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放大鏡”找漏洞!這位傳染病專家,跑遍武漢新冠病人收治醫院

拿著“放大鏡”找漏洞!這位傳染病專家,跑遍武漢新冠病人收治醫院

4月18日上午,蔣榮猛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住院樓,準備進病房看病人 記者黃琪 攝

4月18日上午,春雨霏霏,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仍有數例新冠肺炎疑難病人,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蔣榮猛和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醫師劉正印教授走進病房,會診這幾例疑難病人。

49歲的蔣榮猛是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和研究中心主任醫師、國家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是全國有名的傳染病防治醫院,在SARS期間,立下赫赫戰功。

1月9日,蔣榮猛作為國家衛健委第二批專家組成員來到武漢,三個多月,專家們相繼撤回,唯有他一直留守,成為援漢時間最長的醫生之一,全程參與“武漢保衛戰”,陪武漢人民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剛來武漢一頭扎進發熱門診

“從人的需要出發考慮防護措施”

拿著“放大鏡”找漏洞!這位傳染病專家,跑遍武漢新冠病人收治醫院

蔣榮猛在武漢為醫療隊做院感培訓

剛到武漢時,面對這種未知的新型疾病,蔣榮猛毫不猶豫,一頭扎進各大醫院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和本地專家一道,分析疾病特點,不僅協助當地臨床診斷和治療,還發揮著疫情一線的“探頭”作用。

“心裡沒有害怕,而是想著要會會這個新冠病毒!” 蔣榮猛說,“我從業20多年,跟許多傳染病打過交道。其實所有傳染病都有規律可循,只要摸清了規律就不可怕。”

在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蔣榮猛近距離查看新冠病人的臨床症狀,瞭解醫院收治、隔離情況。他向主管部門建議加強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的改造,加強醫務人員防護,又提出“從人的需要出發考慮防護措施,既要防護到位又不能過度。個人防護要強調雙向保護,不僅要保護醫護人員自己,而且要保護患者,避免患者被感染。”

在蔣榮猛和其他在漢專家提供的一手信息和建議下,國家衛健委派來了鍾南山、李蘭娟等第三批專家,也正是他們,讓武漢的疫情防控從“遭遇戰”轉向“阻擊戰”。

“醫生對病人要有同理心”

拿著“放大鏡”找漏洞!這位傳染病專家,跑遍武漢新冠病人收治醫院

4月18日上午,蔣榮猛(中間)和北京協和醫院劉正印教授(左)、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吳文娟主任(右)準備進病房 記者黃琪 攝

3月17日,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在該院感染二科戰疫的空軍軍醫大學劉全成主任與蔣榮猛會診一例50多歲的男性危重病人。

“病人3月11日轉進ICU,上呼吸機後仍意識不清,當晚上了ECMO,2小時後體內二氧化碳濃度下降,11-17日循環系統穩定,但氣道壓力偏高,肺部炎症沒有加重。” 劉全成主任介紹了這例病人的情況。

“通過ECMO治療,將氣道壓力降下來,讓肺部得到休息。”蔣榮猛說。

3月中旬,隨著新冠病人救治進入“攻堅”階段,國家新冠肺炎專家組的主要任務,從初期的發熱門診調查、診治流程梳理向重症巡查和轉診轉移。蔣榮猛和其他專家一道,每天下沉到醫院,看病人、協助診斷治療,平均一天走訪2、3家醫院,頂著朝陽出門、披著星辰回家。江城80多家大大小小、收治新冠病人的醫院,都有他們的足跡。

“表面上看起來都是對症支持治療,但醫生治的是病,任何疾病的背後是人。如果忽略了人的存在,我們的治療很難奏效。” 他一再提出,“醫生對待病人,要有同理心。當一個病人身上連著電極片、監護儀,頭戴無創呼吸機面罩時,會有一種窒息感,內心非常恐懼。此時,醫生應多些時間陪伴病人。醫生要是能握著病人的手,陪他聊些家常,而不是用命令式的語氣要求病人配合,對疾病的康復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醫生不妨將自己全身上下連著管子、戴著面罩,在ICU躺一天,感受一下耳旁響著各種儀器的電機聲、轟鳴聲,便會理解病人的不易了。”

像偵探一樣找防控漏洞

“消除每一個風險點”

拿著“放大鏡”找漏洞!這位傳染病專家,跑遍武漢新冠病人收治醫院

蔣榮猛堅守武漢三個多月,成為援漢時間最長的醫生之一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供圖

近一個月來,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幾乎每天都會組織國家和地方的專家開展“死亡病例討論”。專家組經過討論發現,經過前一段時間緊張的呼吸支持等強有力的救治措施,危重病人度過呼吸衰竭“關”之後,隨之而來的是難以避免的繼發感染。尤其是耐藥菌感染可能成為壓死危重病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降低危重病人繼發感染率,受國家衛健委指派,蔣榮猛和吳安華教授、李六億教授二位院感專家一道,走進市金銀潭醫院、市肺科醫院等幾家集中收治危重患者的定點醫院病房,像偵探一樣梳理院感防控的每一個環節,幫助他們堵住每一個潛在的風險和漏洞。

蔣榮猛說:“治療和護理中任何步驟的不注意,都有可能造成病人感染。醫院只有制定嚴密的院感防控規則,監督醫護人員嚴格遵照規則執行,才能消除可能導致病人感染的每一個風險點。院感防控與其說是技術上的問題,不如說是管理上的問題,而我們醫院往往是重視技術多過於管理。”

參與一至七版診療方案的撰寫修訂

建議患者分型增加“重症病例”

17年前,32歲的蔣榮猛從地壇醫院非典隔離病房,被抽調到北京市防治非典指揮部,負責甄別全市的非典疑似患者。兩個月他和同事跑遍北京18個區縣,甄別了1600多個疑似病例,無一錯診、誤診,為2003年6月24日WHO宣佈北京市“雙解除”做出貢獻。

他說,“雖然目前新冠病毒平均病死率低於SARS,但其可怕之處在於傳染性更強,感染患者基數大。”這一點,連這位“身經百戰”的傳染病鬥士都感覺心悸。

根據臨床一線掌握的情況,他參與了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一至七版的撰寫和修訂,並將每一版的解讀和更新要點提煉出來,發佈在國家衛健委官網上。

第一版診療方案中,臨床分型只有輕症病例和危重症病例,當時危重症約佔5%,會給人一種錯覺,剩下的95%都是輕症。隨著專家組在現場對疾病認識的深入,發現重症病人佔到約20%的比例。而且,危重型病人都是從輕型一步步發展過來的,並非一發病就是危重型。認識到這一點對後來實施的“分類救治、全流程管理”救治策略是關鍵一步。在他的建議下,第二版診療方案將“重症病例”單列出來,之後,專家組根據不同分型的患者,提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長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