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必須分床?分床理論坑了很多孩子,很多媽媽卻還在犯

世界上唯一一種以分離為目的的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龍應臺《目送》

從寶寶出生脫離母體開始,就慢慢走向獨立,而分床睡,是第一步。

許多媽媽都知道讓寶寶獨自睡覺的好處,可以培養自主性、獨立性,自信心,但真正應該如何把握分床睡的時間呢?到底是3歲分床還是6歲分床呢?

許多文章都提倡越早越好,說分床越晚,越容易性早熟,還造成安全感缺失,不懂獨立,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不科學的。

6歲孩子被逼分床,心智焦慮誘發恐懼情緒

雯雯媽媽在孩子3歲的時候,就強制雯雯分床睡,雯雯哭得像個淚人,抱著媽媽不撒手,媽媽不忍心,決定把分床時間再推遲兩年。

6歲必須分床?分床理論坑了很多孩子,很多媽媽卻還在犯

到了雯雯6歲的時候,媽媽決定再試一次。

晚上,媽媽把雯雯哄上床後,回到自己房間。夜裡,雯雯一次又一次地來敲門,一會兒說自己房間裡有怪物,一會兒又說有蟲子爬上了床,媽媽沒有理她。

第二天一早,媽媽打開房門時,忽然發現,雯雯竟然抱著自己的小被子玩具熊,睡在媽媽的房間門口。原來她一夜都沒敢在自己屋裡睡,而是在門口等著媽媽。

分床失敗,媽媽還不甘心,又接連試了一個禮拜,雯雯的情緒一天比一天激動,難以哄睡,打滾,哭鬧,央求媽媽不要離開。

後來,不僅僅是晚上,就連白天,雯雯也不敢獨自在房間裡玩,必須要媽媽陪著。

都說分床越早越好,這個案例中,雯雯由於分床產生嚴重的焦慮,誘發了強烈的恐懼情緒,這種恐懼將會伴隨她相當長的時間,有可能還會延伸至成年。

6歲必須分床?分床理論坑了很多孩子,很多媽媽卻還在犯

分床理論跌下神壇,別再給安全感戳窟窿了

分床必須是在保護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進行的,切不可為了分床而不顧孩子的感受,一味地強制,只會適得其反。

一:親子共眠好處多

研究顯示,兒童不會因為長時間與父母共眠而成長為不獨立的,不自信孩子,反而由於安全感得到了保證,在日後面對失敗、困難能保持更積極的心態,抗壓能力強,形成獨立、自信,自強的性格。

孩子也不會因與父母共眠而出現性早熟,相反的,他們長大後對自我的性別認同感滿意,自尊水平較高,自律性強,親子共眠的種種好處要儘早看透。

  • 安全感充足:有良好親子共眠的孩子,能夠從中獲取充足的安全感,內心抗壓能力較強。
  • 利於親子關係培養:親子共眠的過程會讓孩子充分享受肌膚親暱感,在幼齡階段能很好培養親子關係,讓孩子不孤單,有健康心理底墊。
6歲必須分床?分床理論坑了很多孩子,很多媽媽卻還在犯

二:貿然分床危害大

在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和父母分開的時候,貿然的強制分床,母子之間的天然依戀突然被打破,導致孩子從小安全感喪失,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應對能力差,情緒調節水平降低,要麼形成

怯懦膽小自卑的性格,喜歡依賴別人,要麼容易焦慮恐慌,失去對別人的信任感,形成叛逆狂妄自大的性格,這種強行分床的行為,無異於給安全感戳窟窿。

6歲必須分床?分床理論坑了很多孩子,很多媽媽卻還在犯

三:分床要先看錶現再看年齡

每個孩子的心理成長速度不同,情況也不同,執著於一個統一的分床時間點是不科學的。如果孩子出現以下表現,就說明可以進行分床訓練了。

1)性別意識覺醒併成熟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3歲左右會出現性別觀念,而性別意識的覺醒起碼要在6-10歲左右,這時候媽媽可以利用親子共眠的間隙,給孩子提前灌輸相關知識,讓孩子逐步懂得“親子界限感”,願意成長,分床。

6歲必須分床?分床理論坑了很多孩子,很多媽媽卻還在犯

2)有了獨立意識

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離不開家長的放手,對於孩子黏人的表現媽媽要合理看待,孩子黏媽媽屬於心理需求,但同時媽媽也要掌握度量尺,逐步激勵孩子進步、獨立,形成獨立自主觀念。

3)孩子安全感充足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一般會有顯現出“小勇士精神”,敢自己乖巧呆在家中,玩耍時無需父母陪伴也能很盡興,這些表現都說明孩子安全感足,脫離父母的基礎上可以獨自進行一系列行為活動,此時的他們欠缺的就是“勇氣”,媽媽適當鼓勵,巧用妙招,分床或許會很輕鬆。

6歲必須分床?分床理論坑了很多孩子,很多媽媽卻還在犯

寶媽們,你家寶寶有和你分床睡嗎?你是幾歲和孩子分床的?你覺得幾歲分床合適呢?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喜歡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