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6次出祁山均失败,为何还要坚持北伐?

大家都知道“兴师伐魏、北定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所制订的终级战略目标。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公元234年间,先后七次挥师北上伐魏,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六出祁山”。当然,结果大家也都知晓了,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个时候疑问就来了:为什么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偏偏要为之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揭秘历史的真相!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6次出祁山均失败,为何还要坚持北伐?

首先,小编要和各位看官老爷陈述一个事实,那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并非完全失败。撇开三国演义来说,诸葛亮并没有六出祁山,真正大规模的北伐只有三次,而且每次都间隔了数年。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性格谨慎求稳,从来不搞激进的军事冒险,所以每次北伐,他都是事先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的。诸葛亮兴师伐魏,当时已遭受非议,后人亦多认为是无功之举。不过,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六出祁山是诸葛亮一生中的重大军事行动, 这背后的玄机也确实令人深思。那么他北伐的目的何在?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也要坚持北伐呢?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6次出祁山均失败,为何还要坚持北伐?

第一,相互制衡。诸葛亮本就没想一口气灭掉魏国,实际条件也允许。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讲, 蜀国的优选策略无非两点:1. 联吴抗曹,但不能用力过猛,力求三方互相制衡。2. 当吴国得势时,就得减缓魏国的压力,使魏国有条件反击吴国。 魏国在当时的局势下也有两个最优选择:1. 无论是战争还是对峙,矛头始终对准威胁最大的吴国。2. 在对待蜀国的问题上,尽量以最低成本防守。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6次出祁山均失败,为何还要坚持北伐?

了解了诸葛亮心里的博弈论之后,就不难看出,他六出祁山更大的意义在于中牵制和消耗曹魏中原兵力, 只要诸葛亮还能北伐,魏国凉、雍就不敢解甲。更何况从诸葛亮的行军路线来看,他的目标是凉州,而非长安。而且六次出兵北伐,所带的粮草辎重都十分有限,这也不是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征兆,从这几点也足以判断他的动机并非一举灭曹。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6次出祁山均失败,为何还要坚持北伐?

第二, 时间,不是站在诸葛亮这一边的。 在当时,曹魏统一北方已有数十年,时间拖得越久,与中原的实力差距越大。 而蜀汉已尽失荆州之地,仅靠益州之地,难以维系长期生存,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极大地限制了蜀汉的发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6次出祁山均失败,为何还要坚持北伐?

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和三国初期中原动乱,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但是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修养生息,经济逐渐恢复,即便吴蜀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势力。诸葛亮是一个极有眼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造成中原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进程,从军事和经济上削弱曹魏的实力。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6次出祁山均失败,为何还要坚持北伐?

第三,转移矛盾, 让整个国家抱成一团,否则安逸容易灭亡和统治阶级内乱。由于蜀汉政权后期出现了三股势力相互打压的局面,荆州集团以刘备亲信为代表,益州集团以益州士族为代,东州集团以刘璋旧部为代表。此时国家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巨大难题。几年来,蜀汉先后有七十多位将领去世。 锻炼、培养、争取人才,也逐渐成为北伐的另一个目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6次出祁山均失败,为何还要坚持北伐?

第四, 确立汉氏正统地位,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北伐既是继承刘备遗志,也是诸葛亮实现政治报负的绝佳机会。对于益州原土著来说,供养一个土皇帝,和供养当时的曹魏政权来说是没有区别的。事实上,当时的百姓大多已经接受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所以诸葛亮的政策,必须确立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 也就是说不北伐,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就没有了法理基础。通过北伐行动,才能更好地打压反对北伐的地方势力。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6次出祁山均失败,为何还要坚持北伐?

当然,诸葛亮六出祁山,虽未成功,却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知古佳话。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就诸葛六出祁山这份决心、胆识和眼光来看,也是值得后人敬佩和学习的。那么你是怎么看待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呢?是不是因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利,才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呢?欢迎在文末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