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魏延,為何落得跟韓信一樣的悲慘下場,別被《三國演義》騙了

三國亂世,有袁紹這種公侯世家的人,出來爭奪天下,也有劉備這樣的布衣,也想效仿劉邦成就一番偉業。亂世之中的機遇很多,給每個人的選擇也是玲琅滿目。天下之大,有想做主公的人,也有隻願意追隨別人的人,譬如諸葛亮這種近乎仙妖級別的人,他就從沒有想過自己拉起一支隊伍,去和曹操他們爭奪天下,不論是在臥龍崗還是在顛沛的逃亡路途中,諸葛亮給自己的定位永遠都是輔佐一個有仁德的天下之主。

當然,除了諸葛亮,像是荀彧、龐統,也都是這樣的心思,除了這些文人謀士,關羽這種不世出的神人,也一樣是甘為人下。而作為追隨別人的人,最為重要的就是能夠遇到一個好的東家,能夠得到領導的重用,不讓自己有懷才不遇的感慨。諸葛亮一心追隨劉備,劉備作為主公,也將諸葛亮視為亦師亦友,關羽在曹操處始終保持著對劉備的忠心,後來關羽被殺,劉備平生第一次快意恩仇,舉國之力討伐東吳,最後甚至還在抑鬱中死去,這些都是知遇之恩。

名將魏延,為何落得跟韓信一樣的悲慘下場,別被《三國演義》騙了

諸葛亮和關羽得到的這種待遇,是做部下的人都夢寐以求的,但是卻並不是誰都能這般順遂,就比如魏延,他有韓信之才,卻也是最後落得個和韓信一樣的悲慘下場,千百年來人們對魏延的評價是兩極化的,有人說他是咎由自取,因為在演義中諸葛亮一再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最後也得到了證明。也有人說魏延根本就是在諸葛亮一而再再二三的逼迫下,最後不得已才做出了反事,但是究竟歷史的真相是如何呢?

魏延本來是鎮守蜀地的將領,在劉備入蜀之後,他沒有做抵抗,而是認為劉備是漢室後代,並且深具民心,因此直接就領著自己的部將前去投奔了劉備,在劉備的手下也是頗受劉備的信任。在這個時期,可以算作是魏延人生的上升期,一個有抱負有能力的武將。魏延本身就頗具將才,基本上只要他領兵出戰,那都是大捷而歸。

名將魏延,為何落得跟韓信一樣的悲慘下場,別被《三國演義》騙了

後來劉備做了漢中王,要離開漢中去往成都,但是漢中是一個非常緊要的要塞,如果漢中有失,那麼蜀地將不能再憑藉地險拒守,因此讓誰來鎮守漢中,是一個無比重要的事情,在劉備還沒有做決定之前,所有的將領都暗地裡認為劉備肯定會派情同手足的張飛去督守漢中,就是張飛自己,也是不加掩飾的認為自己將會成為漢中太守的不二人選,到了劉備宣佈讓魏延而不是張飛做太守後,所有人都為之驚訝,(······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魏延得到劉備的如此器重,這是作為部下最為舒心的事情,所以這時的魏延是順風順水的,到了劉備登基為帝后,魏延也被封侯,進拜為鎮北將軍,後來在司馬懿攻打漢中時,魏延在守城之戰中立下大功,得到了“假節”的尊崇待遇,但是所謂的月滿則虧,魏延已經做到了人臣所能做到的極致,很快他的人生就要迎來一片愁雲慘霧,給他的人生增添霧霾的,就是諸葛亮。


名將魏延,為何落得跟韓信一樣的悲慘下場,別被《三國演義》騙了


魏延和諸葛亮的羈絆在《三國演義》中是被小說家渲染的淋漓盡致的,在劉備為了躲避曹操的進攻,領軍逃亡到襄陽城下時,鎮守襄陽的劉琮不敢放劉備入城,是魏延不顧禁令,執意打開城門,要劉備入城,但是劉備卻怕連累城中百姓,沒有領取魏延的好意。後來關羽攻長沙,魏延作為韓玄的手下,自己殺掉韓玄,迎接關羽的軍隊進入長沙,自己去投奔劉備,劉備非常歡喜,可是旁邊的諸葛亮卻要讓左右把魏延給綁縛出去斬殺。

因為兩次的事情,讓諸葛亮料定魏延是腦後有反骨的人,劉備為之求情,諸葛亮這才作罷。但魏延的好意投奔,就差點遭受到殺身之禍,可想而知他心裡該是多麼的憤慨。魏延被說成腦後有反骨,但是在演義中,曹操親自在陣前勸降魏延,不料魏延竟然拔箭出射,傷了曹操的面頰,也正是這樣的表明忠心,讓他更加受到劉備的重用,以至於把關中這樣的地方交給他來把守,不過劉備的重用卻絲毫不影響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

名將魏延,為何落得跟韓信一樣的悲慘下場,別被《三國演義》騙了

演義和正史中,都提及了魏延的一個計策,那就是“子午谷奇謀”,魏延很正式的請求諸葛亮給他精兵5000人,從褒中出發,沿著秦嶺東面,走子午道向北,不到十天時間就可以到達長安。並且說守城的夏侯楙本就是一個膽小而沒有計策的人,不過就是憑藉著曹操女婿的身份,才能夠得到擔當守衛長安的重任,如果聽到自己領著起奇兵來攻,夏侯楙也必定是坐船逃跑,剩下的不過都是一些文臣而已,如果依照這樣的行兵,那麼不過二十天,咸陽以西就能一舉而定了。

可是諸葛亮卻全盤否定來這個方法,認為魏延的計策太過兇險。諸葛亮和魏延本來就是性格迥異的兩個人,在《三國志》中,也寫明瞭魏延覺得自己在諸葛亮的手下本就是懷才不遇,不能夠全面施展自己的才華,認為諸葛亮太過膽怯,他每次想要自己獨領萬人和諸葛亮異道行軍,可是卻每每被諸葛亮所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魏延在諸葛亮的手下是憋屈的,但是他卻依舊是忍氣吞聲,如果魏延想反蜀的話,光是進獻關中之地就能夠讓他在魏國享受很高的待遇,可是魏延卻沒有這樣做。

名將魏延,為何落得跟韓信一樣的悲慘下場,別被《三國演義》騙了

亮自覺自己天不假年,陽壽無多,於是便想在自己死後,妥善的安排身後的事,可是諸葛亮卻將魏延排除在機密事之外,只和楊儀、費禕做商議。楊儀是魏延最為討厭的人了,兩個人的關係形同水火,雖然都是蜀國陣營,可是卻比仇敵還要不能相容,如今諸葛亮將身後事交給了楊儀,那就已經是埋伏下了魏延此後悲劇的種子。

在《封神演義》中,諸葛亮為了軍國大事,想作法借幾年的壽命,可是在關鍵時候,卻因為魏延的闖入而將主燈碰翻,以至於諸葛亮只能是借命失敗。演義中的魏延的確是有些壞事之嫌,可是卻和歷史是有出入的。魏延已經是得到了一個人臣所能得到的所有,根本就沒有任何理由去反蜀,諸葛亮對於魏延的排擠,如果牽強附會的說是為了提防魏延做出對蜀國不利的事情,那在劉備死後,魏延又怎麼可能還每次隨軍出征呢?

名將魏延,為何落得跟韓信一樣的悲慘下場,別被《三國演義》騙了

在諸葛亮死後,依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軍中的大小事情都是楊儀做主,楊儀沒有及時的宣佈諸葛亮的死訊,而是派出費禕去打探魏延的口風,向魏延透露諸葛亮的退軍安排。魏延聽到諸葛亮的方案,大為不滿,他說:“就算是丞相死了,但是還有我們,只要派人去把丞相的靈柩運回成都就可以了,我們身受重任,當繼續擊賊,怎麼可以因為一個人的死就罷軍返蜀呢?再說我魏延怎麼會替楊儀那種人做斷後的將領!”魏延自作主張,和費禕商定諸葛亮死後,繼續領兵攻魏,絕不退兵,只是魏延沒有想到,費禕就是來探視魏延之心的。

如果細看魏延的話,是十分有道理的,所謂“兵者,國之大事”,諸葛亮的死和國家大事哪個輕哪個重,魏延的判斷不能說是有錯的。在費禕走後,魏延醒悟過來,他趕快派人去看楊儀的動向,發現楊儀果然是在號令大軍撤退,魏延這下怒不可遏,他領兵將歸途的路全部給燒燬了,然後上表劉禪,說是楊儀反叛,而楊儀也上表說是魏延反叛,劉禪選擇相信了楊儀。

名將魏延,為何落得跟韓信一樣的悲慘下場,別被《三國演義》騙了

魏延如果此時想要反蜀,領兵投魏就可以了,可是他卻是親自率兵追趕楊儀,楊儀仗著有諸葛亮的遺命,煽亂魏延手下的士兵,讓魏延失去了軍心,最後只能是領著幾個兒子逃亡向漢中,不過還是被馬岱所殺。魏延死後,楊儀將他夷滅三族,算是出了一口惡氣。雖然魏延被指認為叛亂的惡名,可是他不向北逃而是南擊楊儀,讓很多蜀將都為魏延抱屈。

演義中的魏延,按照諸葛亮的“反骨”判斷,最後死的方式驗證了諸葛亮的話,但是這只是小說之言,當我們去看魏延在蜀國的一生,我們是找不出他有任何不忠的跡象的,之所以為諸葛亮所排擠,只能是二人的行事風格太過不同。諸葛亮生性穩妥,凡事要十拿九穩,才肯付之實行,而魏延卻不同,他有著韓信一樣的怪才,能夠去做高風險高回報的事情,大概在諸葛亮的眼中,這樣的人很容易給蜀國帶來意料之外的風險,所以寧願把身後事託付給文吏楊儀,也不願意讓魏延獲得軍政大權,魏延的失敗,只是因為他在諸葛亮這裡所受到的信任,並不如諸葛亮在劉備那裡所受到的信任,真的是時也命也,令人惋惜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