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人生——讀《談美》

《談美》是朱光潛先生以書信形式為為青年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這本書最終提出了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人生的藝術化。也就是說,人應該過一種“美化”的人生,而不是“庸俗”的人生。作者認為“人心之壞,就是未能免俗。什麼叫‘俗’?這無非是像蛆鑽糞似的求溫飽,,不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作高尚純潔的追求;總而言之,‘俗’無非是缺乏美德的修養。”

關於‘俗’,作者沒有作詳細講解。人們往往把追逐名利和物質享受看做‘俗’。我認為也不可一概而論,同樣是做官,《論語》中說:“學而優則仕”。有能力做官的去發揮他更大的才能,為民造福,又有什麼不好呢?像周公旦“存以甘棠,去而益詠”不僅不是庸俗,反而是一種美德。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代賢相,流傳千古。以此類推,錢、名、利等也無所謂“俗”或“不俗”,只是如果你是不擇手段所獲得的,獲得後只是中飽私囊,那就不僅是流俗,而且有悖道德和法律了。

我們為什麼要過“美化的人生”呢?作者說:“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淨化。”“人要做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地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的.”那麼,作者要說明什麼呢?就是要讓我們去過藝術的人生,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人生美化了,那麼社會自然也就美化了。

我們如何去美化人生呢?首先要用美感的、創造的、欣賞的態度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客觀事物無所謂“美”,也無所謂“醜”,是人的情感賦予了它“美”與“醜”。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把她理想化了,也就是她和現實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距離。這就是說,如果我們能跳出生活來看生活,就會用一種欣賞的態度來獲得情趣。比如柳宗元被貶永州,政治失意,本來應該很消極,他卻能寄情于山水,並寫出流傳千古的《永州八記》。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忍辱負重,傾畢生心血創作《史記》。這就是因為他們跳出了個人的榮辱,用堅強和毅力來美化了自己的人生。

其次,人生和藝術是連在一體的。“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那麼,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成為藝術的呢?“藝術的能事不僅見於知所取,尤其見於知所舍。”“蘇東坡論文,謂水行山谷中,行於其所不得不行,止於其所不得不止。這就是取捨恰到好處,藝術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偉大的人生和偉大藝術家同時並有嚴肅與豁達之勝。”所以陶淵明“不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情願辭官歸隱,耕種田園。范蠡看出勾踐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於是滅吳之後悄然隱退。這就是“至於其所不得不止。”而諸葛亮感劉備三顧之恩,“遂許先帝以驅馳”。姜尚垂釣蟠溪,“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這就是“行於其所當行。”政治清明,設職從政;奸黨橫行,歸隱山林。然後求得養性修身之寧靜,在思想的王國裡自由馳騁。而千百年之後呢?“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那麼,作為我之俗人,又如何美化人生呢?既無轟轟烈烈的功績,也沒有千古不朽的思想,又難脫物慾的追求,何以成就“藝術人生”?唯有在滿足溫飽之後“心嚮往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