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失誤、軍紀渙散、糧草不足,導致抗倭戰爭失利,明、鮮不和

朝鮮在與明朝的關係當中,一直都視明朝為宗主國,認為明朝出兵是天朝施恩於朝鮮,因此在整個戰爭期間戰事合作上都是處於服從配合的立場,但仍因作戰以及其它諸方面的原因,產生對明軍的不滿。導致兩國在合作的同時也產生了衝突和矛盾。

情報失誤、軍紀渙散、糧草不足,導致抗倭戰爭失利,明、鮮不和

朝鮮參戰不利及其提供情報失誤

在戰爭開始階段,日本在戰略上收買朝鮮人以及明朝人散佈諸如誹謗朝鮮上貢日本,與其合作共同入侵中國等謠言,以此來阻止明軍出兵援助朝鮮。明朝因此對朝鮮求援出兵持懷疑態度。朝鮮上呈明朝極力辯誣,力表清白,朝鮮方面記載:

先是,中朝福建行商許儀後等,潛報上國雲:朝鮮貢於日本,與日本連謀,將犯上國,朝鮮為之先鋒,中朝頗疑之。

情報失誤、軍紀渙散、糧草不足,導致抗倭戰爭失利,明、鮮不和

第一次平壤之役,朝鮮情報提供錯誤,致使祖承訓輕敵,加之朝鮮將士參戰不利,敗後總兵楊紹勳怒責朝鮮官員。更有朝鮮節度使李薲公然通敵之舉:

史游擊軍馬奔回之時,祖總兵結陣在西門,望見李薲軍馬,與賊有若對話者然,賊亦稍稍退去。總兵以為,渠既與賊同心,事無可為,遂退兵。倭賊在後追趕, 李薲追擊殺賊數十餘人,賊遂退入城雲。 總兵之言如是雲。

明、鮮聯軍共同進軍圍剿日軍,然朝鮮軍隊卻沒有前進,致祖承訓大怒,朝鮮參與戰事不利。對此,朝鮮君臣自己也認識到李薲對於此次戰敗是有責任的。

情報失誤、軍紀渙散、糧草不足,導致抗倭戰爭失利,明、鮮不和

由上可知,祖承訓兵敗與朝鮮方面所提供的情報錯誤和朝鮮將官通敵不無聯繫。明軍異國作戰,人生地不熟,需要東道主朝鮮的引導,然而經過此戰,明軍對朝鮮不信任程度加深。此類的例子也發生在在碧蹄館之役,因受到朝鮮情報言人數不多的誘導,使明軍輕敵,導致明軍中箭傷亡者甚多。

可見朝鮮情報錯誤導致明軍戰敗,令明軍對朝鮮不信任,經歷過第一次平壤戰役和碧蹄館之戰明軍多對朝鮮意見頗大。朝鮮本身情報存在著諸如上面所說的各種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明軍將領在明、鮮兩軍合作戰事失敗之後,有時把失敗故意歸結於朝方以推脫自己的責任。面對明朝的誤解和詰責,朝鮮一方面心存不滿,一方面又要心懷感激地極力為自己辯解,由此雙方矛盾越來越大。且明、鮮聯軍在聯合作戰時,已有主導權的認知問題,實際合作上,諸明軍將領認為朝鮮人不受指揮。因而使明軍孤軍力抗日軍;朝鮮則認為明朝以援助國援助朝鮮,所以在極盡委屈之下辯誣,但內心對明軍亦有諸多不滿。雙方矛盾不斷升級。

情報失誤、軍紀渙散、糧草不足,導致抗倭戰爭失利,明、鮮不和

明軍將領在朝鮮的形象

明朝出兵援助朝鮮是以宗主國的立場,所以作戰策略由明軍將領主導;與日本和談也是由明朝單方面參與,雖然合乎宗藩關係的原則,但是這樣的方式卻也是造成雙方軍隊在相處上出現不滿與摩擦的緣由。明朝軍隊至朝鮮境內後,朝鮮朝野上下對於明朝軍隊的觀感甚好,如朝鮮請援使李馨向朝鮮國王上啟:“天將號令嚴明,雖一草一粒,不許士卒濫取侵擾,我軍萬無所虞,而一路繼餉,似甚可慮。”深信天朝軍紀甚嚴,所以不會對朝鮮有所傷害。朝鮮起初是十分期待明朝的救援,一方面是基於屬國對於宗主國的依賴心態,另一方面是因為朝鮮深信明朝軍隊可以殲滅日軍。

情報失誤、軍紀渙散、糧草不足,導致抗倭戰爭失利,明、鮮不和

但事實遠不如他們所想,明朝將士在朝鮮形象頗差。現把《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中朝鮮官員關於明朝將領不端行為的言論整理如下。如李如松在平壤之戰後向朝鮮索要戰馬:

恆福曰:“前日所送玄馬,提督見之甚喜,至於下階,以手撫之雲矣。”上曰:“予見其人,多有氣魄,其用兵,雖或可稱,而似不可與古人比也。以近日處事觀之,多有不足處,才克平壤,即便求馬,此其可乎?其所乘馬,中鐵丸雲者,未可信也。

張世爵因朝鮮送給自己的銀兩少於楊元,便極力在李如松面前勸兵撤離朝鮮,迫使朝方向他贈送更多銀子。

陳璘搶攻之舉,陳璘在露梁之戰雖然力戰日本,朝鮮所俘日犯,卻要朝鮮官兵上報為他的功勞,朝鮮只能無奈的遵從。

情報失誤、軍紀渙散、糧草不足,導致抗倭戰爭失利,明、鮮不和

劉綎生活作風腐化,導致朝鮮軍民對其不滿,朝鮮史料記載:

又“提督帶來遼陽一娼婦,而又我國女子,出自賊窟,來到吳副總營中,提督聞其美,亦致之,皆著男服隨行,麾下將士,頗有憤惋之志雲。”

軍隊的將領如此,其下的士兵軍紀亦不嚴明,導致侵擾朝鮮人民的事情時有發生,亦有向朝鮮軍隊索取討賞的將領放恣部下為亂朝鮮。

由上可見,壬辰戰亂期間明軍的統帥還是對軍紀不嚴採取了一定的措施,只是戰場上實施力度不夠。在實際的戰場上,尤其是遠離本國去異鄉作戰的情況下,軍紀的治理措施實施起來就顯得尤為困難。一些明朝將領在朝鮮的不良表現和明軍對軍糧極大的需求使得朝鮮人民負擔加重,以此他們對明軍心生怨恨。從而加大了明軍和朝鮮軍之間的隔閡。

情報失誤、軍紀渙散、糧草不足,導致抗倭戰爭失利,明、鮮不和

糧草問題

俗語有云: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足以說明糧食在一場戰爭中重要地位,尤其是跨國性質的戰爭。在整個七年援朝戰爭過程中,糧草問題一直是明朝與朝鮮之間最為嚴重的問題。

朝鮮在喪失了平壤這座糧庫之後國內糧餉不敷,不僅要供應自己的糧食,還得為幾萬明軍準備軍糧。因糧食問題產生的明朝對朝鮮的不滿以及朝鮮籌糧壓力一直延續整個戰爭期間。

情報失誤、軍紀渙散、糧草不足,導致抗倭戰爭失利,明、鮮不和

儘管明、鮮兩方盡最大的努力解決糧食問題,然因受到諸多方面的限制,運輸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糧食問題從根本上就無法解決。在這個過程中,甚至出現明軍浪費或售賣糧食的行為,明軍專管運糧的張三畏都司曾言:“我今到平壤,已過數日。見天兵皆持食餘之米,貿物於街上,換東西,恣行買賣,飢餓者果如是乎?”;還有存在明軍只用朝鮮糧食的情況,朝鮮國王曾說:“天糧山積,而不為兼放,只以小邦大米支放。大軍及順天天兵左次之時,小邦運糧。愚民魚駭鳥散,恐於此時,不無乏糧之患矣。”;更有明軍在朝鮮發放糧食之時不顧紀律毆打朝鮮官員的現象。由糧食問題所衍生出來種種問題,導致明、鮮兩者的摩擦和矛盾也在不斷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