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地方戲: 何時處處聽“鄉音”

​​薪火相傳地方戲

非遺地方戲: 何時處處聽“鄉音”

非遺地方戲: 何時處處聽“鄉音”

非遺地方戲: 何時處處聽“鄉音”


“海興南鑼,是土生土長的劇種,從孕育到產生和發展,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最初是明萬曆年間流傳在當地的民間小曲——《打棗杆》脫胎衍變而來。因其主要打擊樂器廣鑼(俗名‘鐺子’),所以北方人便稱之為‘南鑼’。”談及即將代表河北省參演2020年“戲曲百戲盛典”的海興南鑼劇《頂燈》,參與創新創作的我市戲曲編劇趙憲坡,一語道破這一非遺地方戲的傳承脈絡。

在趙憲坡的敘述中,記者瞭解到,作為省非遺,南鑼劇在海興流傳甚廣,各村民間藝術團體、業餘劇團都有此劇,各鄉鎮集市廟會、逢年過節更是必演劇目,百姓喜聞樂見。不過,在傳承過程中,隨著時代變遷,南鑼劇也曾處在消失的邊緣。

“客觀環境的轉變,以及當下觀眾欣賞角度和水平的差異,加上作品本身始終沒能脫離秧歌劇等原因,南鑼劇的發展與傳承曾經面臨著挑戰,現在經過創新創作,南鑼劇又煥發出新的生機。”從事戲曲編劇多年,趙憲坡掌握了有關南鑼劇的大量資料。

過往輝煌成功,曾經傳承困境,今天正在創新發展,南鑼劇的興衰史,也代表著其他滄州非遺地方戲的現實境遇。

“滄縣木板大鼓是國家級非遺,遺憾的是現在老藝人健在的不多了,登臺演出的多是18週歲以下的孩子,中青年演員中就四五位能唱,出彩較少,存在傳承斷代現象。”滄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劉金芳說,極具地域特色的滄縣木板大鼓,保護和傳承形勢嚴峻。

在滄州眾多地方戲中,滄縣木板大鼓、河間西河大鼓、青縣哈哈腔、海興南鑼劇等都已經入選國家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地方戲傳唱了數百年,它們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


文化價值穿越時空


“咱們的木板大鼓全國獨一無二,擁有400多年曆史。另外,西河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都是從滄縣木板大鼓演變過去的,可以說滄縣木板大鼓是它們的母根。”滄縣木板大鼓傳承人王銀傑用“母根”來形容滄縣木板大鼓的文化價值。

非遺地方戲有一方水土的滋養,同時又能折射一方地域的風土人情,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是地方文化的藝術表現,也是我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縣哈哈腔在明末清初就已經形成。它跟河北梆子是一個板腔體,主要特點就是通俗易懂,唱到快時好似萬馬奔騰,唱到慢時,又像小橋流水。青縣、獻縣、河間、南皮這一帶最為流行。哈哈腔每到一個演出地,觀眾都叫好。之前在河間、滄縣演了20天,最後撤臺時,觀眾還不讓走,又清唱了兩小時。”青縣哈哈腔傳承人劉宗發多年來一直在堅守,最大的動力就是來自鄉親們喜歡。

非遺地方戲通俗易懂,往往能夠起到寓教於樂的教化作用,比如即將在“戲曲百戲盛典”上演的曲目南鑼劇《頂燈》,就有勸人不要賭博的劇情內容。

“海興南鑼劇唱腔汲取了大量的海興地方民間說唱藝術,演唱舒展悠揚,表演伴有雜技、武術、舞蹈等動作,道白是海興地方方言土語,劇情多體現海興一帶民俗,傳統劇目演員大多為一醜一旦,演出滑稽、幽默,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教育人們尊老愛幼、積德行善、勤勞耕織、尚文進取等。”趙憲坡說。

另外,這些優秀的地方戲也為其它藝術形式提供了養分。“許多人們熟知的音樂作品都有地方戲的元素,比如節奏輕快的女生小合唱《放風箏》就是改編自河北三大民間秧歌之一的南皮落子。”中國音協會員褚玉生說,“這些優秀的非遺地方戲,是前輩們留下來的寶貴遺產,代表著這片土地上的豐富文化,藝術工作者有責任守護好這些文化遺產,將其發揚光大,留給後世子孫。”

何時處處聽“鄉音”

“海興近幾年文學藝術創作的繁榮,給南鑼劇帶來了希望。特別是通過對南鑼傳統劇目《頂燈》的整理、改編和新編現代戲《豆腐王》的亮相,無論角色、行當、戲文詞格、唱腔音樂,還是文武場、鑼鼓經等,都在繼承的前提下有了新的突破,並開始從無板式向有板式發展,終於使之成為比較完美的南鑼戲曲,為南鑼發展闢出了新路。”趙憲坡認為,傳承非遺地方戲任重道遠,需要傳承人、保護單位、業界專家等各有關方面一起努力。

在這方面,滄縣木板大鼓的保護、繼承和發展,值得學習和借鑑。

“1999年,在木板大鼓還沒有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時候,我們就開始了對它的保護。到了2003、2004年,我們的木板大鼓培訓機構成為省裡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工程試點單位。2006年,它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滄縣對木板大鼓的傳承非常重視,從2002年開始,舉辦首期木板大鼓培訓班,年年舉辦古韻書場,每年拿出一個多月的時間,有時是一個半月。2007年,滄縣成立了木板大鼓傳習所,從那時開始舉辦木板大鼓培訓班。木板大鼓老藝人們白天教學生,晚上在縣禮堂廣場說書,每年都要舉辦消夏演出,平時還要下鄉巡迴演出。如今開展木板大鼓進校園活動,也為培養新生力量奠定了基礎。”劉金芳說。

除此之外,唱響非遺“鄉音”還可選擇抱團發展和開展線上推廣。一方面,可以由相關部門統一協調,成立地方戲聯盟,開展藝術交流,培訓人才,擴大影響;另一方面也可借勢互聯網進行線上傳播,目前在線直播平臺關注度很高,可以把地方戲中的優秀劇目,通過網絡直播,實現跨區域推廣。總之,未來非遺地方戲的發展,必須結合時代特點創新發展,只有這樣才會讓地域性戲曲藝術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