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你不承擔風險,你就是最大的風險

職場上,你不承擔風險,你就是最大的風險

鵬鵬畢業後進了一家大型策劃公司,負責文案,鵬鵬認為:只需要負責自己分內的事情就好。其他超出我工作範圍的事情,我不想管也不敢管。

跟他同一時期進公司的小宇,則和他正相反。他不但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做好,還會幫著前輩同事做其他瑣碎的事情。

鵬鵬覺得小宇傻,他認為小宇自己的領域都沒做的出類拔萃,就貪心地給自己攬了更多,沒有那金剛鑽攬什麼瓷器活。

三年後,鵬鵬還在原來的文案崗位上,只能做別人安排的事情,寫寫文案,做做PPT。小宇卻一躍成為了公司的副總,他能力出眾,是老闆的得力助手,公司的各個部門的工作,比如文案、策劃、執行、招商等等,他都懂。

職場上有一類人,“兩耳不聞公司事,只耕自己三分地”。他們安心地做個小小的螺絲釘,總是心存僥倖的認定:不承擔風險,就不會有風險。

殊不知,你不承擔風險,你自己就是最大的風險。

職場上,你不承擔風險,你就是最大的風險

一、為什麼螺絲釘人才面臨的風險更大?

為什麼螺絲釘人才面臨的風險更大?原因有以下幾點:

1、陷入認知誤區

螺絲釘人才都會有這樣的認知誤區:踏踏實實做好分內的事,不節外生枝摻和其他的事。他們認為不承擔風險,風險就不會找上我。


2、缺乏風險意識

不關注其他人的成長,不關注公司的發展,不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做打算。

長此以往,他們的風險就出來了。

只能做自己分內擅長的事,沒有全局觀,不懂得參照目標。沒有擔事的決心和能力,

只能日復一日做著簡單重複的事。


3、缺乏長期視角

缺乏長週期視角的人,非常短視,根本不考慮未來的問題,導致跳槽拿不到offer,自己想出去創業承擔不起風險,想承擔大項目,以前沒負責過,領導也不敢交給你;公司裁員時,不先拿你開刀拿誰開刀?!

互聯網迅速發展,如今已經是vuca時代,vuca意味著複雜、模糊、不確定性。信息更迭速度瞬息萬變,再也不是一個經驗流傳好多年的時代了。大家都在解決層出不窮的複雜問題,你還在舒適區裡做簡單的事。

職場上,你不承擔風險,你就是最大的風險

心理學有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三圈理論。舒適區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越來越小。因為外界環境總會發生變化,你需要不斷擴大舒適區,來確保舒適區的動態穩定。如果不繼續擴大舒適區,勢必會無處可去。

你覺得你的風險大不大?

他們從沒有問過自己:如果有一天忽然被公司辭退了,你還能做什麼養活自己?

潮水退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

職場上,你不承擔風險,你就是最大的風險

二、未雨綢繆,如何抵禦職場風險?

職場風險一般指的是工作本身的必要風險。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勢必會有一些風險存在。

比如團隊協作溝通不暢,項目出現問題等等。

我有3點建議,可以用來抵禦工作上的風險。


1、不要陷入具體的事情中

執行者和管理者最大的區別,就是視角切換。執行者只能看到自己負責的那一部分,管理者卻有系統思維來統籌全局。

如果落入具體的事情中,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要知道,每個小部分最終都是要鑲嵌進一個整體中的。

2、風險識別;孕婦效應

心理學有個詞叫做孕婦效應,意思是一些偶然因素會隨著你的關注而讓你覺得是個普遍現象。當你懷孕之後,你才會注意到大街上有很多孕婦。而在此之前,你都沒有注意到。

同樣,風險中也有“孕婦效應”。

如果風險已經發生,卻覺察不到,那麼也是個風險。

你需要不斷學習,瞭解事物發展的規律,具備一些基本解決問題的能力。

3、4種風險防範方法

之前有一則新聞,河北高速公路收費站取消,一位36歲的體制內收費員訴說自己的無奈和不滿。

“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都耗費在這兒了,學什麼也不會了,人家喜歡20多歲了,我們的經歷都給收費站了,我只會收費。”

這是缺乏風險防範意識的後果。

其實,古人一早就有這種風險防範的意識。

前有《黃帝內經》的“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後有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憂患這個詞,在現代就叫做“風險”。


常見的風險防範有4種方式:

第一種是減小。通過一些手段減小風險。比如說收費員可以在閒暇時,自己學習一些其他的知識,來發展副業。

第二種是轉移。這個比如說收費員購買的各類保險,就有保險替我們分擔額一部分風險。

第三種是消除。當收費員如果有全局視角,能早早地覺察到人工收費站銳減的趨勢,那麼可能會及時止損,換一份工作。

第四種是承受,就是收費員新聞裡的處境,最差的一種,不做任何準備,只能承擔結果。


系統思維,風險識別,風險防範這三步,就能防範工作中大部分的風險。

但除了工作本身的風險,還有自身發展風險,這應該如何應對?

不做螺絲釘人才,要做U盤型人才。

職場上,你不承擔風險,你就是最大的風險

三、不做螺絲釘人才,要做U盤型人才

王以超,被稱為“跳槽最頻繁”媒體人,因為他8年換了8份工作。

媒體從業14年,忽然辭職,換了好幾份工作:從紙媒到主編,從京東公關部到P2P行業、從樂視到36氪副總裁等等,他從未停下過自己前進的腳步。

更有意思的是,王以超離職後,互聯網發展,紙媒發展開始衰退;公司被收購;樂視破產。

但是這些大環境的變動,絲毫沒有影響到王以超的跳槽,他保持著高速跳槽的頻率,迅速進入不同的公司行業為其提供價值。

羅振宇提到過“U盤型人才”,特點是自帶信息,即插即用,快速對接,隨時抽離。王以超可謂是“U盤型人才”的典範。

如何成為一個“U盤型人才”?

1、認知思維:打破習慣性防衛,擴大舒適區

習慣性防衛是人的本能,一般有兩種表現:一是不敢或不願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怕遭到他人反對和攻擊;二是當有新事物出現時,不願承認別人比自己懂得多,一味維護自己的觀點。

習慣性防衛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我有個朋友想減肥,自己運動了一陣子沒有效果。我給她推薦了一個專業營養師,她立刻拿出懷疑的口吻道,“營養師靠譜嗎?減肥不就是少吃多動。我害怕可能有什麼副作用。”

拿自己的業餘質疑人家的專業,不怕肥胖帶來的副作用,反而擔心減肥的副作用。

想要打破習慣性防衛,需要首先有空杯心態。

無論別人說什麼,不要驕傲自滿,不要認為“不就是……”,這種簡化思維會害了你。

用一種放空的狀態,虛心地接納超出自己認知之外的思維和事物,再加入自己的思考進行篩選,逐步走出舒適區。


2、長板效應:將優勢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這個時代缺少全才,但全才必定是鳳毛麟角。

大多數如果能找到自己的一個優勢深耕下去把它做到極致,已經是非常不易。

有人會說,我找不到自己的優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明確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將自己的專業和興趣結合起來,找準定位,打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

可以先從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一點點迭代做出成果,逐漸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我有個朋友是初中老師,多年來一直在體制內教學。眼看著職業生涯遇到了瓶頸,工資漲不上去,自己還熱愛教書育人。怎麼辦?

她發現自己有多年中考指導經驗,就嘗試著幫助一下孩子做中考規劃,不少孩子因此成績有很大進步。後來她成為了一名中考提分規劃師,在教學之餘,還能幫助其他人解決問題。

人生不過是一場取捨,與其想著補救短板,不如讓長板更長,把重心放在逐步變成你核心競爭力東西上,利用互聯網時代的便利放大自己的優勢。

3、多元思維:跨界思考,學會提問

互聯網時代給人類帶來了便利,職場不再只是單賽道,上班族、自由職業者等職業越來越多。只要有網,有一部手機,足不出戶,也能完成工作。

信息更迭瞬息萬變,新興事物層出不輕,經驗積累開始變得微不足道,唯有多元思維能應對未來複雜世界的問題。

如何培養自己的多元思維?

俗話說:太陽底下無新事。

許多新興事物的問題,本質和過去的舊問題沒什麼不同。關鍵是你能找到這些問題的共同本質,先來類比,進行解決。

因此,平時遇到事情,不要只停留在具體問題的表象上,而是通過提問的方式能抽象出更本質的問題。將問題歸類,用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多元多維原理進行分析解答,這才能大大提升自己的能力。

有了多元化思維,無論什麼問題,都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這樣,無論什麼領域,都能快速適應,快速融入。

職場上,你不承擔風險,你就是最大的風險

結語

要成為U盤型人才聽起來並不難,但想到和做到之間,還有無數個刻意練習的差距。

你要慶幸,這個時代,真正思考的人並不多。

當你已經開始有危機意識,開始遠離舒適區,開始覺察未來的趨勢,你就已經踏上打造核心競爭力的路途,也有勇氣迎接複雜的變化和自己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