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樂“三絕”之將樂擂茶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將樂擂茶”條目中寫道:“擂茶一種。流傳於福建將樂一帶……茶色乳白,初飲口舌生津,齒頰留香;二口深飲,氣爽神清,五內透暢。如在主要原料中變換配料,可做出多種口味。”

將樂“三絕”之將樂擂茶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文字記載,擂茶的形成往往與治療疾病有關,最早發端於我國東漢末期三國時代。相傳,蜀國將領張飛一次率軍南征,駐紮在湖南常德桃花源鳥頭村一帶。此時恰遇該地流傳瘟疫,蜀軍將士被染病大半,蜀將束手無策,焦躁萬分。危急關頭,深山處有位老嫗成為救命恩人,她擂制了由茶葉、芝麻、草藥為原料的三生湯,讓將士們沖服,竟然神奇般治好了他們的病。當地居民見狀,競相飲用,遂成習俗,沿襲至今。另有擬似神話的傳說,故事也發生在湖南離桃花源不遠的桃江一帶。有位長鬚白髮的老者路過一座涼亭,看見亭內癱臥的一個男丁,雙目緊閉不醒,身上長滿皰瘡,流膿不止。老者端詳片刻,解開隨身揹帶的包袱,取出一個有內齒紋路的瓦缽,並把幾樣東西置於缽底,用一木杖擂磨,呼喚圍觀民眾舀來桃江溪水,傾倒缽內,缽中混合物液體頓時呈現乳白色。老者捧著湯水,一半灑遍病人皰瘡處,另一半灌進他的腹內。待不到半個時辰,病人毫無痛苦奇蹟般地坐起。人們尋找老者卻已不知去向,只留下包袱和缽、杖。打開包袱,但見其中裝的盡是芝麻、綠豆、花生、生薑和茶葉。老者擂制的湯水,被後人稱為“擂茶”,當地村民如法泡製,迅速流傳,併成為待客佳品。

將樂擂茶製作技藝2008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將樂縣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擂茶)之鄉。

將樂縣位於福建西北部,是客家擂茶文化的重要傳播地。

將樂“三絕”之將樂擂茶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醇香擂茶

製作擂茶,用的是特製厚實陶缽,內壁有輻射波紋。擂制開始,先將備好洗淨的茶葉、芝麻、陳皮或花生等輔料放入擂缽,接著雙手緊握擂棍,快速在擂缽內側旋轉,把各種輔料擂成糊狀。初擂後進入細擂,不斷加少量涼開水。茶料擂成漿狀,便可沖泡熱開水。沖泡熱開水時要注意控制好水溫,水溫太高容易使混合物過快凝固,太低則茶料衝不熟,留有生味。一般控制在90至95℃,這樣沖泡的擂茶才能做到“水乳交融”。最後一道工序,用笊籬濾去料渣,把擂茶倒入壺中,斟入茶碗,即可敬奉賓客。據介紹,那把擂棍也頗有講究,不是隨便什麼木頭都可使用,一般要用油茶樹、勾藤或山蒼子樹等可食木製成。初始,擂棍長約70釐米,擂的次數多了,擂棍逐漸變短,消耗的擂棍物質會溶入擂茶中,因此非可食木不能當擂棍使用。

在將樂,人們鍾情擂茶,擂茶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