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西施之态的林黛玉,一双“三寸金莲”让她行动飘飘然

导读:

千千玉足似月牙,小头鞋履窄衣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脚不仅是行动的部位,更有无数的文化蕴意,《易经》中的第五十一卦就是震,震为足也,一脚剁下去就会有震动,这是一种承受的力量,也是一种雷霆般的发怒,所以足也在一定程度代替了人的思想,赋予了情感的平和和冲动,慢慢就有了三寸金莲的审美观念,举足轻重,缠足成了一时的时尚概念,是一种陋习,扭曲了审美的灵感,用这种让女性饱尝痛苦的做法达到艺术和灵魂的有机结合。

很多读者都有一个疑惑,在缠足成为时尚的清朝,曹雪芹竟然在《红楼梦》里只字不提,“三寸金莲”作为当时女性审美的一大特点,按理说《红楼梦》中的群芳都有一双迷人的三寸金莲。

可就是踏遍红楼万字翻,可怜一掬无三寸,林黛玉到底是不是有三寸金莲呢?且听以下分析。

《红楼梦》中西施之态的林黛玉,一双“三寸金莲”让她行动飘飘然

一、 裹足陋习是古代对文明的一种错误认识,对审美艺术的盲目追求。

要说起这种裹足陋习从什么时候开始,历史并无详细记载,可以说众说风云,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女人不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是处于劳动力考虑,小脚无疑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动乱时期更不可能,名不聊生,哪有心思去享受这样的三寸之感,可以断言这是一个起源于上层建筑,而形成于盛世时期的封建陋习。

这种陋习源自于对舞蹈的追求,对轻盈的阐述,让女人的步伐给人飘飘然的感觉,达到思想上的一种安慰,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飘忽若神,凌波微步”,杜牧更加直白的写出了“纤纤玉笋裹轻云”的名句,李商隐也说:“不及金莲步步来”,就是这些文雅的诗词,加上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慢慢有了对三寸金莲的痴迷和追风,一时间成为了时代的一大审美特征,残害着女性的身体来满足他人的欲望。

《红楼梦》中西施之态的林黛玉,一双“三寸金莲”让她行动飘飘然

这是一种对文明的错误认识,也是对审美艺术的盲目追求。

人为什么会如此痴迷于小脚,南宋和清朝,主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受汉文化的影响,宋元明时代,经历了不同民族王朝的更替,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几千年汉文化的发展,尤其到了清朝,满族的入关更加让汉人压抑,当时的政策并没有完善到融合和汉化,普天下的老百姓少了些许的追求和寄托,也希望能够回到以前的那种对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轨道上来,缠足和三寸金莲不会牵扯到信仰和文字狱,更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种思想一时间在民间传播,成为一种趋势,这就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是哪一个人的爱好和追求。

《红楼梦》中西施之态的林黛玉,一双“三寸金莲”让她行动飘飘然

二、曹雪芹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符合时代审美标准吗?

林黛玉是曹雪芹刻画的时代人物,也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长得倾国倾城,且和封建社会一样病态,虽有旷世之才,聪明伶俐,且没有抱负和理想,对末世不存在任何的眷恋,看不起仕途,追求一种新境界,力求改变思想和现实,最终敌不过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玉带林中挂,一句宝玉你好……离开了人间,成为了那一朵三生石上的一株仙草,等待将来的护花使者,给她牛奶加面包,再一次重返人间,妃子变太太……

林黛玉不是红颜祸水,也不是红尘过客,这是一个德才之争的产物,是封建社会侵蚀残害下悲惨命运的女性,他用风流别致的诗词和病态的美打动读者和世人,唤醒的不仅仅是爱心和同情,也是对爱情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对林黛玉的这种艺术情节永远不会消失,更不会让人忘记这个从天而来的林妹妹。

从外貌来说林黛玉肯定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念,单凭第一次相见,众人的赞叹,就觉得这个女子好美,世间真有如此标致的模样,就算薛宝琴来了,也还是比不上林妹妹,只不过林黛玉的美和她的心灵不对称,达不到封建社会的德才兼备,三从四德等礼教对于林黛玉来说那就是坟墓,所以贾母等转变了对林黛玉的看法,觉得林妹妹越来越不美了,倒觉得薛宝琴更美,薛宝钗符合传统的封建美。

《红楼梦》中西施之态的林黛玉,一双“三寸金莲”让她行动飘飘然

二、 曹雪芹全书不提“三寸金莲”是反对这种陋习,也是为了架空历史背景。

曹雪芹开门见山就写出了《红楼梦》是架空了历史,也就是说时代背景不确定,从一个神话蔓延到贾府,从封建起世道末世,融合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同时融合了很多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寄于了更多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纵观整部《红楼梦》,包括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也找不出一句直接的写“三寸金莲”的句子来,如果写了,正值盛行的缠足时代不就是清朝吗?这样和曹雪芹所写的架空历史相冲突,也少了很多的神秘和悬念。

《红楼梦》中西施之态的林黛玉,一双“三寸金莲”让她行动飘飘然

但是从林黛玉的很多表现中可以隐约知道,林黛玉就是标准的“三寸金莲”,因为林黛玉走起路来摇摇的,这并不是病态,如果真是病所致,曹雪芹绝不会用这样的词语形容,而且《红楼梦》的群芳的病严么是不治之症,要不就是世俗之缘,无药可救,最后的命运都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曹雪芹经历了很多的人生不如意,也看到了很多的时代陋习和不完善,包括“三寸金莲”,他的《红楼梦》最为艺术的是思想的先进性,对女性虽然写的比较悲观,可思想并未停留在悲剧上,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曹雪芹全书不提“三寸金莲”是反对这种陋习,也是为了架空历史背景。

《红楼梦》中西施之态的林黛玉,一双“三寸金莲”让她行动飘飘然

总结:

越国美女西施容颜歌舞礼仪兼备,是封建社会公认的美女,肥瘦恰当,貌若天仙,迷惑夫差,祸国殃民,曹雪芹把林黛玉比成西施,更多为了加以对比说明了林黛玉的美貌,并暗示一切美都会成为历史,成为过去,镜中花水中月都是影子,都是虚幻的东西,都是梦。

即愁又病的林妹妹,泪光点点,行动似弱柳扶风,就这一句足以说明了林黛玉就是拥有“三寸金莲”的美女子。

在那个裹足成为风尚的时代,曹雪芹大概觉得没有必要把这种很普通的事情写出来,而且别的文学作品都已经出现了三寸金莲,就一个潘金莲已经名扬四海了,自己写林黛玉“三寸金莲”,岂不是东施效颦,惹人笑话,故而不写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