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門技術活,讀完這六本書,讓讀書不在難受

宋朝的時候有個文人叫王闢之,他在自己寫的《澠水燕談錄》中這樣記載到:“(宋)太宗日閱《(太平)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宋太宗趙光義曾經每天要看《太平御覽》三卷,如果有一天因為工作忙而沒有看的話,就找時間補回來。趙光義還說了那句非常著名的話:“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讀書是門技術活,讀完這六本書,讓讀書不在難受

這句話也許有一些“頌聖”的嫌疑,但是不妨礙我們用這句話來為自己增加讀書的動力。

在昨天的關於邏輯學的入門書單中,我說過讀書也是一門“技術活”。不是拿起書來讀就可以的,而是要在讀書的過程中培養和鍛鍊我們主動思考的能力。只有思考能力上去了,讀書的效果才能最大化。

讀書除了需要我們懂邏輯、懂思辨以外,還要懂“閱讀”。在進入信息時代之後,碎片化時間充斥在我們的身邊。過去的信息缺乏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大量的信息有造成過載。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從龐雜的信息中篩選出那些對我們真正有用的信息。

讀書是門技術活,讀完這六本書,讓讀書不在難受

深度閱讀對於我們來說,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是深度閱讀也有很多難題,比如不知道該讀什麼,讀完之後啥也沒記住等等。

這些就是除了思辨和邏輯以外的,另一些非常重要的閱讀技巧。為了幫助大家解決這些問題,今天就出一份關於如何閱讀的書單。這些書單包括由淺入深的閱讀技巧,快速篩選信息以及如何為自己打造個專屬於自己的大腦數據庫。

話不多說,先來看今天的第一本書。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讀書是門技術活,讀完這六本書,讓讀書不在難受

想讀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該讀什麼。很多人喜歡上來就開始讀那些大部頭的經典,認為只有讀那些晦澀難懂的書才叫讀書。實際上這個觀念大錯特錯,不是說不應該讀經典以及內容有深度的書。而是如果一開始就讀這些書的話,很容易因為對一些基本概念不理解而讀不下去。

比如想讀懂經濟學的經典著作,比如《國富論》、《經濟學原理》等等,最好的辦法是先讀一些比較有趣的科普書入門。在搞清楚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一些比較基礎的研究方法之後,再去讀這些大部頭的經典。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就是“讀書”裡的入門書,作者是來自日本的奧野宣之。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學到如何“選書”。比如通過參考資料選書,或者通過作者發現同類型的書等等。

除了學會如何挑書以外,這本書還介紹了一個比較簡單的筆記方法:一元筆記法。這個方法的核心理念,是在讀書的時候把所有經過思考得出的結果統統放進一個筆記本里。在通過標註時間等方式,來對這些內容進行分類。

這套方法比較簡單,非常適合剛開始進行深度閱讀的朋友們。

《高效能閱讀》

讀書是門技術活,讀完這六本書,讓讀書不在難受

有多少人曾經陷入閱讀的怪圈?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頭疼,工作忙到根本沒時間靜心讀書,買了5星好評的書卻發現自己一點兒都不喜歡,看了不少書卻在工作中表現不出來……要知道,愛讀書的人不一定會讀書,而你讀過的書的數量也不一定代表著你的能力。

在信息時代,無法獲得知識的人將被社會淘汰,而不會應用知識的人也無法實現自己的真實價值。身為效率專家,原尻淳一提出,讀書的目的並非單純地投入時間與精力,而是要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實現創造性產出!他通讀了百餘冊教授讀書方法的書籍,去粗取精,最終將親身實證有效的內容整理成了這本書。

除了這些,作者還提出了作為讀者的幾項權利。比如很多人覺得讀書就一定要把一本書讀完,殊不知作為讀者,我們可以跳著讀、改變閱讀順序等等。

不能為了讀書而讀書,應該把讀書變成一項真正有意義的活動。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

讀書是門技術活,讀完這六本書,讓讀書不在難受

淺嘗輒止無法改造大腦,閱讀就要接觸優質書籍,將知識活用於自我人生。

作者用科學的思維講述閱讀與大腦的關係,結合個人豐富的閱讀經歷、幽默生動的語言,教我們通過閱讀改造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面對不同人生時的共鳴力、與他人愉悅交流的溝通力、用文字表達自我的寫作力。

書中提及70多本影響世界和個人的優秀書籍,可以激發我們將閱讀和思考延伸到本書之外,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改造大腦的思維結構。

這本書的關鍵,在於向我們介紹瞭如何將書中內容與現實相結合。讀書如果不能用來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那麼讀書就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

《如何閱讀一本書》

讀書是門技術活,讀完這六本書,讓讀書不在難受

這本書在豆瓣上有六萬多人評分,評分高達8.4,足以證明這本書有多受歡迎。

這本書內容相當厚實,其中包含了關於通讀、速讀以及深度閱讀的各種技巧。甚至還包含了如何解決回視、練成一目十行等相關技巧。

但是這本書也有一些缺點,就是內容相比前面那幾本書來說過於專業。所以我的建議是讀完前面那幾本書之後,再來讀這本書。

《讀書·治學·寫作》

讀書是門技術活,讀完這六本書,讓讀書不在難受

這本書是著名國學大師、哲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其實這本書不能算是專門創作。其中內容是季羨林老先生在過去幾十年中對於讀書、治學、寫作三方面的總結,並且由季羨林老先生親自選定之後彙編而成。

內容分讀書、治學、寫作三個方面。推薦了他常讀的書和值得讀的書及讀書的方法,做學問的方法和境界,日記、散文等的寫作方法及文章的主題、語言的錘鍊等。是一本指導學習、研究與寫作的好書,很值得一讀。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讀書是門技術活,讀完這六本書,讓讀書不在難受

這本書嚴格意義上來說於今天的主題書單不太相符,因為這本書與讀書無關,是關於如何記筆記的。不過之所以把這本書拿出來講,是因為讀書不做筆記,會很容易忘記。會做筆記的讀書,與不會做筆記的讀書完全是兩回事。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前面提到“一元筆記法”的詳細攻略。

本書介紹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筆記本蒐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只需遵循簡單的三條規則——一元化、時序化和索引化,便可以自由地玩轉筆記本,醞釀只屬於自己的創意。

作者將筆記促進創意生成的過程分為收集、咀嚼、發酵、頓悟和具體化五個步驟,並針對前三個步驟提供了大量切實好用的筆記技巧。作者還介紹了自己在長期實踐中發明的改良筆記本的訣竅,和能讓記錄事半功倍的可選文具。筆記不僅是積累材料的手段,更代表了一種熱愛思考、時刻不忘吸取知識、認真對待生活、重視自身修養的積極態度。

本書是媒體人從業十餘年的經驗之談,同樣適合所有希望在思考、寫作與創意方面有所收穫的讀者。

關於如何讀書的主題書單就介紹到這裡,雖然現在短視頻等是信息傳播的主流形式。但是讀書仍然有它存在的價值,讀書對於提高認知水平以及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效果是無與倫比的。

但是我們仍然要明確一點,讀書不能“死讀書”。只有在讀書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才能把書中內容用於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