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 就是信仰

如果讓我概括《攀登者》中登山隊員們的精神,我想引用知乎的一個高贊回答來評價他們:“人類都在被現實打擊,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想去在黑暗裡找到光,但是反過來想的話,如果自己被不停的打擊,不停的被黑暗吞噬,那不正說明自己是光麼?” 

信仰的高山有多高,腳下的力量就有多堅定,生命的力量就有多強。


01


影片以1960年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峰為引,折射出當時中國面臨的種種困境與窘迫局面。

面對國際勘界劃分在即,別國那句“你們連珠峰都沒登上過,憑什麼說珠峰是你的?”刺痛了許多人的內心,也就有了中國第一次登珠穆朗瑪峰的決定。

珠峰的北坡比南坡險峻得多,其他國家都是從南坡登頂珠峰。在極具惡劣的條件下,中國登山隊還是選擇了從北坡登頂。

面對當時的突發狀況,中國登山隊選擇了先救人,卻最終因未能留下影像資料而頻頻遭遇國際的質疑。

見證隊友的死亡,見證自己和隊友登頂珠峰的方五洲,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卻沒有換來國際承認的事實,成為方五洲等人隱忍十五年之久的痛苦。

1960年,中國未能留下證據向世界證明珠峰的“中國足跡”與“中國高度”。1975年,中國正式宣佈珠穆朗瑪峰的準確高度為8848.13米。

十五年的漫長歲月,是一群人的默默煎熬。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數字的背後,有一群人耗盡了畢生心血,無數次與死神交手。

人生的意義大概就是你永遠找不到一個最好的定義,誰也不曾想到十五年後的攀登隊成員方五洲等人選擇了再次踏上珠峰的征程。當年登頂的三人,有人繼續衝鋒突擊隊,有人成為指揮員。

出發,就是他們的信仰。

出發 就是信仰


02


時隔十五年後登山隊兄弟重逢,難以掩飾的愧疚和彼此扎心的對話,讓人再次看到了他們家國情懷面前的個人選擇與擔當。

“如果換了是你,是扔掉攝影機保住自己的命,還是丟掉自己的命保住攝影機?”

“如果當時要殺了我才能保住攝影機,你會殺了我嗎?”

在國家使命和個人情感間擺動,這樣的“猶豫不決”才格外動人。因為他們深知,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終將過去。

他們不過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員,有的是鍋爐工,有的是林場員工,有的是軍人。

但對於這群人而言,代表中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頂峰並且得到全世界的肯定就是他們畢生的追求,這個“信仰”對於這群攀登者來說就是他們的全部,而他們不會隨隨便便放棄自己的“信仰”的!

好在總有人正年輕,也總有人像曾經年輕的他們一樣熱血不羈,對於登頂珠峰為祖國而戰的信仰不曾動搖。

出發 就是信仰

是啊,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信仰,沒有誰會為了什麼而輕易放棄自己的信仰。

他們那代人的信仰,並不會輕易說出口,卻一直在用生命與行動去踐行心中的信仰命。哪怕屬於自己最好的黃金時代已過,卻依然能夠用自己的智慧繼續前行。

不論身處在何種年齡段,他們都有自己攀登的信仰,而這種信仰總能成為支撐他們在迷失時勸自己再堅持走下去的倚仗。

那種藏於心的信仰,即是追求,一種促使人活下去的力量。


03


向著珠峰前進的攀登者,雖然有人因意外長眠雪山,有人為了最終勝利選擇墜落自己,但對於這群人而言,他們都有屬於自己內心的朝聖之路。不管是對國家、信仰、生活還是情感,都有著屬於他們內心的那份虔誠,在攀登珠峰的路上,每一步都有著厚重的感情和深刻的故事。

攀登珠峰路上的黑暗才是永恆的,而光明只是短暫的一瞬,但正是這短暫一瞬的光芒,誕生了生命與希望。當這群登山隊選擇了出發的那一刻,就註定了要用此生追隨光明。

康德說過:“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與我們心中的道德。每個人都有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守護的東西,那可能是一個人,可能是一個理念,可能是一個信仰。如果背叛它,就是否定自己的整個人生,枉當初的苦苦堅守,最後化為一文不值的爛泥。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準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一次次的攀登失敗,一次次的重新登峰,又一次次的登峰失利,依舊沒有消磨登山隊最後的信念。

出發 就是信仰

哪怕國家官方表明沒有合適的登峰窗口期了,攀登隊成員們依舊選擇了相信自己團隊的氣象隊員們日復一日經過測試可能出現的短暫窗口期。

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渺茫的短暫窗口期,如同在黑夜中的一顆星辰,無論這顆星辰在天際的哪一端,抬頭仰望星空會總給予登山隊員們更多的力量,這種必須登珠峰的夢想,在登山隊員們第一次仰望星空的時候,便種在了許多人的潛意識中,尋道亦如此。

那些看似渺茫的希望,正是在這群人熬一熬的步伐裡重現生機。而邁出的每一步彷彿讓自己對生活有硬氣了一些,這種攀登的熱愛與堅持,是少數的快樂,是無懼死亡的勇氣。

你說它有勁嗎?我想,大概是有的,而且它還是一種頑強而有力的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