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南北朝时期,有过一段特殊的阶段,也就是北方强大的统一政权北魏瓦解,北周北齐先后于557年、550年立国,直到577年北齐灭亡,北方再度一统,期间一直是三方势力相互对峙的阶段,也就是北周北齐和南方的梁、陈,可以说这是南朝自北魏一统后最好的机会,只是尴尬的是,南朝的梁武帝早已不是继位初期的那位帝王,浪费了机会不说,还引来了侯景,直接把南梁折腾得四分五裂。

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而在北方北齐和北周在没有遭受南梁、南陈的军事威胁时,双方之间的战乱不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两朝立国前,高欢和宇文泰之间死磕阶段,而第二个高潮阶段,也就是北齐高湛之后,尤其是北齐后主高纬时期,北周宇文护主政以及周武帝亲政的阶段,最终北周灭了北齐,实现了统一。

在两个战争频发期之间,双方是保持相对克制的,因为都面临着内部问题,但不同的是,北周逐渐强盛,而北齐则渐渐步入衰败。当时北周朝堂公认的是,“齐氏地半天下,国富兵强”,是三方势力中实力最强大的,而北周可以后来居上,可以说在双方两次战争频发阶段之间就决定了。

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北周和北齐相同的是都出现了帝位多次更迭的情况,但不同的是北周有宇文护,宇文护虽然连杀孝闵帝宇文觉、废帝拓跋廓、明帝宇文毓三帝,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泰临死前害怕儿子们太嫩,丢了江山,就让宇文护辅佐,虽说宇文护做的是有些过分,但是北周走向强盛,他功不可没,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就是“卒能变魏为周,俾危获乂者,护之力也”。

最主要的是他保证了关中本位政策的贯彻实施,也就是影响了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的关陇集团,即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北周在宇文护主政时期,坚持实行了立足关中的政策,这也使得北周最终拥有了东进灭北齐的实力。

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而反观北齐,在高欢之后,高澄高洋时期主要是向北向南扩张,但是高洋后期就开始骄奢淫逸了,之后废帝高殷被高演废杀,高演也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病重挂了,高湛继位,北齐经历的是君主昏庸加之皇位更迭过于频发的阶段,国力逐渐走向衰败。

至此北周北齐之间的战事又呈苗头,根本动因就是双方国力之前的差距越来越小,而且宇文护也有发动战争的内在动因,在扶立周武帝宇文邕后,宇文护深感自己地位的不稳,毕竟自己杀了太多皇帝,不得人心,那么想要重新树立威信,就只有向外扩张 这一条路了,东出发齐,是最要的选择,两个北方政权再度进入了战事频发的阶段。

对于宇文护来说,东出攻伐北齐,势必要寻找盟友,毕竟北齐虽然在走向衰落,但是底子还是有的,北周还是需要联合其他势力的,也就是北方的突厥和南方的陈朝,不够在宇文护组织伐齐的那段时间,即北周保定三年、四年,北齐河清二年、三年,也就是563年至564年,这段时间南陈是无暇顾及北方战事的。

《陈书.世祖本纪》以安右将军吴明彻为安南将军、江州刺史,督众军南讨。

南陈江州刺史周迪反叛,南陈对主要精力都在内部平叛上,对于北齐北周之前发生的战事,南陈只能观望,而且就算没有周迪的反叛,南陈也应该会保持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对于南陈最好的结果就是北周北齐死磕到双伤。

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所以宇文护能够借助的外力只有北方的突厥,而且突厥也有征讨北齐的动力,毕竟北齐强大的时候,是向北扩张过的,一个强势的北齐是不被突厥接受的,宇文护虽然联合了突厥,但北周和突厥都打着自己的小心思,在作战中始终不能真心配合,都想以最小代价获取最高的利益,这反而是北齐屡屡反击得手,而宇文护主导的两次征讨北齐的军事计划失败后,直接导致了他在北周威信大减,最终被周武帝所杀。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宇文护制定了伐齐策略,联合突厥南下,攻取北齐发家之地,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晋源区一带。

《周书.杨忠传》三年,乃以忠为元帅,大将军杨纂、李穆、王杰、尔朱敏及开府元寿、田弘、慕容延等十余人皆隶焉。

《周书.达奚武传》随公杨忠引突厥自北道,武以三万骑自东道,期会晋阳。

《北齐书.武成帝纪》(河清二年)冬十二月癸巳,陈人来聘。己酉,周将杨忠帅突厥阿史那木汗等二十余万人自恒州分为三道,杀掠吏人。

有的人可能不了解杨忠,他就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宇文护主导的联合突厥共同伐齐的计划第一阶段就是有杨忠统帅,其率部从武川(内蒙古武川县)一路南下攻略北齐城池,突袭了陉岭(即雁门山),打开了南下攻取晋阳的通道。

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与此同时,达奚武率3万骑兵东出,目的是和杨忠回师于晋阳,而突厥所部在杨忠得手后,快速南下与杨忠汇合,从桓州(今山西大同市)南下,北周突厥合兵号称20余万,直奔晋阳而来。

《周书.杨忠传》是时大雪数旬,风寒惨烈,齐人乃悉其精锐,鼓噪而出。突厥震骇,引上西山不肯战。众皆失色......以武后期不至,乃班师。齐人亦不敢逼。突厥于是纵兵大掠,自晋阳至(栾)〔平〕城七百余里,人畜无孑遗,俘斩甚众。

《北齐书.段韶传》时事既仓卒,兵马未整,世祖见如此,亦欲避之而东。

当杨忠率部抵达晋阳城下的时候,赶上了不利的恶劣天气,也就是大雪和严寒,《北齐书》中更是用了“雨血于太原”来形容。

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而当时高湛驰援晋阳后,有弃城暂避北周突厥兵锋的想法,但是随即被属下劝阻了,其实高湛只要好好想想也就不会提出这么个建议了。

虽然北周突厥联军兵力甚众,但是晋阳从尔朱荣时期开始就是一座坚城,难以短时间内攻克,而杨忠所率部队大举南下,在恶劣天气下,深陷北齐之地,其后勤补给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加之本来要在晋阳和杨忠汇合的达奚武迟迟不来,局势已经向着有利北齐方向发展了。

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所以在北齐军突袭北周军阵的时候,突厥果断坑队友,其部快速脱离了战场,留下北周军和北齐军队交战,这也暴露了北周突厥联盟的脆弱,关键时刻盟友说卖就卖,杨忠被击败,而在撤军途中,没有救援周军的突厥到时一路抢掠北撤。

其实这次军事计划失败,根本上是北周突厥的联盟并不牢固,都不想成为和北齐作战的主力,都想要趁机占便宜,所以在晋阳城下,突厥人丢弃了北周军队,而北周说实话也并未使出全力去攻打北齐。

《周书.晋荡公护传》是年也,突厥复率众赴期。护以齐氏初送国亲,未欲即事征讨,复虑失信蕃夷,更生边患。不得已,遂请东征。

在晋阳之战失败后,突厥人并未就此停止伐齐计划,而是迫使北周继续伐齐,记载里,突厥是“率众赴期”,说白了就是武力威胁了,毕竟之前是他联系突厥共同讨伐北齐,如今晋阳之战失利,突厥人还想打,那么宇文护呢?

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虽说记载是他并不想打,是迫于突厥人的威慑,因为显然突厥人威胁过北周,那就是不一起出兵攻打北齐,那么突厥就骚扰北周边境,所以宇文护率部东征了。

但我个人认为宇文护也有东征的必要,之前就说了,宇文护为何要在北周北齐相对平和对峙阶段主导伐齐战争,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缓和他和周武帝之间的越发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位战争胜利能够维持其掌权的局面,所以晋阳之败使得他必须要找一个翻盘的机会,那就只能继续东征。

《周书.晋荡公护传》于是征二十四军及左右厢散隶、及秦陇巴蜀之兵、诸蕃国之众二十万人。

而且这次是宇文护率部亲征,征调了关中主力部队,以及蜀地的兵力,集结了20余万人,这是不想打的人做的事,其实如果是为了应付突厥人,完全可以各打各的,也就是让突厥人自己从北边打,之后北周出潼关,派遣一支小股部队意思意思就可以了,再不就是装装样子,上演大军出潼关后,就遭遇“齐军主力”,对峙无果撤军了的戏码。

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但是显然宇文护没有,可能在突厥要去再次联合出兵的时候,他的确反感过,不想打,可是在决定继续打后,宇文护是没有选择草草了事的,而是认真准备,和北齐死磕一仗的,此时晋阳之战刚刚结束不久,高湛还在晋阳,北齐的军事布防重心也偏向北方。

所以在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宇文护这次征讨计划是在三个方向进攻北齐。

《周书.晋荡公护传》出军至潼关,乃遣柱国尉迟迥率精兵十万为前锋.....少师杨摽出轵关。护连营渐进,屯军弘农。迥攻围洛阳。柱国齐公宪、郑国公达奚武等营于邙山。

《周书.权景宣传》保定四年,晋公宇文护东讨,景宣别讨河南。

《周书.杨忠传》是岁,大军又东伐,晋公护出洛阳,令忠出沃野以应接突厥。

从宇文护的军事战术制定上来看,他这次就是没有太看重突厥人,毕竟晋阳之战时的表现就说明了,突厥人只是想从中牟利,所以在三路大军中,北方的突厥和南部的权景宣都是在牵制北齐。

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此次军事行动最主要的就是宇文护率领的中路军,出潼关直扑洛阳,而且北周军也做出了围困洛阳的准备,达奚武驻守于洛阳东部的邙山,杨摽在洛阳北部的轵关,可以看出来,北周大致上实现了对洛阳及周围区域的围困。

而其他两路部队也是实现了战略目标。

杨忠率部接应突厥人,在北部给予北齐压力,摆出时刻南下攻取晋阳的态势,实际上起到效果了,在晋阳的高湛和段韶商议的时候就说过,“今欲遣王赴洛阳之围,但突厥在此,复须镇御”,虽说最后高湛采纳了先救援洛阳的建议,但是在晋阳方面的齐军是不敢大举南下的。

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权景宣所部也是取得了战果,“北齐豫州刺史王士良、永州刺史萧世怡并以城降”,北齐的豫州大致是今天的河南汝南,可以说这次针对北齐的军事计划,战局发展的确对北周突厥联盟有利,北部和南部都势必会牵制北齐的兵力。

只要宇文护能够拿下洛阳,那么计划就成功了,在最关键的对决中,宇文护不是高湛的对手,宇文护还是善于权谋短于军事吧,如果是他派遣一员大将统兵出征还好,而他自己亲自率部出征,在洛阳战场上,完全不是北齐一众将领的对手。

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在晋阳的高湛下定决心驰援洛阳后,当时北齐三位将星是一同出现在洛阳战场的,也就是被北齐将士誉为“定海神针”的段韶,兰陵王高长恭,名将斛律光。

《北齐书.段韶传》乃令韶督精骑一千,发自晋阳。五日便济河,与大将共量进止。韶旦将帐下二百骑与诸军共登邙阪,聊观周军形势。

段韶自晋阳南下后,五日便渡河,抵达战场,而且还到邙阪,今洛阳东北一带探查周军布阵情况,和齐军积极备战的情况相反,宇文护统领的周军太过轻敌,认为齐军不会救援洛阳,所以并未做足准备,《周书》记载,洛阳城下的周军是被齐军突袭了,“值连日阴雾,齐骑直前,围洛之军,一时溃散”。

但有意思的是,《北齐书》可不是这么记载的。

《北齐书.段韶传》韶为左军,兰陵王为中军,斛律光为右军,与周人相对。韶遥谓周人曰.....周军仍以步人在前,上山逆战。韶以彼徒我骑,且却且引,待其力弊,乃遣下马击之。短兵始交,周人大溃。其中军所当者,亦一时瓦解,投坠溪谷而死者甚众。洛城之围,亦即奔遁,尽弃营幕。

按照《北齐书》的记载,是段韶在洛阳外围和周军主力硬碰硬打了一仗,而且是摆开阵势的打,并不是突袭,当时段韶还和对面的周军将领喊了话,段韶是在此战击败周军主力后,围困洛阳的周军才开始溃败的。

宇文护率20万大军三路伐齐终落惨败,一代权臣开始走向末路

也就是说周军对于齐军是有防备的,并不是毫无预警的被偷袭,个人还是比较相信《北齐书》的说辞,毕竟当时宇文护已经大致完成了对洛阳的合围,不可能连齐军大举来袭一点察觉都没有,反倒是让人家突袭得手。

晋阳之战,周军败在恶劣的天气以及后勤问题,加之突厥人战场上的坑队友行为,而围绕着洛阳之战的失利,在其他两路已经取得战略牵制的效果后,没有军事指挥能力的宇文护显然是浪费了短暂出现的,有利于北周的窗口期,最终被齐军抓住机会反杀。

不管怎么说,周军的确战败了,对于宇文护来说是惨败,更大的影响是,他本来是寄希望于通过对位战争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但是没想到兴师动众,大军东出却落得个惨白的结局,这使得他在北周的地位极具下降,他这位权臣也开始走向末路。

参考资料《周书.晋荡公护传》《周书.达奚武传》《周书.杨忠传》《周书.权景宣传》《北齐书.武成帝纪》《北齐书.斛律光传》《北齐书.段韶传》《陈书.世祖本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