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扁鵲見蔡桓公來到二零二零年

近日,無意留意到《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章,其中很多道理放在當今社會,例如我們經歷過的,也看過很多的職場劇集,都頗有深意。

扁鵲見了蔡桓公三次,前兩次提了意見,而不得見,後一次,沒有任何言語,說明蔡桓公即將壽終。這種現象,那我們放在我們的企業、公司一樣,員工好比扁鵲,開會好比診脈,老闆好比蔡桓公,治療方法有了,最後老闆說不用了,一次兩次三次,頻繁如此,員工耗盡了時間與精力,那個時候,大家也都明白了,單位需要的不是藥房,而是形式,最後的結果呢?最後員工不信任了單位,單位覺得員工不說實話了,惡性循環。

對於發現公司中的很多問題,很多高管或者老闆都喜歡聽好話,奉承的話,有些公司其實已經病入膏肓了,他們還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很多老闆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想法就是任何人的意見。

很多高管一方面用人朝前,好話說盡,不用人朝後,出了問題,這個我們需要同舟共濟,團結一致,共度難關了之後,功勞和苦勞,都是某些高管了,久之,死的都是大家,而不是單單某個個人。

當扁鵲見蔡桓公來到二零二零年

以下文言文原文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