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扁鹊见蔡桓公来到二零二零年

近日,无意留意到《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其中很多道理放在当今社会,例如我们经历过的,也看过很多的职场剧集,都颇有深意。

扁鹊见了蔡桓公三次,前两次提了意见,而不得见,后一次,没有任何言语,说明蔡桓公即将寿终。这种现象,那我们放在我们的企业、公司一样,员工好比扁鹊,开会好比诊脉,老板好比蔡桓公,治疗方法有了,最后老板说不用了,一次两次三次,频繁如此,员工耗尽了时间与精力,那个时候,大家也都明白了,单位需要的不是药房,而是形式,最后的结果呢?最后员工不信任了单位,单位觉得员工不说实话了,恶性循环。

对于发现公司中的很多问题,很多高管或者老板都喜欢听好话,奉承的话,有些公司其实已经病入膏肓了,他们还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很多老板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想法就是任何人的意见。

很多高管一方面用人朝前,好话说尽,不用人朝后,出了问题,这个我们需要同舟共济,团结一致,共度难关了之后,功劳和苦劳,都是某些高管了,久之,死的都是大家,而不是单单某个个人。

当扁鹊见蔡桓公来到二零二零年

以下文言文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