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將加大銀行系統性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不僅帶來金融市場的大幅動盪,也在全球範圍內引起經濟危機。這讓中國的金融業面臨的環境更加嚴峻。從目前公佈的上市銀行的情況來看,商業銀行的業績和經營在2019年仍整體向好,如監管所言,整體上銀行系統的資產質量得到改善,利潤和資產規模都在增加。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銀行業所面臨的長期問題仍然沒有出現根本性的改善,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黑天鵝”衝擊之下,整體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所面臨系統性的風險仍然在集聚。從這個角度來看,2020年金融防風險的任務難言樂觀。

從目前36家上市銀行的業績來看,不同類型的銀行出現分化。根據《財新》的報道,營收方面,股份行好於國有大行,城商行好於農商行。6家國有大行2019年平均營收增長7.78%,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6家股份行為15.85%,同比上升4個百分點;17家城商行為18.6%,同比上升2個百分點;6家農商行為8.36%,同比下降達9個百分點。根據銀保監會2月份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90.0萬億元,同比增長8.1%;在利潤方面,2019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2.0萬億元,累計淨利潤同比增長約為6.2%,增速較2018年同期增長1.48個百分點。在資產質量和風險抵抗能力方面,2019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保持穩定,資本充足率有所回升。由這些數據來看,整體銀行業在2019年經濟增速下滑、企業信用風險增加的情況下,仍保持業績的增長並不容易。

需要注意的是,去年整體銀行業業績的提升離不開大規模補充資本,而並非經營能力的提升。實際上,從去年的情況來看,銀行通過各種方式補充資本,實現了規模的擴張和自身不良資產的消化。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共有8家商業銀行在A股首發上市,募集資金超650億元;可轉債、增發也分別達1360億元和300億元;上市銀行共發行優先股2550億元;除優先股外,2019年啟動發行永續債,發行共計5696億元。從二級資本看。商業銀行全年共發行二級資本債72只,共計5955億元。總體來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在2019年超過1.6萬億元。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流向了本身資質較好的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不同銀行業之間的差距。由此看來,整個銀行業業績的提升,仍然靠的是資本衝動帶來的規模化擴張的方式。

儘管商業銀行整體業績表現不錯,但資產質量和市場效率方面的長期壓力並沒有實質改善。即使沒有疫情的干擾,“資產荒”的信用風險和“資金荒”的市場風險在新的一年仍會不斷集聚,而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這種趨勢。從銀行自身看來,大多數高管都認為,淨息差收窄、不良資產率上升都會隨著疫情的衝擊而蔓延,不僅會帶來銀行業業績的壓力,處理不慎更會帶來整個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實際上,從甘肅銀行最近遭遇的擠兌就能反映出整體銀行業的遠慮與近憂。對銀行而言,中金預計2020年行業息差加速收窄、不良生成率同比上升,同時受逆週期調控政策影響貸款增速有所加快。

從宏觀環境而言,經濟的停滯將不可避免的帶來企業經營困難,從而導致的大量違約,勢必會增加銀行業不良資產。同時,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看,中國仍然希望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方式,逐步壓縮信貸成本,加大向實體經濟讓利。這將帶來未來存貸息差的逐漸縮小,從宏觀上擠壓銀行的盈利空間。這對於本身實力較弱的中小銀行更是雪上加霜。一些經營不佳、資產集中度高的中小銀行恐怕難以承受這種壓力。穆迪在3月份將南京銀行、寧波銀行、蘇州銀行、廣州農商行、深圳農商行、富邦華一銀行六家銀行的評級展望調整至負面。主要原因是這六家銀行的小微企業、製造業敞口大,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供應鏈衝擊的影響較大。中金公司曾表示,自2015年以來,銀行一直在降低競爭標準。新冠疫情爆發加劇了他們的風險敞口。如果失業率進一步攀升,情況只會變得更糟。

在近年來銀行業務佈局所依靠的零售業務,可能面臨資產質量迅速惡化的前景。有招行人士表示,過去一段時間,很多銀行業人士認為,零售佔比越高的銀行,風險越分散,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招行曾做過多次壓力測試,但疫情下的壓力測試沒有做過。疫情帶給零售金融的風險是全方位的,不是區域和行業能夠分化的。之前彭博社曾報道,兩家中國銀行業高管表示,2月逾期的信用卡債務較去年同期激增了約50%。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曾表示,疫情對招行最直接、最大的影響是資產質量,2月份信用卡和房貸、小微逾期率同比大幅度提升。瑞銀集團指出,在最壞的情況下,隨著個人及企業違約率的上升,中國銀行今年不良貸款總額可能還會增加5.2萬億元,利潤將出現前所未有的39%的下滑。這對於銀行零售業務而言,將是災難性的。

從銀行經營的角度,疫情的衝擊會對銀行的信貸投放產生結構性的影響。大多數銀行都看好政策刺激帶來的對公業務、新基建,以及傳統基建領域和醫療衛生領域的政策需求。但實際上,這些領域一方面收益不高,另一方面,這些領域更是國有大行的傳統優勢,中小銀行難以實現逆襲。同時,行業間的分化將加速。中金的看法認為,國有大行將承擔較多逆週期信貸政策和調降信貸利率以向實體經濟讓利的責任,由於其信貸結構偏重大型企業、基建項目和住房按揭貸款,其信貸質量相對平穩但利潤增速將進一步放緩。同時,其它股份行、地方銀行的利潤增速則明顯下行。

此次疫情對銀行最大的衝擊是資產質量和信貸需求。這將加劇銀行業本身固有的粗放式經營和風險識別能力差等問題的暴露。在全球範圍的低利率趨勢下,中國的銀行業還將承受極大的壓力。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雖然銀行業整體去年業績不俗,但其長期依靠規模化經營的方式在疫情的衝擊下將面臨更多現實困難。在疫情的衝擊下,一些長期問題會加速暴露,可能會導致各種風險的集中爆發。這意味著今年防範金融風險的任務更加艱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