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煮青蛙:朱元璋巧滅陳友諒、張士誠,從乞丐逆襲為開國皇帝

“四菜一湯”這個詞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表達的意思有很多種:或形容飯菜豐富或形容飯菜寒酸,那你知道這個成語的由來嗎?這裡邊的典故就和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有關—明太祖朱元璋。

在上一篇中說道,布衣劉邦憑藉“南風法則”打敗了霸王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然而劉邦得天下的難度要是和朱元璋相比的話,就是“小巫見大巫”了,為什麼這麼說那?

劉邦起義前擔任亭長一職,不愁吃不愁喝,起義後難啃的秦軍被項羽消滅的一乾二淨,最主要的是發展道路較為安穩,項羽屢次放虎歸山;反觀朱元璋起義前要飯乞討,吃不上飯,起義後富有程度比不上東面張士誠,軍隊實力比不上西面陳友諒,整體實力又遠不及北面蒙元,經常遭到毀滅性進攻。

由此可看出朱元璋的起義之路比劉邦艱苦的許多,那麼朱元璋是憑藉什麼苟於三強之間,又憑藉什麼殺出重圍,成功奪冠?這就離不開今天所要說的“溫水煮蛙效應”。

在企業中,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溫水煮青蛙。美國康奈爾大學曾經做過一次十分著名的實驗:他們將青蛙放到煮沸的水中,青蛙會立刻跳出來;反之,他們將青蛙先放到冷水中,再緩慢加熱,這個時候青蛙並沒有立刻跳出來,等到溫度十分高的時候,已經失去了逃生的最佳時機而被煮熟。

溫水煮青蛙:朱元璋巧滅陳友諒、張士誠,從乞丐逆襲為開國皇帝

溫水煮蛙

“溫水煮蛙效應”告訴我們,人們在面對突發狀況的時候往往會採取有效措施進而避免災禍,然而當自己有了一定成就後,會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對周遭逐漸惡化的環境避而不見,一步步陷入泥潭中卻渾然不知。

在朱元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最大的敵人便是陳友諒。然而“溫水煮蛙效應”註定了雙方的勝敗:陳友諒就像溫水中的青蛙,渾然不知自己已身處險境,對自己已有的成績沾沾自喜;朱元璋就像熱水中的青蛙,時刻保持危機感,根據不同形勢做出自己的判斷。

我們一起來看看一個討飯的窮苦人家是怎麼依靠“溫水煮蛙效應”一步步成就豐功偉業的。

一、扔進沸水中,胸懷大志之人紛紛跳出水面

“溫水煮蛙效應”啟示1:時刻覺察大環境的變化,及時作出正確決定。青蛙之所以第一次能快速跳出水面,就是因為大環境發生了變化,劇烈的高溫刺激他及時作出了選擇。而具體到個人,就意味著要能看到社會局勢發展方向,及時做出選擇。

在這一點上,陳友諒、張士誠與朱元璋都做得很好,他們三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選擇了正確的人生方向:起義。元朝的腐敗統治即為沸水,陳、張、朱三人即為裡邊的青蛙,紛紛跳了出來。

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國家,這也註定了統治階級必然會採取高壓政策預防漢人的死灰復燃。元朝末年,統治階級腐敗,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吃一頓飽飯成了奢望,這個時候偏偏又爆發了瘟疫,空氣中到處飄散著死人的氣息。此時元朝統治者不想著怎麼安慰百姓,吸納民心,而是大規模的徵調民工,修補黃河缺口,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前1350年,劉福通與韓山童等人秘密在修復黃河的道路上埋下一個一隻眼的石頭,並散佈童謠:“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當時修補的民工挖到這塊石頭後無不震驚,都認為造反的時刻到來了。公元前1351年,劉福通與韓山童在潁州境內宣佈起義,因起義者們頭纏紅巾,所謂被稱為“紅巾軍”,後來的陳友諒、張士誠和朱元璋都離不開“紅巾軍”的幫助。

  • 首先 陳友諒起兵反元,吞併各方勢力

友諒包饒、信,跨荊、襄,幾天下半。——劉伯溫

公元前1351年,徐壽輝宣傳“天下大亂,彌勒佛就要降生”的說法,在大別山發動農民起義,號稱“紅巾軍”,僅用兩年起義軍就發展到百萬人,當時的徐壽輝可謂意氣風發,坐著皇帝夢。可是他怎麼也沒想到,他所做的一切都成了陳友諒的陪襯。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人,和朱元璋不同,他曾任縣裡的小吏,不愁溫飽問題。但是此人志向遠大,不甘心只做個村長級別的官。公元前1355年,恰逢徐壽輝攻破沔陽,陳友諒在黃蓬起義,加入了徐壽輝的紅巾軍,成為了一名簿書掾,隨後因功勳升任元帥。

元帥一職遠遠沒有達到他的預想,此時的他志在天下。公元前1357年,丞相倪文俊密謀反叛未果,投奔陳友諒。論關係,倪文俊可以算作陳友諒的師傅,這也是他投奔陳友諒的原因。然而陳友諒盤算的是我殺掉他能得到什麼,我幫助他能得到什麼,反覆思量後在夜裡將倪文俊殺害,並將人頭獻給徐壽輝,完全不夠師生之情。

這一次行動使陳友諒吞併了倪文俊的軍隊,並且升任平章政事。

你以為陳友諒的野心達到了嗎?不,這點利益遠遠喂不飽陳友諒的胃口。陳友諒是為了自身發展不顧一切的人,他盯上了徐壽輝的位置。

溫水煮青蛙:朱元璋巧滅陳友諒、張士誠,從乞丐逆襲為開國皇帝

陳友諒登基

公元前1360年,此時的陳友諒已經慢慢將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對徐壽輝愈發不滿,於是將徐壽輝誘騙至採石鎮,雖然徐壽輝早已察覺陳友諒的詭計,但奈何智商有限,實在是鬥不過陳友諒,在採石鎮被陳友諒殺害,陳友諒也迫不及待即皇帝位,國號漢。

至此,陳友諒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吏一步步成長為一方霸主,此時的陳友諒還是一隻充滿危機意識的“青蛙”。

  • 其次 十八條扁擔起義,張士誠富甲一方

公元前1321年,張士誠誕生於一貧苦人家,一家人靠撐船運鹽為生。雖家境貧困,但張士誠仗義疏財,寧願自己不吃也要救濟他人,漸漸地他的威信在當地樹立起來。元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張士誠深感生活不易,便秘密組織其他十七位熱血青年,準備發動起義。

他們手拿扁擔,在一天夜裡衝進惡棍家中,亂棍打死,隨後衝進富豪家中,搜刮糧食和錢財,並將它們分發給貧困百姓。百姓被其壯舉感染,紛紛拿起武器,參與到起義隊伍中,並推舉張士誠為領導者。

此後張士誠迅速發展,雖然遭到元朝丞相脫脫的圍困,但由於元惠宗聽信小人讒言將脫脫毒死,張士誠也得以轉危為安,此後控制了江蘇、山東等富庶之地。期間還曾投降於元朝,不過後又反元。

溫水煮青蛙:朱元璋巧滅陳友諒、張士誠,從乞丐逆襲為開國皇帝

張士誠

公元前1363年,張士誠自立為吳王,控制著江南富庶之地,是名副其實的“大土豪”,至此他也算是一隻充滿危機意識的“青蛙”。

  • 再次 朱元璋被逼起義,逐鹿中原

和陳友諒與張士誠相比,朱元璋顯得就悲慘了許多。為了活命,朱元璋去當了和尚,沒想到這年頭和尚也吃不飽飯,主持罷粥散僧,朱元璋走上了乞討的生活。可以說朱元璋走上起義之路實在是元朝統治者逼得,如果當時能夠解決溫飽問題,老朱也不會鋌而走險。

公元前1352年,兒時的小夥伴湯和邀請朱元璋參加起義軍,朱元璋思量半天,決定投奔郭子興,這一年他25歲。

朱元璋雖然出身貧困,又有乞討經歷,但絲毫不影響他在軍隊中的影響力。機智靈活、為人大方、勇猛無畏是大家給與他的評價。郭子興也十分喜愛他,將自己的養女馬氏嫁給朱元璋,也是這個時候朱重八改名為朱元璋。

要說朱元璋也是成大事者,本來依託郭子興就可飛黃騰達,但他想擁有自己的軍隊,於是公元前1353年,朱元璋回鄉募軍,這一次收穫了徐達、郭英等戰將,並募兵800餘人,為今後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公元前1355年,郭子興病逝,其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雖然地位最低,但是此時的軍隊多為朱元璋招募的,所以人們都聽從朱元璋的指令,朱元璋成為實際上的主帥。

溫水煮青蛙:朱元璋巧滅陳友諒、張士誠,從乞丐逆襲為開國皇帝

朱元璋

此後,朱元璋奉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低調發展自身勢力。此時的朱元璋也是一位充滿危機意識的“青蛙”。

外界環境發生巨大改變,如若不採取果斷措施,就會走向滅亡。元末農民起義便是大環境的改變,元朝統治者對其沒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任由其發展壯大,最終走向末路。而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看準時機,認清局勢的發展,選擇了最正確的方法:起義,跳出了致命的沸水,迎來新生。

二、扔進冷水中,被舒服環境矇蔽之人陷入泥潭

“溫水煮蛙效應”啟示2:最舒服的時候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青蛙被放入冷水中,只知道享受這片刻的寧靜,停止了思考,殊不知一隻腳已經邁進了鬼門關。

從古至今有多少企業個人因沾沾自喜而走向滅亡,一個企業永遠不要沉溺於眼前的壯麗景象,不要以成功者自居,若看不到繁華後掩藏的危機,看不到越來越近的泥潭,最後只能像那隻青蛙一樣在安逸中走向滅亡。

曾經無限風光的柯達公司便被已有的成就矇蔽雙眼,過於貪戀以往的豐功偉業而不能狠下心來轉型數碼行業,最終被時代拋棄,無奈宣告破產。

如果說陳友諒與張士誠在被放入沸水中能及時作出正確決定,那麼其後被放入冷水中便自我感覺良好,被舒服的環境迷失心智,忽略了繁華背後的危機。朱元璋則充當了弱小角色,極力襯托他兩人的“優秀”,讓其放鬆戒備。

  • 首先 陳友諒自我膨脹,醉倒在龍灣戰役

朱元璋曾說:"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

可看出陳友諒是朱元璋的心腹大患,除之便可得天下。他們二人都是亂世梟雄,之間爆發了三場比較出名的戰爭:龍灣之戰、洪都之戰以及鄱陽湖之戰,而其中又以龍灣之戰最為重要,這是朱元璋與陳友諒攻守的轉折點。

龍灣之戰爆發於1360年,此時的陳友諒已經弒君奪位,東征西討攻佔了很多領土,一度打的朱元璋生活不能自理。朱元璋本著示弱的心理,本不想和勢頭正旺的陳友諒硬碰硬,無奈部下常遇春做出了一件驚天之事:

攻破池州後,坑殺三千戰俘,並向陳友諒挑釁,這些人就是我殺的,你能奈我何?

於是乎,氣急敗壞的陳友諒率大軍討伐朱元璋,朱元璋也只能硬著頭皮對抗。

我們看看雙方的軍事實力:陳友諒佔據了湖北、湖南等四個省,兵多將廣,地理位置處於長江上游,其水軍力量強大,戰船無數;反觀朱元璋,此時僅佔據應天,頂多一個省的勢力範圍,且地處下游,其水軍實力慘不忍睹,靠著漁船支撐。而雙方大戰水戰又必不可少,看似這場戰爭陳友諒贏定了。

溫水煮青蛙:朱元璋巧滅陳友諒、張士誠,從乞丐逆襲為開國皇帝

陳友諒的戰船

然而手握重兵的陳友諒迷之自信,看了老朋友康茂才的來信,便匆匆率大批戰船來到江東橋旁,中了朱元璋的埋伏,陳家軍被四處而來的朱家軍亂了陣腳,本想開船離去,奈何恰趕上退潮,船隻都擱淺,軍心渙散,四下逃竄,結果在軍隊數量及質量佔優勢的情況下,陳家軍死的死,降的降,陳友諒也不得不乘一隻小船匆忙逃離,如喪家之犬。

陳友諒在這場戰爭中本來佔據著巨大優勢,卻沉醉於自己以往的成就,沾沾自喜,過於輕敵,最終導致大敗。這一戰陳友諒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傷兵損將,還白白送給了朱元璋幾百艘戰船,為日後鄱陽湖之戰的失敗埋下伏筆。

  • 其次 張士誠猶豫不決,沉溺在溫柔鄉中

士誠為人,外遲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實無遠圖—明史

在朱陳爭霸的五年中,張士誠有數次機會擊敗朱元璋,奈何張士誠過於優柔寡斷,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只想偏安一隅,做江南的土財主。

這也不能全怪張士誠,出身鹽商世家,“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朱元璋在起義前看清人間百態,受盡欺辱,他的心性更加強硬;陳友諒本身就是一個“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奸雄。張士誠與他們二人相比,到更像一位“老好人”。

總之張士誠在控制江南等富庶之地後,雖國富兵強,卻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不思進取,秉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每天醉生夢死,毫無進步。然而在那個不進步就意味著退步,你不犯別人別人也會犯你的戰亂時代,這種行為無異於提前準備好自己的棺材。

朱元璋敢於同陳友諒開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賭定了張士誠會按兵不動,事實證明朱元璋這個豪賭賭贏了,在滅掉陳友諒之後,下一個就輪到了尋歡作樂的張士誠。

  • 再次 朱元璋洞察局勢,將陳張二人玩弄於股掌之上

劉伯溫:"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

朱元璋想發展壯大的時候,陳友諒與張士誠都已到達了巔峰狀態,如何低調安穩發展奪得天下成了朱元璋面臨的重大問題。最終選擇了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最後北上驅除韃虜,完成統一大業的戰略思想。

朱元璋在此期間可謂心機之深,他看準了張士誠優柔寡斷的心理,認定其無爭雄天下的本領。當剛剛和陳友諒開戰時,便秘密綁架了張士誠的兒子,使其與陳友諒劃清了界限,不敢對自己出兵,這樣就可全身心與陳友諒對打。

面對陳友諒這個心腹大患,先是在龍灣之戰中設下埋伏圈使陳家軍損失慘重,大大增加自己的軍事實力,其次在洪都之戰中面對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派朱文正堅守洪都,大大消耗了陳友諒的有生力量,最後在鄱陽湖之戰中先用火攻殲其主力,再水陸攔截滅其殘餘勢力。

溫水煮青蛙:朱元璋巧滅陳友諒、張士誠,從乞丐逆襲為開國皇帝

鄱陽湖地理位置

朱元璋在三個勢力中本是最弱小的一個,也正因此他時刻保持著危機感,每一步都冥思苦想,行萬全之策;反觀張士誠與陳友諒,在勢力強大之際,自我感覺良好,被舒服的環境迷失了雙眼,最終陷於泥潭無法自拔。

三、扔進升溫的水中,量變引起質變

“溫水煮蛙效應”啟示3:要時刻觀察周遭的小變化,並積極去思考應對,否則當量變引起質變時,已無逃生機會。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最可怕的不是危機突然降臨,而是危機慢慢產生,慢到人們毫無察覺,甚至臨死都不知道危機在哪。人們常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惜能做到時刻具備憂患意識的人是那一小部分,大部分人無法看到身邊慢慢集聚的危機,最後被危機吞噬。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這並不是聳人聽聞,而是他具有高超的危機意識,不會因突出的業績而迷失方向,最終成就微軟霸業。

陳友諒身邊在慢慢變化,無數將領離他而去卻不自知;張士誠身邊在慢慢變化,驕奢淫逸,戰力下降卻不自知;朱元璋身邊在慢慢變化,將帥謀士紛至沓來,一雙慧眼洞察局勢。

  • 首先 陳友諒陰險狡詐,漸漸失去人心

丁耀亢:"按友諒功業,已成犄角,幾鼎峙矣。至其謀弒壽輝,是篡賊也。賊安能成大業乎?蓋天生此輩,為我太祖作蘊。鄱陽貫顱,摧枯拉朽,殆天授非人力也。"

前邊提到陳友諒為了自身利益,先是殺掉自己師傅倪文俊,藉此擴充自己實力,進而誘騙徐壽輝至採石鎮,弒君篡位。如果說殺倪文俊是本著除叛賊的想法,滅徐壽輝是因其胸無大志故取而代之,那麼還有一人卻全因其陰險多疑而命喪黃泉,這個人就是趙普勝。

趙普勝崛起於水師,後來為了自保投到陳友諒手下,他武藝高強,但是沒啥心機,傳說中的“傻大個”,此人對朱元璋造成巨大威脅,與之交戰未曾一勝。為了解決這個心腹大患,朱元璋採用戰場上最為常用的伎倆:反間計。先是與趙普勝謀士交好,並派其向陳友諒說趙普勝的壞話。


陳友諒一聽,那還得了,立馬趕到趙普勝營地,將他斬首。可憐一代梟雄趙普勝,至死都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甚至連詢問的機會都沒有,就這樣命赴黃泉。而陳友諒相當於自斷臂膀,實力大不如從前。

成也因其狠,敗也因其狠。陳友諒殺恩人,弒君主,滅部下,使得陳家軍人人自危,生怕下一個便輪到自己,軍心渙散,不少人離他而去,陳友諒漸漸地失去了人心。

  • 其次 張士誠驕奢淫逸,漸漸失去戰力

葛軍力:張士誠見利忘義、朝秦暮楚。

公元前1363年,張士誠再次反叛元朝,自稱吳王,此時的他手握江南富庶之地,縱觀全局再也找不出比他富有的人。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梟雄,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在其他兩大對手針鋒相對的五年時光裡,有錢有兵的他沒有爭奪天下,而是開始“坐山觀虎鬥”,是真的觀,等人家都打完了才想起來是不是應該插一腳。

這個時候的張士誠在幹什麼那?“小富即安”的思想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在蘇州這個富庶之地,張士誠開始整日驕奢淫逸,迷戀上歌舞詩文,賣弄古玩字畫。甚至將食物放到女性身體上食用。有了領導者的帶頭作用,張士誠的部下們紛紛有模有樣的學起來,置辦田地,拜求道士,廣納小妾,即使打了敗仗,張士誠仍然不以為然,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

張士誠意識到了嗎?並沒有,這個變化是緩慢的,慢到張士誠都沒發覺自己做錯了,我又沒欺壓百姓,我給將士們福利他們應該更賣命才對。可惜他錯了,錯的很徹底,軍隊戰鬥力就是這樣被他一點點消耗完的,等回過頭,朱元璋已經將陳友諒大敗,至此才意識到自己這五年白白耗費了時光。

  • 再次 朱元璋嚴於律己,漸漸發展壯大

毛澤東:“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朱元璋自起義開始至建立大明王朝,就一直嚴於律己。陳友諒敗其奸詐,張士誠敗其腐敗,這兩樣朱元璋從不觸碰,甚至後來成就帝業,開創大明王朝後,仍然以樸素自居。

對待手下朱元璋胸懷寬廣,曾經抓獲三萬俘虜,朱元璋選500人作為自己的侍衛,只留下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此舉讓降兵們敬佩不已,紛紛下定決心效忠朱元璋。這只是朱元璋眾多舉措中的一個,朱元璋憑藉一點一滴的小事,慢慢獲得了眾將士的忠心。

溫水煮青蛙:朱元璋巧滅陳友諒、張士誠,從乞丐逆襲為開國皇帝

朱元璋同將帥討論

不僅如此,朱元璋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堅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每走一步都要停下來探查局勢發展趨勢,和眾將士們討論接下來的道路應該怎麼走。他總能很好的取捨眼前的利弊,不因蠅頭小利而錯失大局。

這樣的人即便將其放到溫水中慢慢加熱,他也能夠覺察出不對勁的地方,從而跳出泥潭,華麗逆轉。

歷史啟示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逃不出社會這個大水缸,充滿了未知與挑戰。是做一隻像那些不敢起身反抗的人一樣,寧願被燙死也不願跳出來的青蛙;還是做一隻像陳友諒與張士誠一樣,在享受舒適環境中緩慢死亡的青蛙;還是做一隻像朱元璋一樣,不斷洞察環境變化,時刻警醒的青蛙,這取決於我們自己。

是否能夠在進入沸水中果斷跳出,是否能夠覺察出不斷升溫的環境從而邁出理智的步伐都顯得重中之重。過去的成績不代表未來的成績,今日的成功不代表明日的成功。每個人,每個團體都應該時刻充滿危機感,居安思危,適當加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