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南北朝時期,有過一段特殊的階段,也就是北方強大的統一政權北魏瓦解,北周北齊先後於557年、550年立國,直到577年北齊滅亡,北方再度一統,期間一直是三方勢力相互對峙的階段,也就是北周北齊和南方的梁、陳,可以說這是南朝自北魏一統後最好的機會,只是尷尬的是,南朝的梁武帝早已不是繼位初期的那位帝王,浪費了機會不說,還引來了侯景,直接把南梁折騰得四分五裂。

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而在北方北齊和北周在沒有遭受南梁、南陳的軍事威脅時,雙方之間的戰亂不斷,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兩朝立國前,高歡和宇文泰之間死磕階段,而第二個高潮階段,也就是北齊高湛之後,尤其是北齊後主高緯時期,北周宇文護主政以及周武帝親政的階段,最終北周滅了北齊,實現了統一。

在兩個戰爭頻發期之間,雙方是保持相對剋制的,因為都面臨著內部問題,但不同的是,北周逐漸強盛,而北齊則漸漸步入衰敗。當時北周朝堂公認的是,“齊氏地半天下,國富兵強”,是三方勢力中實力最強大的,而北周可以後來居上,可以說在雙方兩次戰爭頻發階段之間就決定了。

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北周和北齊相同的是都出現了帝位多次更迭的情況,但不同的是北周有宇文護,宇文護雖然連殺孝閔帝宇文覺、廢帝拓跋廓、明帝宇文毓三帝,宇文護是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泰臨死前害怕兒子們太嫩,丟了江山,就讓宇文護輔佐,雖說宇文護做的是有些過分,但是北周走向強盛,他功不可沒,史書上對他的評價就是“卒能變魏為周,俾危獲乂者,護之力也”。

最主要的是他保證了關中本位政策的貫徹實施,也就是影響了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的關隴集團,即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周圍的門閥軍事勢力,北周在宇文護主政時期,堅持實行了立足關中的政策,這也使得北周最終擁有了東進滅北齊的實力。

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而反觀北齊,在高歡之後,高澄高洋時期主要是向北向南擴張,但是高洋後期就開始驕奢淫逸了,之後廢帝高殷被高演廢殺,高演也只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病重掛了,高湛繼位,北齊經歷的是君主昏庸加之皇位更迭過於頻發的階段,國力逐漸走向衰敗。

至此北周北齊之間的戰事又呈苗頭,根本動因就是雙方國力之前的差距越來越小,而且宇文護也有發動戰爭的內在動因,在扶立周武帝宇文邕後,宇文護深感自己地位的不穩,畢竟自己殺了太多皇帝,不得人心,那麼想要重新樹立威信,就只有向外擴張 這一條路了,東出發齊,是最要的選擇,兩個北方政權再度進入了戰事頻發的階段。

對於宇文護來說,東出攻伐北齊,勢必要尋找盟友,畢竟北齊雖然在走向衰落,但是底子還是有的,北周還是需要聯合其他勢力的,也就是北方的突厥和南方的陳朝,不夠在宇文護組織伐齊的那段時間,即北周保定三年、四年,北齊河清二年、三年,也就是563年至564年,這段時間南陳是無暇顧及北方戰事的。

《陳書.世祖本紀》以安右將軍吳明徹為安南將軍、江州刺史,督眾軍南討。

南陳江州刺史周迪反叛,南陳對主要精力都在內部平叛上,對於北齊北周之前發生的戰事,南陳只能觀望,而且就算沒有周迪的反叛,南陳也應該會保持坐山觀虎鬥的態度,對於南陳最好的結果就是北周北齊死磕到雙傷。

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所以宇文護能夠藉助的外力只有北方的突厥,而且突厥也有徵討北齊的動力,畢竟北齊強大的時候,是向北擴張過的,一個強勢的北齊是不被突厥接受的,宇文護雖然聯合了突厥,但北周和突厥都打著自己的小心思,在作戰中始終不能真心配合,都想以最小代價獲取最高的利益,這反而是北齊屢屢反擊得手,而宇文護主導的兩次征討北齊的軍事計劃失敗後,直接導致了他在北周威信大減,最終被周武帝所殺。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宇文護制定了伐齊策略,聯合突厥南下,攻取北齊發家之地,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太原晉源區一帶。

《周書.楊忠傳》三年,乃以忠為元帥,大將軍楊纂、李穆、王傑、爾朱敏及開府元壽、田弘、慕容延等十餘人皆隸焉。

《周書.達奚武傳》隨公楊忠引突厥自北道,武以三萬騎自東道,期會晉陽。

《北齊書.武成帝紀》(河清二年)冬十二月癸巳,陳人來聘。己酉,周將楊忠帥突厥阿史那木汗等二十餘萬人自恆州分為三道,殺掠吏人。

有的人可能不瞭解楊忠,他就是隋文帝楊堅的父親,宇文護主導的聯合突厥共同伐齊的計劃第一階段就是有楊忠統帥,其率部從武川(內蒙古武川縣)一路南下攻略北齊城池,突襲了陘嶺(即雁門山),打開了南下攻取晉陽的通道。

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與此同時,達奚武率3萬騎兵東出,目的是和楊忠回師於晉陽,而突厥所部在楊忠得手後,快速南下與楊忠匯合,從桓州(今山西大同市)南下,北周突厥合兵號稱20餘萬,直奔晉陽而來。

《周書.楊忠傳》是時大雪數旬,風寒慘烈,齊人乃悉其精銳,鼓譟而出。突厥震駭,引上西山不肯戰。眾皆失色......以武后期不至,乃班師。齊人亦不敢逼。突厥於是縱兵大掠,自晉陽至(欒)〔平〕城七百餘里,人畜無孑遺,俘斬甚眾。

《北齊書.段韶傳》時事既倉卒,兵馬未整,世祖見如此,亦欲避之而東。

當楊忠率部抵達晉陽城下的時候,趕上了不利的惡劣天氣,也就是大雪和嚴寒,《北齊書》中更是用了“雨血於太原”來形容。

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而當時高湛馳援晉陽後,有棄城暫避北周突厥兵鋒的想法,但是隨即被屬下勸阻了,其實高湛只要好好想想也就不會提出這麼個建議了。

雖然北周突厥聯軍兵力甚眾,但是晉陽從爾朱榮時期開始就是一座堅城,難以短時間內攻克,而楊忠所率部隊大舉南下,在惡劣天氣下,深陷北齊之地,其後勤補給問題也就暴露出來了,加之本來要在晉陽和楊忠匯合的達奚武遲遲不來,局勢已經向著有利北齊方向發展了。

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所以在北齊軍突襲北周軍陣的時候,突厥果斷坑隊友,其部快速脫離了戰場,留下北周軍和北齊軍隊交戰,這也暴露了北周突厥聯盟的脆弱,關鍵時刻盟友說賣就賣,楊忠被擊敗,而在撤軍途中,沒有救援周軍的突厥到時一路搶掠北撤。

其實這次軍事計劃失敗,根本上是北周突厥的聯盟並不牢固,都不想成為和北齊作戰的主力,都想要趁機佔便宜,所以在晉陽城下,突厥人丟棄了北周軍隊,而北周說實話也並未使出全力去攻打北齊。

《周書.晉蕩公護傳》是年也,突厥復率眾赴期。護以齊氏初送國親,未欲即事征討,復慮失信蕃夷,更生邊患。不得已,遂請東征。

在晉陽之戰失敗後,突厥人並未就此停止伐齊計劃,而是迫使北周繼續伐齊,記載裡,突厥是“率眾赴期”,說白了就是武力威脅了,畢竟之前是他聯繫突厥共同討伐北齊,如今晉陽之戰失利,突厥人還想打,那麼宇文護呢?

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雖說記載是他並不想打,是迫於突厥人的威懾,因為顯然突厥人威脅過北周,那就是不一起出兵攻打北齊,那麼突厥就騷擾北周邊境,所以宇文護率部東征了。

但我個人認為宇文護也有東征的必要,之前就說了,宇文護為何要在北周北齊相對平和對峙階段主導伐齊戰爭,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緩和他和周武帝之間的越發不可調和的矛盾,同時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位戰爭勝利能夠維持其掌權的局面,所以晉陽之敗使得他必須要找一個翻盤的機會,那就只能繼續東征。

《周書.晉蕩公護傳》於是徵二十四軍及左右廂散隸、及秦隴巴蜀之兵、諸蕃國之眾二十萬人。

而且這次是宇文護率部親征,徵調了關中主力部隊,以及蜀地的兵力,集結了20餘萬人,這是不想打的人做的事,其實如果是為了應付突厥人,完全可以各打各的,也就是讓突厥人自己從北邊打,之後北周出潼關,派遣一支小股部隊意思意思就可以了,再不就是裝裝樣子,上演大軍出潼關後,就遭遇“齊軍主力”,對峙無果撤軍了的戲碼。

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但是顯然宇文護沒有,可能在突厥要去再次聯合出兵的時候,他的確反感過,不想打,可是在決定繼續打後,宇文護是沒有選擇草草了事的,而是認真準備,和北齊死磕一仗的,此時晉陽之戰剛剛結束不久,高湛還在晉陽,北齊的軍事佈防重心也偏向北方。

所以在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宇文護這次征討計劃是在三個方向進攻北齊。

《周書.晉蕩公護傳》出軍至潼關,乃遣柱國尉遲迥率精兵十萬為前鋒.....少師楊摽出軹關。護連營漸進,屯軍弘農。迥攻圍洛陽。柱國齊公憲、鄭國公達奚武等營於邙山。

《周書.權景宣傳》保定四年,晉公宇文護東討,景宣別討河南。

《周書.楊忠傳》是歲,大軍又東伐,晉公護出洛陽,令忠出沃野以應接突厥。

從宇文護的軍事戰術制定上來看,他這次就是沒有太看重突厥人,畢竟晉陽之戰時的表現就說明了,突厥人只是想從中牟利,所以在三路大軍中,北方的突厥和南部的權景宣都是在牽制北齊。

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此次軍事行動最主要的就是宇文護率領的中路軍,出潼關直撲洛陽,而且北周軍也做出了圍困洛陽的準備,達奚武駐守於洛陽東部的邙山,楊摽在洛陽北部的軹關,可以看出來,北周大致上實現了對洛陽及周圍區域的圍困。

而其他兩路部隊也是實現了戰略目標。

楊忠率部接應突厥人,在北部給予北齊壓力,擺出時刻南下攻取晉陽的態勢,實際上起到效果了,在晉陽的高湛和段韶商議的時候就說過,“今欲遣王赴洛陽之圍,但突厥在此,復須鎮御”,雖說最後高湛採納了先救援洛陽的建議,但是在晉陽方面的齊軍是不敢大舉南下的。

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權景宣所部也是取得了戰果,“北齊豫州刺史王士良、永州刺史蕭世怡並以城降”,北齊的豫州大致是今天的河南汝南,可以說這次針對北齊的軍事計劃,戰局發展的確對北周突厥聯盟有利,北部和南部都勢必會牽制北齊的兵力。

只要宇文護能夠拿下洛陽,那麼計劃就成功了,在最關鍵的對決中,宇文護不是高湛的對手,宇文護還是善於權謀短於軍事吧,如果是他派遣一員大將統兵出征還好,而他自己親自率部出征,在洛陽戰場上,完全不是北齊一眾將領的對手。

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在晉陽的高湛下定決心馳援洛陽後,當時北齊三位將星是一同出現在洛陽戰場的,也就是被北齊將士譽為“定海神針”的段韶,蘭陵王高長恭,名將斛律光。

《北齊書.段韶傳》乃令韶督精騎一千,發自晉陽。五日便濟河,與大將共量進止。韶旦將帳下二百騎與諸軍共登邙阪,聊觀周軍形勢。

段韶自晉陽南下後,五日便渡河,抵達戰場,而且還到邙阪,今洛陽東北一帶探查周軍佈陣情況,和齊軍積極備戰的情況相反,宇文護統領的周軍太過輕敵,認為齊軍不會救援洛陽,所以並未做足準備,《周書》記載,洛陽城下的周軍是被齊軍突襲了,“值連日陰霧,齊騎直前,圍洛之軍,一時潰散”。

但有意思的是,《北齊書》可不是這麼記載的。

《北齊書.段韶傳》韶為左軍,蘭陵王為中軍,斛律光為右軍,與周人相對。韶遙謂周人曰.....周軍仍以步人在前,上山逆戰。韶以彼徒我騎,且卻且引,待其力弊,乃遣下馬擊之。短兵始交,周人大潰。其中軍所當者,亦一時瓦解,投墜溪谷而死者甚眾。洛城之圍,亦即奔遁,盡棄營幕。

按照《北齊書》的記載,是段韶在洛陽外圍和周軍主力硬碰硬打了一仗,而且是擺開陣勢的打,並不是突襲,當時段韶還和對面的周軍將領喊了話,段韶是在此戰擊敗周軍主力後,圍困洛陽的周軍才開始潰敗的。

宇文護率20萬大軍三路伐齊終落慘敗,一代權臣開始走向末路

也就是說周軍對於齊軍是有防備的,並不是毫無預警的被偷襲,個人還是比較相信《北齊書》的說辭,畢竟當時宇文護已經大致完成了對洛陽的合圍,不可能連齊軍大舉來襲一點察覺都沒有,反倒是讓人家突襲得手。

晉陽之戰,周軍敗在惡劣的天氣以及後勤問題,加之突厥人戰場上的坑隊友行為,而圍繞著洛陽之戰的失利,在其他兩路已經取得戰略牽制的效果後,沒有軍事指揮能力的宇文護顯然是浪費了短暫出現的,有利於北周的窗口期,最終被齊軍抓住機會反殺。

不管怎麼說,周軍的確戰敗了,對於宇文護來說是慘敗,更大的影響是,他本來是寄希望於通過對位戰爭來穩固自己的地位,但是沒想到興師動眾,大軍東出卻落得個慘白的結局,這使得他在北周的地位極具下降,他這位權臣也開始走向末路。

參考資料《周書.晉蕩公護傳》《周書.達奚武傳》《周書.楊忠傳》《周書.權景宣傳》《北齊書.武成帝紀》《北齊書.斛律光傳》《北齊書.段韶傳》《陳書.世祖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