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的《求賢令》:沒有這個人,就沒有商鞅,更沒有大秦國

戰國時期,秦朝還沒有雄起,窮困潦倒,可是秦獻公撂下了爛攤子,留給二兒子嬴渠梁,也就是後來的秦孝公,這個時候的秦國,經歷著被六國分秦,魏國處處打壓秦國,作為遊牧民族的秦國人民,一直堅守著“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但是終究熱血抵不過現實。

秦孝公的《求賢令》:沒有這個人,就沒有商鞅,更沒有大秦國


走投無路之時,秦孝公偶遇了秦穆公時期的賢臣百里奚後代百里遙,秦孝公欣喜不已,請百里遙給出治國理政方針,但是百里遙無法擔任臣子,只因家有祖訓,因為秦穆公駕崩之後,秦國再無英明之主,百里奚也只好辭官還鄉,回到了楚國隱姓埋名,百里奚留下的遺言說:“百里後代可回秦國居家,但不能任官任事”。

秦孝公疑惑不已,便問其因,百里遙給出了正確的答案:“承襲祖蔭而居要職,不能成大事”大概意思就是,祖上當過一次官,後代繼承繼續當官,一定成就不了大事!

秦孝公的《求賢令》:沒有這個人,就沒有商鞅,更沒有大秦國


秦孝公只好作罷,秦孝公這等高明的君主,肯定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便詢問百里遙該如何能拯救這破碎的秦國,百里遙告訴秦孝公,如若強大,必須要有“乾坤強匠”,意思就是想要拯救秦國,必須有一個能扭轉乾坤的賢才!

百里遙已經把解決方案說得那麼透徹了,這個秦孝公還是不明白,百里遙只好繼續解說,告訴秦孝公:“列國爭雄,名士輩出,風塵朝野,多有雄奇,只看君主有無識才的慧眼了!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不知秦孝公是真傻,還是忙於救國腦子轉不過來了,秦孝公竟說:“走遍大秦,無大才”,百里遙搖搖頭無奈的說了一句:“求賢之道,何必限於本國。這個時候,秦孝公才豁然開朗!

秦孝公的《求賢令》:沒有這個人,就沒有商鞅,更沒有大秦國


隨即,秦孝公回朝,召集朝廷大臣開始出謀劃策,最終想出了廣發《求賢令》這一妙計!如果沒有百里遙這個人的點撥,秦孝公也還是在悶頭苦幹!

秦獻公、秦孝公兩朝臣子士大夫甘龍為秦孝公草擬了一份《求賢令》,文中寫道:

興國之道,在於舉才用才,堯舉舜,舜舉禹,文王坊呂尚,桓公得管仲,穆公得百里,皆聖王明君舉才用才之楷模,今我秦國當興,國君明銳,期盼列國名士入秦,共成大業……

結果話還沒說完,秦孝公直接打斷,告訴他求賢令不能這麼寫,結果士大夫甘龍和秦孝公“槓”了起來,原來秦孝公嫌棄這段文字寫得不紮實。

後來,經過秦孝公的反覆思考,《求賢令》的正文才算是正式寫出:

……會往者厲、 、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 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

秦孝公的《求賢令》:沒有這個人,就沒有商鞅,更沒有大秦國


此令一出,群臣紛紛抵制,說此令有辱先帝,不可用!

此時,秦孝公大發雷霆斥責群臣,求賢就要真心實意,自己國家已經落魄這個樣子,還要擺譜,求得賢才,才能富國,才能富民!

這些群臣,只知道形式主義,不腳踏實地走路,秦國已經窮困潦倒,秦人紛紛逃難,求賢才之時,還要求面子,形式主義實屬可怕,也恐怕只有秦孝公這種明君,才能看透實事!也最終有了求賢令的存在,衛鞅才能前來幫助秦國一展宏圖,沒有百里遙,就沒有商鞅,沒有商鞅,就沒有大秦國!

秦孝公的《求賢令》:沒有這個人,就沒有商鞅,更沒有大秦國

形式主義從戰國時期,乃至更早之時就已經出現,經歷了幾千年之久,到了現代,形式主義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形式主義害人,腳踏實地務實才是做事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