任拿起書本敲小李的頭,“啪!”“哎吆!痛!痛!”“知道痛就靈清一點!”


小李摸著頭,翹著嘴:“幹什麼呀!都是些奴才相!乾脆就叫付明成局長,鄭建林副局長!”

辦公室主任嘴裡也念叨起來:“不行不行!稱呼太長了!拗口!不節約時間。”

“那就叫成局,林局!”小李說到。

辦公室主任唸叨了五遍,嘿!真不錯!好想法!妙啊!想不到這難題讓這臭小子給解了!接下去就是要讓兩位局長會心接受,以後就順其自然了。

下午開例會時,同事們早早就坐在會議室裡等。辦公室主任站在門邊迎接兩位局長。先來的是副的。“林局!”

副局長先是一愣,過了一秒鐘就想進去了,開心地拍了拍辦公室主任的肩膀,就走到主席臺入坐了。正局長大邁八字步朝會議室走過來。“成局!”“嗯?程局?啥時候我改姓程了?”


“成局!是這樣的,說得是成功的局長!”

“哦!哦!知道了!知道了!用心良苦啊!”說著正局長拍了拍主任的手臂,也向主席臺走去。

“稱謂風波”就這樣過去了,至於那“獎品”的事,辦公室主任忘得一乾二淨,小李還是輪著日子就來掃地,有什麼法子啊!誰叫自己心機不重呢!


千島湖FIRST哥

哈哈,不好意思,小公就姓鄭,所以總佔點便宜,當副職的時候,經常給人叫出了正職的感覺,好幾次也搞得頭有點上火,好在大家都熟悉,沒放心上。但面對這樣的問題,在一些細節上的確要注意,否則,極易得罪人,給自己工作和仕途埋下隱患。

那麼,如果一個局的局長姓付,副局長姓鄭,到底應該怎麼稱呼他們?

一、單位內部

同一個單位,大家比較熟悉,一般不會張冠李戴,怎麼叫,要看實際情況。

1、兩個人在一起時,有三種辦法:

A、一把手,直接叫局長,不帶姓;副職,直接以姓加職務“鄭副局”稱呼;

B、一把手,仍舊叫局長,不帶姓;副職,則以名字加職務“某某副局長”稱呼;

C、在單位是老資格或者年齡大點的,直接可以用名字加職務稱呼,如某某局長,某某副局長,一來親切,二來也方便區分。

2、兩個人不在一起時,該叫鄭局叫鄭局,叫付局叫付局,反正大家不會搞錯,無需特別擔心。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單位正職在場的情況下,作為下屬最好不要輕易省略其他副職職務中的“副”字,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煩。當然,如果單位一把手比較開明,不介意,另當別論。可誰知道他介不介意,萬一平常不介意,當天不開心又介意了呢?所以保險起見,還是以正常職務稱呼。

二、對外介紹

如遇外地單位來學習考察,介紹最好先點職務,再說名字,以同志結尾,以示正式和莊重。如:這是我們單位局長付某某同志;這是我們單位副局長鄭某某同志。

如是本地單位內部交流,介紹可以相對簡潔,直接以名字加職務稱呼。如:這是我們局付某某局長;這是我們局鄭某某副局長。

我是小公,專注公務員考試、任用、提拔等體制類問答,感興趣或有疑問諮詢的,可以關注私信我,我將提供全方位的權威解答


80後小公

其實這也不是啥出奇 事兒,兩個正副局長,我們都叫他局長不就完事了嗎?不至於惹出笑話來。

要說真正的笑話,我們單位那一班子領導的姓氏更是熱鬧,朱科長,郎主任,揚科長,侯科長,牛主任,熊科長,馬會計最後又來了個姓苟的廠長,望著這一群領導班的,大家想起來就想笑

咱們言歸正傳,還有說那兩個正付局長。

那個正局長他姓付,那個副局長他還姓鄭,正局長,副局長還真給弄顛倒了,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尷尬的,他們二人只不過是心照不宣,而唯一難為的就是那些拍馬屁的人,生怕叫錯了職務而受到責難。

我們按職務大小就叫他大局長,二局長不就完事了嗎?

中國的姓氏還真是千奇百怪,往往因為姓氏的問題,還真就把職務弄顛倒了,其實這也沒什麼,好賴的能讓人接受。

某婦聯機關一天來了一個退休的老頭,當保潔員,領導給大家介紹,這是新來的保潔員,姓龔,老龔,以後你們就叫他老龔吧!

這還叫那些個婦女們怎麼接受呢?


趙志軍001

這就是我們生活中, 顧慮太多了。這就是我們生活中,想的太多了。其實生活中,怎樣去尊重別人,怎樣去做事,真的是一個需要細細掂量的事情。在單位就更是這樣了。其實人的稱呼真的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不過是人的虛榮心。有些人當個廠長,當個經理呢,都喜歡叫自己老總或者董事長或者是大老闆。覺得很舒坦,豈不知,就是一個皮包公司。可你還別說,現實生活中還真的就有那些。重視大老闆的人,一聽說是老闆經理點頭哈腰的獻媚獻殷勤。所以說在人的稱呼上還真得注意,不管是正局長,副局長。都統稱叫局長就罷了。



伊春美食美客

這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現實中根本沒有什麼複雜的。因為本人就姓鄭,所在單位的領導的職位叫主任,所以就以主任的叫法來回答正副局長的問題,因為意思是一個樣的。

姓付和姓鄭的在一個單位同時任領導職位的情況不是很多,因為姓付的本身就很少,所以這種情況是小概率的。即使有,也不會出現特別難稱呼的問題,姓付的正職也不會被誤認為副職,姓鄭的副職也不會被認為是正職,一是兩人都清楚自己的職務,單位同事也分得清楚,不會亂的。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會說得更清楚一些。

現實中,所接觸的直接稱呼領導職務的主要是部隊和黨派機關,會把副字帶出來,如張副團長、張副主委,若鄭姓的在這樣的單位任副職,副字會被帶出來,如鄭副連長。而在一般的行政機關,副字一般不會帶出來。

我在單位是副主任,同事稱呼為鄭主任,只有已退休而關係又特別近的個別老領導可以開玩笑說:鄭副主任,或姓鄭的副主任,或鄭主任什麼時候都是正的,能開這樣玩笑的人是個別的。單位同事則稱呼為鄭主任或主任,偶爾也會帶上名➕主任,但不會直呼名字。

班子成員開會或聚在一起時,副職之間相互稱呼為某主任,或直接稱呼名,副職稱呼正職一般不稱呼名,只稱呼為某主任或主任,正職稱呼副職則更靈活些。

對外如何介紹職位有幾種情況:

正規會見時對外賓介紹:單位名稱➕姓名➕職位,不會把主任介紹為正主任。

正規會談對外省市客人介紹:姓名➕職務,因為客人知道單位和具體職能。

對普通來訪的客人介紹,一般會說這是某主任,有時也會用名字➕職務。

所有正式會議,都是依照職位的排名順序,每人的桌籤擺放在相應位置,不會亂坐的,所以本鄭主任不會坐到主任的位置上,那樣會被所有人恥笑的,為什麼?因為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這個回答希望你滿意,不清楚的問題可私信交流。


趣話歷史那些事

我認為這樣稱呼

對姓付的正局長,稱局長

對姓正的付局長,稱付局

介紹時這樣說: 這位是我們局長,這位是我們付局。

這種正付顛倒難辯的事,實際中確實存在,我原廠一車間有個正主任姓付,外單位來人,被介紹成付主任,他立即解釋: 《本人姓付》。

還有,西安有個秦腔古老劇社叫《易俗社》,該社有個名導劇編叫驥福記,他常做評委出面於電視節目,主持人多次介紹說《易俗社的驥福記》,但很多觀眾至今弄不清是驥福記還是驥書記。


琵琶嘴

稱謂語使用得當與否,與人際有很大關係。中國風俗中,有從大、從老、從高的心態,對同齡人可稱哥或姐,對年長者可稱伯伯或叔叔,對副職領導在正職不在場的情況下,最好不帶副字相稱。

可是天下往往有很多的巧事,姓付的是正職,姓鄭的是副職,姓甄的是代職,姓賈的是實職。在一個單位的職務裡,往往聚齊了使人稱謂尷尬的這麼幾個姓氏。

這是下屬在稱謂上大費周章,但是,不管怎樣變通,你總會碰到尷尬的場合,使領導不快,自己也很難下臺。

我認為,不要這麼複雜,按實稱謂,習慣成自然,如果領導不快,只能怨他的姓氏不對,也杜絕了以後會出現的尷尬景況。

有待網友們的評論!



迷路的精靈馬漢軍

不請自來。本不想回答,但瀏覽了一遍所有回答者的內容,竟無一人上路(一已之見,又傷眾了)。有的回答者還說題主是"吃飽了撐的"。網友同志!你說錯啦!人們是久在此環境中,對有些問題已是熟視無睹,見怪不怪了。這個問題出的似俗卻雅,可小中見大,微中知著的重要問題!//——就是咱們頭條,6月12日登發了"法律印象"一篇文章,題目:《中紀委:將"副職"叫成"正職"是語言賄賂!》。網友們!這不是個小問題吧?而是個比較嚴肅的問題。文章一開始說《中國紀檢監察報》刊文指出,給稱呼"戴高帽"中最常見的是將"副職"叫成"正職",有的同志為了"討好"上級,故意在稱呼中省略"副"字,以表示自己對上級的尊重。但這其中也不免有"奉承"心理,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一種語言賄賂。又說黨內稱呼並非小事,所以在《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規定,黨內要稱同志,不稱官銜。那麼,我們政府機關和社會上呢?亦應如此,起碼要實事求是的稱呼,不可摻水份,戴高帽,再熟視無睹,不當一回事,副就是副,正就是正,不可再有語言賄賂之嫌吧!如出現題目中的情況,就應實事求是地稱呼"鄭付主任"和"付主任"(部隊始終是這麼稱呼的),或簡稱"鄭付"和"主任"我看也行啊!//——1982年我當17年兵後轉業到地方。在部隊我師就有個姓鄭的副師長。一見面人人都稱呼他"鄭付師長"。現在都老退了,每逢見面,有時稱他為"老鄭",有時順口還稱"鄭付師長"。只是到地方後,從稱呼上就分不出正付職了。一開始不習慣,可大家都對付職按正職稱呼,你非要再給人家加個"付"字,確實顯著不尊重、輕視人家之意呀!主要還不是想"語言賄賂"不賄賂,隨大流,不約而同的叫法呀!現在黨已正式提出這個問題,我們就應積極響應,堅決改正。


綠肥紅瘦ZLZ

你說的這個問題現實生活中的確是有,曾經9以前的單位就是這樣,書記姓付,副書記姓鄭,有時候的確鬧出了笑話,讓人搞的啼笑皆非。當時有一個人到單位找書記,他並沒有說找姓付的書記,而是說找副書記,直接把他領導姓鄭的副書記辦公室了,但他的確是找姓付的書記。

在單位也經常會把名字帶上,這樣大家也好分別叫哪位書記,這樣稱呼大家也都習慣了,也不會鬧笑話了,來人辦公室也會問一下來訪者,是找姓付的書記還是小姓鄭的副書記,這樣大家都再也沒有弄錯過了,也沒有再鬧出笑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