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莲》:不要让裹脚布变成民族前进的绊脚石

读罢此书,心里面有些憋闷,在阅读过程中也有强烈的不适感。即便如此,还是被深深震撼到。联想到小时候,见到村子里裹脚的老人,生活诸多不便。因此,只得忍痛反刍一遍,看看这种病态陋习,为何会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大行其道?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小说《三寸金莲》,说说关于裹脚(缠足)的往事。

《三寸金莲》:不要让裹脚布变成民族前进的绊脚石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是作家冯骥才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篇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裹脚的兴衰史。清末民初时,贫家女子戈香莲与奶奶相依为命,因为裹得一双好小脚,被娶入豪门古董商佟家。在"以脚论英雄"的佟家,为了生存,戈香莲不得不成为小脚的代言人和卫道士。在辛亥革命的革新浪潮下,戈香莲结束了自己悲惨、屈辱的一生。

正如作家夫子自道:"小脚里头,藏着一部中国历史"。那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呢?不过是一部蹂躏自然、泯灭天性的历史罢了。

一、裹脚的本质:物化女性的病态审美

小说中充斥着大量关于裹脚的细节和史料,让人们得以通过艺术方式了解那段历史。据学者考证,裹脚大概从五代时就出现了。宋代则蔚然成风,其中与程朱理学的兴盛不无关系。

"三寸金莲"既是书名,也是古代裹脚的最高境界。女性裹的脚,被称为"莲",大于四寸的称为"铁莲",四寸的称为"银莲",而三寸的就是"金莲"。

在讲究"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小脚是一种重要的"准性器官",在欲露还羞中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另外,通过裹小脚,将女人束缚在家庭中,彻底成为男人的财物和玩物。

《三寸金莲》:不要让裹脚布变成民族前进的绊脚石

书中的佟忍安以卖假古董起家,虽有家财万贯,却只以小脚为乐。他在小脚方面,可算是一个大神级别的理论大师,无论正史野史,都如数家珍。比如,清代"香莲博士"方绪就炮制了一本《香莲品藻》,佟忍安对其中的"四忌、五式、九品、十八种"样样门清。

佟忍安自己娶了一个极品的小脚女人,不过过世早成为遗憾。于是,他给自己的四个儿子娶的媳妇,也是天下数得上的小脚女人。以此,来满足自己变态的性需求。

小说以佟家的"赛脚会",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流行的"赛脚会",也将文人士大夫品论香莲,以"三寸金莲"的小鞋作为酒器的变态文化展露无遗。

《三寸金莲》:不要让裹脚布变成民族前进的绊脚石

戈香莲的小脚,既是丈夫的玩物,也是公公佟忍安的玩物,更是世上众人品评的玩物。通过"三寸金莲"这个意向,作者清楚地向读者表达出男性对女性的物化。男人在观看女人小脚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视觉的快感和满足,而小脚则成为一件被赏玩的物品。男人的"注视"最终决定了女人的审美取向,并将女性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本质上讲,裹脚现象是男权文化的体现,而女性则丧失权力,成为男性在变态生理欲求下被"虐待"的对象。李渔曾在《闲情偶寄》中专论香莲之妙用,谓"其用维何?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抚摩,此用之在夜者也"。由此,可见特定时代下男性集体无意识里那种性虐待症的病态文化心理。

二、裹脚的悲剧:受害者变成了卫道士

在今天看来,裹脚这种违背自然的病态审美,妥妥的是一种该摒弃的陈规陋习。那为什么它会在中国历史上延续那么长的时间呢?

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裹脚的危害吗?显然不是,早在宋代,就有一个人在一本《脚气集》里对缠足这个风俗提出质疑:"夫人缠足,不知始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得小束,不知何用?"

书中,戈香莲的奶奶,非常疼爱自己的孙女。她明知道裹脚会给孙女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读者看着其中的描述都觉得疼),但为了孩子能有有一个好未来(嫁到好人家,吃穿不愁),她还是下狠手给香莲裹上了脚。

《三寸金莲》:不要让裹脚布变成民族前进的绊脚石

等到戈香莲在佟家立足之后,她依然遵照了公公的安排,对下一代进行裹脚。而当民国新潮之风吹来,放脚开始逐步流行,戈香莲又作为小脚的代言人,扛起了"复缠会"的大旗,与"天足会"一争高下。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像戈香莲这样的受害者变成了卫道士?

一方面,女性作为受害者,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可以自立自足的本领,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所以,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过上更富足的生活,老一辈被摧残的人,嘴里念叨着"不裹,长大会恨奶奶"这样的话,违心的给孩子们裹缚上摧残身心的"锁链"。

《三寸金莲》:不要让裹脚布变成民族前进的绊脚石

另一方面,男性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在不断地用各种方式合理化裹脚这一行为。封建文人士大夫他们将酸腐的"莲学"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将其纳入到传统文化中来。通过一遍遍的洗脑式宣传,将那些极不合理、极其野蛮的行为和想法,变成文化价值系统中看似"合理"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也难怪袁枚会说:"习俗移人, 始于薰染, 久之遂根于天性"。

在文化积习和现实生活压力之下,女性被迫接受了摧残身心的"裹脚"酷刑,并"心安理得"地将这一思想和行为传递给后代,实在是历史的悲剧。

三、裹脚的遗毒:无形的裹脚布依然存在

书中关于复缠会和天足会的思想交锋以至于行动对抗,是相对艺术化的。作者留下了一个光明的结局,让戈香莲的亲生女儿莲心成为天足会的会长,结束了被束缚的命运。

从1895年在上海的10名外籍妇女成立天足会开始,又经过了几十年年的努力,裹脚这一陋习才被终结。禁止缠足,崇尚自然之风,成为社会改良和思想进步的重要体现。

及至今天,"三寸金莲"已经鲜见。有形的裹脚布没有了,那么无形的裹脚布呢?

《三寸金莲》:不要让裹脚布变成民族前进的绊脚石

仔细思量,我们并不敢拍着胸脯作保。目前,仍有一些无形的裹脚布在裹缚着我们的脑袋、舌头和手脚,依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伟大作家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逆天行事,于是人的能力,十分萎缩,社会的进步,也就跟着停顿。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寸金莲这个艺术象征, 浓缩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折射出当前的社会现实。缠足与放足的矛盾, 缠缠放放、放放缠缠的现象, 可见观念更新、民族自新的必然性和艰巨性。

《三寸金莲》:不要让裹脚布变成民族前进的绊脚石

越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那种"不放脚别扭, 放也不好受"的感觉就越明显, 也越需要我们对旧思想保持高度警惕。

只有将真的、善的、美的东西纳入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这个民族才可能是健康和兴旺的。反之,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假作真,这个民族的未来就堪忧了。

结语

冯骥才的小说《三寸金莲》,通过奇妙的语言,描摹了一幅清末民初天津的风俗画卷,将束缚中国上千年的裹脚陋习进行了艺术化的再现。一方面,让人们了解和重温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往;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反思这些在封建土壤里滋生出的陈规陋习为何会阴魂不散。

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形的裹脚布被丢弃了,而思想深处那些无形的裹脚布都丢弃了吗?这是一个在今天依然值得深思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