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你不承担风险,你就是最大的风险

职场上,你不承担风险,你就是最大的风险

鹏鹏毕业后进了一家大型策划公司,负责文案,鹏鹏认为:只需要负责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好。其他超出我工作范围的事情,我不想管也不敢管。

跟他同一时期进公司的小宇,则和他正相反。他不但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还会帮着前辈同事做其他琐碎的事情。

鹏鹏觉得小宇傻,他认为小宇自己的领域都没做的出类拔萃,就贪心地给自己揽了更多,没有那金刚钻揽什么瓷器活。

三年后,鹏鹏还在原来的文案岗位上,只能做别人安排的事情,写写文案,做做PPT。小宇却一跃成为了公司的副总,他能力出众,是老板的得力助手,公司的各个部门的工作,比如文案、策划、执行、招商等等,他都懂。

职场上有一类人,“两耳不闻公司事,只耕自己三分地”。他们安心地做个小小的螺丝钉,总是心存侥幸的认定:不承担风险,就不会有风险。

殊不知,你不承担风险,你自己就是最大的风险。

职场上,你不承担风险,你就是最大的风险

一、为什么螺丝钉人才面临的风险更大?

为什么螺丝钉人才面临的风险更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1、陷入认知误区

螺丝钉人才都会有这样的认知误区:踏踏实实做好分内的事,不节外生枝掺和其他的事。他们认为不承担风险,风险就不会找上我。


2、缺乏风险意识

不关注其他人的成长,不关注公司的发展,不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打算。

长此以往,他们的风险就出来了。

只能做自己分内擅长的事,没有全局观,不懂得参照目标。没有担事的决心和能力,

只能日复一日做着简单重复的事。


3、缺乏长期视角

缺乏长周期视角的人,非常短视,根本不考虑未来的问题,导致跳槽拿不到offer,自己想出去创业承担不起风险,想承担大项目,以前没负责过,领导也不敢交给你;公司裁员时,不先拿你开刀拿谁开刀?!

互联网迅速发展,如今已经是vuca时代,vuca意味着复杂、模糊、不确定性。信息更迭速度瞬息万变,再也不是一个经验流传好多年的时代了。大家都在解决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你还在舒适区里做简单的事。

职场上,你不承担风险,你就是最大的风险

心理学有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三圈理论。舒适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越来越小。因为外界环境总会发生变化,你需要不断扩大舒适区,来确保舒适区的动态稳定。如果不继续扩大舒适区,势必会无处可去。

你觉得你的风险大不大?

他们从没有问过自己:如果有一天忽然被公司辞退了,你还能做什么养活自己?

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职场上,你不承担风险,你就是最大的风险

二、未雨绸缪,如何抵御职场风险?

职场风险一般指的是工作本身的必要风险。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势必会有一些风险存在。

比如团队协作沟通不畅,项目出现问题等等。

我有3点建议,可以用来抵御工作上的风险。


1、不要陷入具体的事情中

执行者和管理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视角切换。执行者只能看到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管理者却有系统思维来统筹全局。

如果落入具体的事情中,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要知道,每个小部分最终都是要镶嵌进一个整体中的。

2、风险识别;孕妇效应

心理学有个词叫做孕妇效应,意思是一些偶然因素会随着你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当你怀孕之后,你才会注意到大街上有很多孕妇。而在此之前,你都没有注意到。

同样,风险中也有“孕妇效应”。

如果风险已经发生,却觉察不到,那么也是个风险。

你需要不断学习,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具备一些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

3、4种风险防范方法

之前有一则新闻,河北高速公路收费站取消,一位36岁的体制内收费员诉说自己的无奈和不满。

“我今年36岁了,我的青春都耗费在这儿了,学什么也不会了,人家喜欢20多岁了,我们的经历都给收费站了,我只会收费。”

这是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后果。

其实,古人一早就有这种风险防范的意识。

前有《黄帝内经》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后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这个词,在现代就叫做“风险”。


常见的风险防范有4种方式:

第一种是减小。通过一些手段减小风险。比如说收费员可以在闲暇时,自己学习一些其他的知识,来发展副业。

第二种是转移。这个比如说收费员购买的各类保险,就有保险替我们分担额一部分风险。

第三种是消除。当收费员如果有全局视角,能早早地觉察到人工收费站锐减的趋势,那么可能会及时止损,换一份工作。

第四种是承受,就是收费员新闻里的处境,最差的一种,不做任何准备,只能承担结果。


系统思维,风险识别,风险防范这三步,就能防范工作中大部分的风险。

但除了工作本身的风险,还有自身发展风险,这应该如何应对?

不做螺丝钉人才,要做U盘型人才。

职场上,你不承担风险,你就是最大的风险

三、不做螺丝钉人才,要做U盘型人才

王以超,被称为“跳槽最频繁”媒体人,因为他8年换了8份工作。

媒体从业14年,忽然辞职,换了好几份工作:从纸媒到主编,从京东公关部到P2P行业、从乐视到36氪副总裁等等,他从未停下过自己前进的脚步。

更有意思的是,王以超离职后,互联网发展,纸媒发展开始衰退;公司被收购;乐视破产。

但是这些大环境的变动,丝毫没有影响到王以超的跳槽,他保持着高速跳槽的频率,迅速进入不同的公司行业为其提供价值。

罗振宇提到过“U盘型人才”,特点是自带信息,即插即用,快速对接,随时抽离。王以超可谓是“U盘型人才”的典范。

如何成为一个“U盘型人才”?

1、认知思维:打破习惯性防卫,扩大舒适区

习惯性防卫是人的本能,一般有两种表现:一是不敢或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怕遭到他人反对和攻击;二是当有新事物出现时,不愿承认别人比自己懂得多,一味维护自己的观点。

习惯性防卫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我有个朋友想减肥,自己运动了一阵子没有效果。我给她推荐了一个专业营养师,她立刻拿出怀疑的口吻道,“营养师靠谱吗?减肥不就是少吃多动。我害怕可能有什么副作用。”

拿自己的业余质疑人家的专业,不怕肥胖带来的副作用,反而担心减肥的副作用。

想要打破习惯性防卫,需要首先有空杯心态。

无论别人说什么,不要骄傲自满,不要认为“不就是……”,这种简化思维会害了你。

用一种放空的状态,虚心地接纳超出自己认知之外的思维和事物,再加入自己的思考进行筛选,逐步走出舒适区。


2、长板效应:将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这个时代缺少全才,但全才必定是凤毛麟角。

大多数如果能找到自己的一个优势深耕下去把它做到极致,已经是非常不易。

有人会说,我找不到自己的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将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结合起来,找准定位,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一点点迭代做出成果,逐渐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有个朋友是初中老师,多年来一直在体制内教学。眼看着职业生涯遇到了瓶颈,工资涨不上去,自己还热爱教书育人。怎么办?

她发现自己有多年中考指导经验,就尝试着帮助一下孩子做中考规划,不少孩子因此成绩有很大进步。后来她成为了一名中考提分规划师,在教学之余,还能帮助其他人解决问题。

人生不过是一场取舍,与其想着补救短板,不如让长板更长,把重心放在逐步变成你核心竞争力东西上,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放大自己的优势。

3、多元思维:跨界思考,学会提问

互联网时代给人类带来了便利,职场不再只是单赛道,上班族、自由职业者等职业越来越多。只要有网,有一部手机,足不出户,也能完成工作。

信息更迭瞬息万变,新兴事物层出不轻,经验积累开始变得微不足道,唯有多元思维能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问题。

如何培养自己的多元思维?

俗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

许多新兴事物的问题,本质和过去的旧问题没什么不同。关键是你能找到这些问题的共同本质,先来类比,进行解决。

因此,平时遇到事情,不要只停留在具体问题的表象上,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能抽象出更本质的问题。将问题归类,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多元多维原理进行分析解答,这才能大大提升自己的能力。

有了多元化思维,无论什么问题,都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样,无论什么领域,都能快速适应,快速融入。

职场上,你不承担风险,你就是最大的风险

结语

要成为U盘型人才听起来并不难,但想到和做到之间,还有无数个刻意练习的差距。

你要庆幸,这个时代,真正思考的人并不多。

当你已经开始有危机意识,开始远离舒适区,开始觉察未来的趋势,你就已经踏上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路途,也有勇气迎接复杂的变化和自己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